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箴寘庶
人文
國防綠九江
○ 文/箴寘庶
一頭系著軍隊,一頭系著工廠,油料軍代表們把一身綠軍裝熏染得格外凝重與莊嚴。

● 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2015年46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名單,九江石化“石化智能工廠試點示范”項目榜上有名。
又快到八一建軍節了,軍代室里笑聲朗朗。九江石油化工總廠領導像往年一樣,帶著節日的祝賀,前來慰問軍代表。熱情寒暄間,多年來軍代表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盡力為工廠排憂解難的往事,勾起大家的陣陣思緒。
九江,古稱潯陽,北臨長江,南倚匡廬,是江西省的北大門。潯城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作為八一南昌起義的發源地,更讓人時時憑吊血雨腥風中革命的星星火種。在這座既回蕩著歷史流韻又鑲刻著人民解放軍建軍足跡的古城東郊,屹立著一座現代化石化企業——九江石油化工總廠。
清晨,當萬縷陽光灑進煉油裝置,精心地梳理著高聳的煉塔、縱橫的管網;當千騎單車駛向總廠大門,開始新一天朝氣蓬勃的工作時,涌動的車流中融入了幾位特殊的軍人。他們每天迎旭日、送晚霞、追星逐月,下車間查質量,進裝置看流程,爬油罐,跑線路,奔碼頭,實現著自己一份美好而執著的心愿—把軍用油品保質保量按計劃發往部隊,發往國防建設的第一線。他們,便是駐九江石油化工總廠軍代室的油料軍代表。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1979年下文,批準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九江煉油廠軍代表室,軍代表室以團級建制列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1980年5月,軍代表室正式組建,同年8月20日,發送了第一批油料。
建室以來,油料軍代表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歲月就在這送老迎新的自然代謝中匆匆而過,跨越的征程,猶如隔岸的風景,倒映在水中,亦如投石擊水后的湖面,在每個軍代表的心里,時時泛起漣漪。軍代室從最初的全年發運汽油不足1000噸,到訂購提運數萬噸多品種的油料;從最初被工廠懷疑其駐廠的合理性,到逐漸被接受、理解和支持。軍代室就在這永不回返的歲月長廊里,沉穩地描繪出多彩的畫卷。
1983年6月的北京,在石油部、總后油料部與海軍油料部之間來回奔走著三男一女,其中便有駐九江煉油廠軍代室的總代表嚴禮均。他們風塵仆仆進京是為了解決九江煉油廠渣油中轉問題。
當時九江煉油廠沒有鐵路專用線,渣油不能及時運出,廠里的生產能力受到限制,成了投產后的一大難題。如果渣油經長江水路運出,江西省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廠方欲借用九江海軍某油庫鐵路專用線興建渣油中轉站。軍代室對該設想的可行性及工廠渣油輸出現狀進行全面調研,認為此舉不但可以減輕水路運輸壓力,提高工廠的生產銷售能力,滿足省內渣油用戶急需,海軍油庫也可從中獲益。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海軍油庫的軍事設施尚處于對外保密狀態。嚴禮均找到海軍油庫等單位,均無功而返。于是嚴禮均等人便“揮師北上”。
