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祥
海底撈丑聞爆出后,輿情數次反轉,在社會引發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該不該原諒海底撈”也成為一個受爭議的話題。
客觀而言,相比前些年出現的地溝油等食品安全事件,海底撈后廚衛生事件從影響范圍、公眾關注度和輿論反應等多角度看,均小得多。
該事件之所以沒有像地溝油事件那樣產生以小見大的效應,一個重要原因是:經過過去幾年國家強硬治理食品安全,農產品和食品安全狀況得到改善。雖遠未達到令人完全滿意的程度,但近年來沒發生全國性農產品和食品安全重大危機是不爭的事實。
特別是,從源頭控制農產品和食品安全,從加工和流通各個環節加強檢驗監測,徹底摒棄過去農產品和食品安全分段監管、最后誰也不承擔監管責任的體制,實行源頭監管、嚴厲問責,構建了民以食為
天和食以安為先的市場環境。老百姓對我國農產品和食品安全運行環境足夠了解,這應是個別食品不安全事件再沒有產生“轟動”效應的客觀條件。
雖然社會上仍有人惡意制造出棉花用來做肉松一類假新聞,丑化我國農產品和食品安全狀況,雖然這類假新聞還會造成一定范圍內的不良影響,但大多數人都能明辨是非。餐飲企業認識到衛生處理不當,立即整改,消費者給予贊譽,反映出消費者對我國農產品和食品安全風險理性看待的大環境已經形成。
當然,保障食品安全永遠在路上。現代農業和食品業發展,一方面在不斷增加和豐富農產品與食品供給,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也在增加農產品和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威脅或者危害人們健康。最近歐洲和我國臺灣地區出現的毒雞蛋事件,就是一例。對于農業和食品業引入的非傳統要素,政府監管部門都必須加強風險評估,并將結果公布于眾。農產品和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越充分,越有助于消費者消除片面過激認識。比如,當國外快餐店已不再以使用過抗生素的雞肉為原料時,監管部門應及時采取措施,向國內消費者普及抗生素常識,督促快餐行業跟進。
食品安全無小事。從田間地頭和牧場飼舍到餐桌,任何環節出問題,都可能給消費者帶來風險。在現有認識水平下,要確保食品安全風險降到最低,不僅要進一步加大監管,發揮公共輿論的積極作用,而且要讓耕者和業者盡心盡責,推進標準化,讓規范約束行為,這樣才能造福食者。▲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