○ 文/本刊記者 鄭 丹
話題
石化發展:天晴不忘戴草帽
○ 文/本刊記者 鄭 丹
中國的石化行業已進入深耕行業,提供優質產品和技術,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階段。
特邀嘉賓(排名不分先后)
王治卿...............................................................................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高春雨...............................................................................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營銷策略研究所高級專家.
唐廷川...............................................................................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政策研究室發展戰略處處長.
郝長江................................................................................中國化工教育協會會長.
劉訓峰..............................................................................上海華誼(集團)公司董事長.
何旭斌.................................................................................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唐 敏.................................................................................金聯創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
《呂氏春秋·義賞》曰:“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中國石油與化工行業已進入到創新驅動、綠色低碳、謀求可持續發展的階段。“但得五湖明月在,春來依舊百花香”是行業將往之處。當下石化行業發展形勢看起來花團錦簇,如何深耕行業,提供優質產品和技術,對接更加優質精準的行業資源,讓石化行業在綠色發展過程中實現長久、可持續發展,迎接未來?為了尋找問題的答案,本刊記者特邀業內領導和專家進行探討。
中國石油石化:各位領導和專家好!在您們看來,中國的石化行業發展現狀如何?
高春雨:隨著國際原油價格走低和煤化工興起,2010~2016年間,中國的石化行業在產品供需、生產和投資方面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導致整個行業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乙烯。中國的乙烯產能近年來增長明顯放緩。2014~2016年,乙烯產能僅增加165萬噸/年。截至2016年,國內乙烯產能為2198萬噸。2016年,國內乙烯產量為2140萬噸,同比增長7.9%。
煤化工。煤化工已成為中國乙烯產能增長的主力軍。煤制烯烴(CTO)、甲醇制烯烴(MTO)近年來增長迅速。截至2016年,國內MTO產能達到368萬噸。其中,以煤為原料的產能為270萬噸,以甲醇為原料的產能為98萬噸。
丙烯。在PDH和煤化工裝置大量投產的情況下,中國的丙烯產能明顯增加,2016年達到3170萬噸。其中,乙烯副產丙烯產能960萬噸,煉油副產962萬噸。2016年,國內丙烯產量繼續快速增加,進口基本持平。2016年,國內丙烯產量為2514萬噸,同比增長10.8%。其中,煤化工的丙烯產量為387萬噸,較上年增長19%。近年來國內PDH產能增長迅速,到2016年產能已達到560萬噸,丙烷在丙烯的資源中比重明顯加大。在PP和PO的拉動下,2016年,國內丙烯表觀消費量為2798萬噸,同比增長10%;2016年,丙烯當量消費為3200萬噸左右,同比增長5.4%。
丁二烯。2016年,中國的丁二烯產能達到391萬噸。受乙烯原料輕質化及丁烯氧化脫氫裝置開工率低的影響,國內丁二烯開工率僅為66%,2016年產量為256萬噸。同時,進口出現減少,2016年表觀消費量為283萬噸,增長4.8%。
PX。中國的PX產量增速和消費增速均有所放緩。2016年,國內PX產能達到1589萬噸,但產量增長偏低。2016年,國內PX產量為953萬噸,增長2.6%。同時,進口明顯增加。2016年,進口量為1214萬噸,增長4.1%。表觀消費量為2161萬噸,增長3.8%。
聚乙烯。2016年,中國新增聚乙烯產能87萬噸,年末聚乙烯產能達到1622萬噸。2016年,中國新增聚乙烯產能87萬噸,年末聚乙烯產能達到1622萬噸。估計產量為1513萬噸,進口量994萬噸,表觀消費量為2478萬噸,同比增長5.4%。
聚丙烯。2016年,中國聚丙烯產能增長較快,需求增長平穩。2016年,中國新增聚丙烯產能270萬噸,年末聚丙烯產能達到了2240萬噸左右,當年產量為1805萬噸,進口量471萬噸,表觀消費量為2246萬噸,同比增長5.3%。
近年來,中國的石化行業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乙烯原料輕質化造成國際市場部分產品供需出現變化,如丁二烯、純苯等產品產量減少,丙烯、甲醇等產品供應量明顯增加。特別是美國市場的丁二烯產品已經從凈出口轉變為凈進口,未來凈進口量仍將明顯增加。受此影響,中國的乙烯原料結構也在逐步輕質化。2016年,國內煤化工的乙烯產量為318萬噸,較上年增長44%;從石腦油制烯烴原料看,輕柴油和石腦油比例下降,輕烴、烷烴及尾油比例提高。二是國內石化產品的通用料比例仍相對較高。中石化生產的聚烯烴中約70%為通用產品。其中,LDPE輕膜料約占75%、LLDPE薄膜料約占90%、PP拉絲料約40%。HDPE中拉絲料、注塑料、普通中空料的比例也很高。中石油固體產品的通用料比例明顯高于中石化,煤化工企業的固體產品幾乎全部為通用料產品。
郝長江:2010年以后,中國的石化行業經歷了漫長的低效益增長期,增長持續下降。去年下半年,行業發展開始出現上升跡象。總的來說,今年上半年石化行業的日子過得還可以,許多企業對未來發展保持謹慎樂觀。
中國石油石化:在國內經濟運行態勢良好,石化行業發展有所抬頭的環境下,石化企業日子過得怎么樣?