1980年當嚴禮均背著行囊來到九江煉油廠軍代室時,已是在軍隊油料戰線上摸爬滾打了20多年的“老油料”了。嚴禮均人如其姓,要求非常嚴。建室初期,他就反復強調,軍代表雖然是駐在廠里,被戲稱為“三三兩兩”的“特殊部隊”,是一群“穿軍裝的老百姓”,但泱泱幾千人的工廠,就那么幾個軍代表,因此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時刻都要格注意自己的言行,注重塑造好軍人的良好風范。
在嚴禮均看來,軍隊支援地方經濟建設,服從國家建設大局,力所能及地為工廠建設出力,既是自身應盡的義務,也是密切軍民、軍廠關系、塑造軍人形象的有效嘗試。此次為渣油中轉的事,他找到總后油料部及海軍油料部,繼而又奔走于石油部匯報情況,得到了上述三部的有效支持。終于在兩個月之后,他盼到了海軍油料部的正式批文,同意在九江海軍某油庫建立九江煉油廠的渣油中轉站。

● 2017年6月28日,中國完全自主研制的新型萬噸級驅逐艦在上海下水。中國軍事工業的發展離不開石油煉化工業的鼎力支持。
中轉站1984年8月竣工投用,一直使用到1989年4月工廠專用鐵路線開通。這期間既解決了煉油廠生產銷售方面的后顧之憂,為海軍油庫創收160多萬元,也大大減少了江西省渣油外調數量,更節約了運力運費,可謂一舉數得,較好地貫徹了鄧小平提出的軍隊在新的歷史時期里要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戰略要求。
那時的嚴禮均正當壯年,有著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充沛的精力。他看著煉油廠規模從小到大、級別從低到高,看著自己軍代室日益發展壯大,心中的感觸難以言表。16年后嚴禮均已是華發初上、年近六旬的人了,身體漸漸衰弱,但精神不老。他的實事求是、嚴謹樸實的工作作風感染和激勵著成長中的一代,他所提倡的好作風始終在軍代室延續著、發揚著。
1994年9月26日,秋日的空氣里已沒有了夏的浮躁與灼熱。時間已是中午,軍代表們各自回家吃飯、午休,顯示出尋常百姓居家生活的溫馨與安詳。1991年繼任總代表的吳升彬上校剛吃完飯,正忙著收拾碗筷,電話甩出一串急促的鈴聲:“我驗艙回來經過廠大門,常減壓裝置著火了!”聽清陳順陽的焦急報告,吳升彬腦子里的弦綳緊了,“你等著,我們隨后就到!”放下電話,吳升彬趕緊通知所有在家的軍代表。不一會兒,王啟泉、洪程等便集聚樓下,司機小邱開車把大家一溜煙送到了廠門口,洪程留在辦公室值班,其余幾人一頭奔向火災現場。
裝置跟前,烈焰映紅了煉塔,濃煙刺痛著人們的雙眸和心屝,眼見一輛消防車呼嘯而來,軍代表們迅速沖上前去,幫助消防隊員抬扛泡沫槍。當一束泡沫噴出時,強大的后坐力震得人站不住腳跟,頭頂霎時落下傾盆大雨,大家顧不上擦去臉上的泡沫,奮力把泡沫槍推送到滅火的最佳位置,每個人都喊著什么,每個人又都不清楚自己在喊些什么,一任泡沫液裹挾著泄漏的烏油灑布全身,一任衣服濕透、雙目難張,始終奮戰在滅火的最前線。
不好,那邊一個閥門在漏油。一個穿著工作服的身影沖了過去,是煉油分廠的領導;又一個身影沖了過去,這是吳升彬。倆人合力關著閥門。閥門所處的位置在著火部位的下方,渣油與泡沫齊刷刷地臨空而落,倆人仿佛置身于“水簾洞”,待他們關好閥門,全身布滿泡沫,就剩兩只眼睛閃著光。
火真大,高溫把消防車的油漆都烤化了,可參加滅火的人們顧不上多想,待大火撲滅時,軍代表們的臉上、發上、衣上、鞋上全是黑糊糊的油污。他們費了好大的勁才清理掉身上的污漬,還自己一個“廬山真面目”,雨衣、褲、鞋、襪卻臟得無法清理,只好扔進了垃圾桶。
那一天,對九江石化總廠來說無疑是一個灰色的日子,而軍代表們奮勇滅火的事跡,卻在人們口中傳成佳話??倧S領導非常感動,對軍代表的表現給予充分肯定,并在多種場合強調,要向軍代表學習。這種置生命安危于不顧的情形何止一次?軍代表們在做好業務工作的同時,培育出了豐碩的精神文明成果。
樓外春寒料峭,室內春意盎然。1987年,一個乍暖還寒的初春早晨,九江煉油廠教培處的階梯教室里,即將開始全國質量管理知識培訓。王啟泉健步走上講臺,微笑著環顧一下教室里神情專注的學員,轉身在黑板上刷刷刷寫下一行漂亮的行書——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工作質量是產品質量的保證。
對軍代室來說,應工廠之邀向其輸送質量教員正是向職工宣傳軍油質量重要性的好機會。他們深知,軍代表所處的崗位是油料發運到部隊之前的最后一道關口,提高人員素質是保證軍油質量的根本,而只有確保了軍用油品質量,國家安全才增加了一份保障。
王啟泉正是基于這一思路走上講臺的,面對學員,他娓娓道來。在現代戰爭中,占后勤物資保障總量70%的“戰爭血液”——油料,既是軍隊戰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能源,而只有高質量的油料,才是戰時有用的“血液”。在軍代表的講述中,那些日常戰斗在生產一線、生產軍油的職工,腦海里漸漸形成了這樣一個概念—現代戰爭,打的就是武器裝備、先進技術和后勤保障,離開了高質量的油料,不少裝備便成了一堆廢鐵,保證“戰爭血液”的高品質,把好油品質量關,是每一位職工和軍代表共同的責任;從另一方面講,生產出優質軍用油,也必將增強工廠的實力,為工廠占領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此刻,站在講臺上的王啟泉沒有想到,自此之后的5年里,每年都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他會重登這個講臺,重談這個話題;他也沒有想到,就在這5年里,16期TQC學習班,2600余名學員在他這位受聘老師的講課中,順利接受了全面質量管理教育,1400多人參加了全國統考,并取得了好成績,九江石化總廠數次在全國全面質量管理知識統考中,成績名列九江市第一,并多次被評為質量管理先進單位;他更沒有想到,1989年總廠質量管理處因此致函南京軍區后勤部軍事代表辦事處為其請功。

● 2015年7月10日,江西省九江市,中國石化重點工程九江石化800萬噸/年油品質量升級改造工程主體裝置全面實現中交,于9月進行整體投產。圖為崗位工人在進行試運行工作。
在王啟泉的案頭,整齊地疊放著一疊雜志,這位從風雪高原走來,自言“有過幾年唐古拉山泵站工作的體驗,再吃什么苦都不懼怕”的上校軍官,像守護昔日那難得的人生體驗一般,悉心地保存著一份份登載了他論文的雜志。盡管那篇凝聚著他心血的《輕油取樣不宜用銅質采樣器》論文因當時尚需求證而未獲發表,但他時刻都能迅速調動起記憶,憶起當初觸發這篇論文寫作動機的一段往事。在生產—10號軍用柴油初期,經化驗其膠質常常偏高,這將會縮短油品儲存時間,不利于戰略儲備。為解開謎底,軍、廠雙方殫精竭慮。
一日,煉油廠中心化驗室里,膠質爐前忙碌著做對比試驗的化驗員。一組化驗數據顯示,用銅質采樣器采回的—10號軍用柴油,其膠質偏高。守候在側的工廠人員和軍代表長舒了一口氣。多日的走訪調查、采樣化驗終于有了結果,軍用柴油膠質是合格的,只是用銅質采樣器采樣后影響了膠質。此后,煉廠與軍代室又派專人趕赴九江某造船廠考察軍用艦只的發動機構造,發現動力部分一些輸油管也有以銅為材質的,遂提出了改進意見。