王治卿:上海石化今年上半年延續了去年的好光景。2016年,上海石化盈利達到近80億元的歷史最高水平。從今年一季度的數據看,利潤比上年增長25%以上。
劉訓峰:上海華誼主要生產PVC、甲醇等基本大宗化工產品。今年一季度,在短期價格上漲和行業開工率變化等因素作用下,公司業績與去年同期相比有一定增長。

● 石化行業現在雖然看上去很美,但要居安思危。
何旭斌:作為染料行業龍頭,龍盛經歷了這幾年的增長和產能高度過剩。目前,染料企業的發展呈現出很大差異。像龍盛這樣在控制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方面做得較好的企業,盈利水平也較高,跟同行的差距也在加大。
中國石油石化:據您們估計,石化行業未來的發展形勢如何?
高春雨:國內石化產品需求未來仍然保持相對旺盛,特別是對乙烯和PX進口產品的需求比例仍然相對較高。根據預測,中國未來對乙烯的當量需求接近4000萬噸,占全球需求的30%以上。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聚乙烯產能為2100萬噸,需求為3010萬噸,年均增長5.0%,估計國內產量在2010萬噸左右,凈進口量在1000萬噸左右;到2020年,中國的聚丙烯產能將達到3100萬噸,需求在2580萬噸左右;到2020年,中國的PX產能將達到2050萬噸,需求在2600萬噸左右;國內丁二烯下游需求變化不大,近年來增塑劑的需求拉動了對丁二烯的需求。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丁二烯產能將達到457萬噸,需求在350萬噸左右;到2020年,中國的純苯產能將達到1910萬噸,需求在1520萬噸左右。
未來,國內石化產品需求還將呈現出以下特點:首先,相關行業發展帶動對石化原料的需求。例如,快遞業務包裝所需通用材料的需求快速增加。預計2017年,國內快遞業務量超過423億件,同比增長30%,進一步帶動對塑料的需求量。隨著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預計到2020年,對PP的需求呈逐年增加趨勢,PU不會有明顯增加,PA會有一定程度增加,PVC用量會減少,PC和ABS不會有明顯增加(除非車窗塑料化)。其次,高新高性能產品需求增長較快。近年來,國內高性能石化產品需求增長明顯高于通用石化產品。隨著技術進步加快,新的高性能石化產品將不斷涌現。預計到2030年,國內高性能石化產品需求將達到5000萬噸左右,年均增速為4.3%。
郝長江:我對石化行業未來發展的總體判斷是謹慎樂觀。石化行業發展的大形勢雖已開始回暖,但我們要做到“天晴別忘戴草帽”。要正視行業發展的痛點,解決好關系行業和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問題。否則,即使趕上一波很好的走勢,也不能取得很好的發展。
中國石油石化:行業發展形勢比較樂觀,石化企業未來有怎樣的發展規劃?
王治卿:預測顯示,今年的國際原油價格整體水平不會太高。OPEC減產協議能否繼續延長的不確定性和卡塔爾外交危機造成的油價大幅波動,使國際油價很可能延續較低態勢。幾年之內,國際油價可能都難以重回每桶100美元之上,對石油加工企業來說,未來三到五年仍然可能是賺錢的好時光。當前,石油化工行業面臨著產業升級的壓力和提升安全環保水平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公眾對這一行業還停留在“污染”和“破壞”的負面認識上,需要行業和企業共同努力,在造福人民的同時,改變和提升企業形象。
劉訓峰:上海華誼未來將繼續從產能驅動向技術和創新驅動的轉型。上海華誼正在考慮建設一個國際化一流化工新材料創新平臺。這個平臺將集聚上海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希望能夠帶動同行共同參與、共同投入和共同發展。
何旭斌:未來,龍盛還將通過增加環保投入,提升技術水平,從原先低端、低檔次向高端、個性化創意方向發展,不斷提升公司在染料行業中的地位。
中國石油石化:您們認為,國內石化行業和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和隱憂是什么?