根據多次走訪調查后積累的經驗,聯想到部隊油庫化驗室普遍使用銅質采樣器的實際,王啟泉撰寫了《輕油取樣不宜用銅質采樣器》的論文,投往《軍用油料》雜志,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總后油料部技術監督處還指定幾個軍區作對比實驗求證,確認論文的觀點是正確的,要求全軍各化驗室用鋁制采樣器取代銅質采樣器。
經過工廠和軍代室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九江石化總廠生產的—10號軍用柴油,1987年被評為部優產品,此后又經中國石化總公司兩次復查,均達到部優標準。長期以來,為維護部優品牌,軍代室與九江石化總廠均把質量意識貫穿于整個工作中。某次一批待出廠的—10號軍用柴油膠質比部優標準略低了一點點,總廠嚴格把關,將這批軍用柴油降級為普通柴油出廠。他們說:“不能砸了軍用柴油部優的牌子!”這一舉動深得軍代表推崇。
為檢驗總廠生產的—10號軍用柴油的質量能否滿足部隊裝備使用技術要求和戰略儲備需要,把售后服務的企業行為落到實處,軍代室每年都要和廠方一起到部隊調查,征求意見。多年調查結果表明,總廠生產的—10號軍用柴油質量較優,使用單位對產品質量均為滿意。1996年4、6兩月,軍代室安排與總廠質管處和中心化驗室一道,赴部隊油庫,跟蹤抽查交付儲備的—10號軍用柴油的質量變化情況,發現有兩批軍用柴油膠質超標,不宜續存。次油品出廠入庫已有兩年,但為了弄清儲存后膠質超標的誘因,軍代表與廠方人員先后3次前往油庫采樣化驗,還請對方化驗員來廠參加化驗,終于查出了原因,不屬生產質量問題。但軍用油生產領導小組及時開會,研究制定了進一步考察原油品種、穩定生產操作等五條措施。
1996年8月的一天,聽完對軍用油領導小組會情況匯報后的總代表吳升彬,耳畔仍回響著這樣的話:“今天的會議是總廠主管生產的楊副廠長主持的,會上總結了4月份及6月份到部隊油庫進行油品質量回訪的工作,并制定了嚴于國標的—10號軍用柴油出廠內控指標?!痹诰沤倧S及駐廠軍代室,召開軍用油領導小組會議是一以貫之的制度,為加強軍油的生產管理,每月生產軍油前,領導小組都要以其所屬秘書組的名義開會,安排生產、通報原油性質。
會后,吳升彬的心情難以平靜。他端起茶杯,走到窗前。窗外不遠處,總廠的生產裝置在烈日下熠熠生輝,忠實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煉制出各種油品,為祖國建設和國防服務。吳升彬心里很清楚,無論是軍代室還是工廠,對自己在質量上要求得越苛刻,出廠軍用柴油優質水平的維持提高及戰略油品的質量穩定將更有保障。他知道。10多年來九江石化總廠發出去的軍油質量之所以能百分之百合格,就是因為有嚴格的質保體系作保障,這里面凝聚著他和他的戰友們、全廠干部職工多少智慧和汗水?。?/p>

● 遼寧艦上殲-15艦載戰斗機的每一次起降,都振奮著石油人心。
如果說保障油料“生命”的是質量管理工作,那么將油料按計劃發送到部隊,以實現其“生命價值”的則是計劃發運工作。在日復一日看似枯燥的工作中,軍代表們閃光的精神與無私的奉獻。隨著一船船、一車車油品,發往了國防建設的第一線。
潯城的雨水特別多,一旦下起雨來,便淅淅瀝瀝、連綿不止。天整日整日地陰著,格外吝嗇投給凡間一個燦爛的笑。路上行人匆匆,即使在夢里,也似乎把傘撐著。是夏季里一個陰云密布的星期一,負責計劃發運的陳順陽與司機肖佐榮一大早便直奔總廠油品碼頭,剛剛裝完油的“大慶”號正等著他們封艙、開票,準備起航。從總廠生活區到油品碼頭之間有一段不短的路程,緊趕慢趕間,豆大的雨水已砸了下來。
冒雨向躉船上走去,陳順陽苦笑著對肖佐榮說:“也怪,一有發油的任務,遇到的不是晚上就是雙休日,這不,現在又下起了‘送行雨’?!睂τ土宪姶矶?,工作中遇到的考驗何止是一個連綿的雨季,似乎潯城季節的兩極都在這碼頭上了。夏天,甲板表面溫度有時高達40多攝氏度,人站在上面,有一種被烘烤的感覺。即使雨點落在甲板上,騰起的也只是一股股熱浪。寒冬臘月,又是另一番景象。江風呼嘯、雨雪交加時,周遭相接的水天蒼茫一片,腳下滑,身上冷,戴著手套不便工作,脫下手套十指又被凍得生疼,此時縱有獨釣一江冬雪的雅興,怕也會知難而退,但軍代表們卻不退反進。
陳順陽從拎著的黑包里取出一把細鐵絲,也不撐傘,穿針引線般用鐵絲將艙蓋串好,肖佐榮旋即跟上,仔細壓上鉛封。當所有艙蓋封完后,他們沿甲板走了一遭,數了數鉛封的個數,因與船員提供的數據核對不上,他們重又數了一遍,確認無誤后,方才下船、開票。
甲板上一盆茂盛的石榴,已結了不少金黃的果實,此刻被雨水洗刷得鮮亮誘人。石榴抗旱耐寒,置身于甲板上,行走于江湖間,自然免不了風餐露宿、日曬雨淋。然而花開得紅艷艷,一朵朵似領受了雨露的千般滋潤;果結得沉甸甸,一枚枚如反射著陽光的萬種呵護。枝繁葉茂、花團果旺間,此時在潯陽江頭,因了軍裝那一抹綠意,仿佛更映襯出它的絢爛與豐碩。
有一瞬間陳順陽甚至覺得,如果把軍隊大家庭看作那盆中厚實的泥土,把軍代室看作那強勁的枝干,軍代表們不正如那綻放的花、豐碩的果嗎?沒有泥土的滋養、枝干的支撐,花不會艷,果不會豐;而沒有花的紅、果的旺,一切又將是多么平淡……汽笛一聲,把陳順陽的思路拉回到現實,抬眼望去,“大慶”號已載著近3000噸—10號軍用柴油,緩緩起航了。
軍代室人員少,有時因出差等情況,家里就只剩下一兩個人守攤兒,碰上發運任務緊時,便連著幾個晚上要加班。1992年12月30日,元旦將至,大家都因公事外出了,家里留下陳順陽一個人。偏偏那幾天風刀雨劍、劈頭蓋臉,天沉沉的仿佛要塌將下來。那個晚上陳順陽一騎單車撲進雨中的時候,還直恨自己分身無術。年終在即,運力油源尤其緊張,軍油發運一刻不能松懈。于是這晚他一個人便面臨著上半夜發一組槽車、下半夜又發另一組槽車以及接港任務。
冷雨打在陳順陽臉上,他禁不住打了個寒噤,騰出手抹了抹臉上的雨水,又深深呼出一口氣,似要以此減輕心中的焦慮。槽車發出前,他要趕到現場計量,雨大、天黑、路滑,陳順陽不敢怠慢,睜大眼睛,在雨中急馳。運油槽車啟動了,汽笛劃破茫茫雨霧、也似劃開了天之一隅。目送槽車遠去,陳順陽旋即披上雨衣,蹬車返回。他知道,在每一個軍代表身上,都凝聚著軍人神圣的責任感和關鍵時勇往直前的優秀品質。年關一過,又是一年的忙碌在等著他和戰友們。
責任編輯:陳爾東
點 評
應融則融 能融盡融
軍和民只是一種職業不同,互相依賴的關系。軍隊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人民擁護軍隊,軍隊也愛老百姓。軍隊和人民相互尊重和體諒,自然會有很好的軍民同樂的氛圍。
戰爭是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進行的,離不開后勤的保障。軍隊后勤是隨著軍隊的出現而產生的。隨著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軍隊現代化程度越高,對后勤的依賴性越大,后勤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
軍民融合發展作為一項國家戰略,關乎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既是興國之舉,又是強軍之策。富國才能強兵,強兵才能衛國。更新思想觀念,打破利益壁壘,應融則融、能融盡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