唐廷川:目前,國內煉油產能過剩和供需矛盾問題突出。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國內煉油能力7.5億噸,加工量為5.39億噸,開工率76.7%。按85%合理開工率計算,過剩能力超過6000萬噸。根據2014年國家發改委《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到2020年規劃煉油能力8.5億噸,實際能力將達8.7億噸。而成品油需求3.5億噸,折合產能需求6.5億噸,產能過剩突出。其次,過剩不僅體現在行業產能過剩,產品也出現了過剩。特別是一些低端化工產品,如某些型號的聚乙烯、聚丙烯產品過剩嚴重。與之相反的是,高端產品稀缺,很多高端產品仍百分之百依靠進口。
高春雨:目前,石化產能過剩主要集中在煉油、化肥、純堿、燒堿、電石、聚氯乙烯、甲醇等行業。煉油主要是建大壓小;化肥、純堿、燒堿主要是產能過大,國內需求增長停滯,污染嚴重;電石、PVC等主要受近年來國內房地產投資影響,需求增長明顯放緩。
唐敏:首先,石化行業仍然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以乙烯為例,數據顯示,2012~2016年,國內主營和非主營煉廠乙烯裝置開工率最高時達到91%,2016年的開工率降至77%。全球、北美、中東的這一數字則高于90%。其次,中東乙烯新裝置以及北美輕烴裝置投建,具有成本優勢和規模優勢,會帶來一定進口量的增加和價格方面的打壓。第三,隨著國內新乙烯裝置投建,更多市場參與者加入,新一輪價格競爭和市場重新劃分在所難免。
郝長江:除了產能過剩外,對石化企業來說,安全環保問題也是很大的壓力。安全環保不但是企業的競爭力,更是企業的生命。在安全方面,石化企業要保證投入。當前的環保高壓,會促使好的企業在行業中顯示出更強的競爭力。石化企業還需把清潔與高效統一起來,既要清潔又要高效。只有這樣,企業的發展才能長久、可持續。
中國石油石化:您們認為,上述問題的解決之道何在?
高春雨:解決石化產能過剩和產品同質化,需要通過供應側改革,改善石化產品結構。同時,需要提升國內石化產業的科學布局和集約化水平。包括根據國家規劃建設七大石化產業基地;城市化工企業搬遷和新產業基地建設必須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及安全生產設施齊全的合規產業園內,促使石化產業逐步向地域空間相對獨立、安全防護縱深的廣闊區域集中,遠離人口聚集地帶;提升石化產品配套能力,特別是專用化學品配套生產;傳統產品向高端化和特種化方向發展,包括發展清潔能源、低碳原料、高端專用塑料和特殊功能化工新材料等;提升產業資本多元化程度,國內企業要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金融資本進入石化產業,順應電商發展趨勢,注重利用金融工具提升石化產業綜合競爭力。

● 只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石化產品才能長久地占領市場。
郝長江:對石化產能過剩這一石化行業痛點,解決問題的關鍵,不能是簡單地一刀砍之,而是要靠創新驅動、技術驅動,推動整個行業和企業健康發展。
劉訓峰:這幾年,上海華誼通過大規模產業結構調整,把生產基地從上海逐步轉移到安徽、江蘇、重慶、浙江、山東等地的30多家工廠。我們的體會是,在許多石化產品產能嚴重過剩之時,石化企業發展要跟隨行業發展變動,從產能驅動向技術和創新驅動轉型。在轉型過程中,上海華誼更加注重開發下游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資金和技術也更多地傾向這一領域。
王治卿:對于安全問題,2002年以來,上海石化把安全生產提升到相當的高度來抓。首先,安全工作需要靠大家,靠每一個人自覺遵循和貫徹安全生產理念和規范。其次,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即安全生產要抓在前面,先把各種危害因素考慮周全,并做出相應預案,做到“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第三,把先進技術和裝備與安全工作有機結合,如將先進控制系統、無人參與技術運用于安全生產監督。第四,對安全生產要舍得投入。
何旭斌:龍盛在過去的發展中沒有感受到環保對企業的影響。2000年,龍盛開始對環保進行研究和投入,并通過技術改造獲得“三廢”減排量達到90%的明顯效果,很多環保項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收益。注重環保已成為龍盛的核心競爭力和生存之本。
責任編輯:石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