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
火熱的6月,在安州區舉行的綿陽市汽車產業推進會上,50余戶汽車企業的“綿陽造”整車和百余種零部件產品閃亮登場,11個項目投資合作協議成功簽訂,項目總投資金額達21.2億元。
綠色崛起,核心支撐在產業。這張漂亮的成績單背后是綿陽市委、市政府加快發展綠色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實現“彎道超車”的頂層布局。
?做加法:產業集聚頂層布局
當傳統汽車行業發展進入緩慢增長的新常態,綿陽汽車產業發展動力與活力從何而來?作為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之一,綿陽擁有發展汽車產業的區位、產業、人才和政策優勢。通過引進培育優勢企業,中國重汽綿陽公司、華瑞汽車、野馬汽車綿陽公司、新晨動力、富臨精工等多家整車及零部件企業先后落戶綿陽,已建成輕卡、皮卡、SUV、微型面包車、重卡及新能源汽車等整車生產基地,汽車零部件產品涵蓋發動機總成、汽車支架、空氣濾清器等百余種產品。
結合產業發展現狀,綿陽在安州區規劃建設了四川綿陽汽車產業園,以華晨集團南方基地為依托,著力打造四川第二大汽車產業基地,達到年產50萬輛整車、50萬套整車零部件的產能。
在注重龍頭企業帶動的同時,綿陽不斷強化重點項目推動工作。中國重汽綿陽公司區域化整車裝備建設項目竣工,建成年產重型車兩萬輛的整車裝配線;華瑞汽車10萬套車身覆蓋件生產線技改項目竣工,達到新增10萬套車身覆蓋件的生產能力;新晨動力公司電噴智能控制管理系統產業化項目竣工,達到年產100萬套發動機管理系統的能力……
如今,隨著新晨動力、波鴻好圣、天津力神等多家重點企業發展壯大,綿陽汽車產業由“集聚”向“集群”轉變,頂層布局之下以新能源汽車整車和發動機總成為依托的產業體系正逐步形成。
?做減法: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說NO
一方面對新能源產業做“加法”,另一方面對“不健康”產業大做“減法”,綿陽響亮喊出追求綠色GDP的發展理念,對高耗能、高排放、產能過剩的行業說NO。“加法”與“減法”同時發力,產業結構調整速度與力度進一步加快、加大。
近年來,綿陽將發展綠色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綠色發展、永續發展的核心內容。作為全市綠色發展的綜合統籌部門,綿陽市發改委將綠色、低碳、生態的理念貫穿到規劃與項目立項中,不斷強化環評意識,從源頭控制做起,強化環評,追求綠色GDP。通過對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的分析,嚴格規范各類開發區及工業園區規劃,把園區布局、產業結構和重要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方案的環境合理性作為規劃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相關工作方案的編制過程中,綿陽市發改委嚴格按要求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了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
在項目立項階段,綿陽嚴格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版)》,對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列入限制和淘汰類產業項目的立項工作嚴格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執行,一律不再審批、核準和備案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項目。統計顯示,近5年來,綿陽市本級和各縣(市、區)都沒有審批過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項目,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及總量減排成效明顯。
一邊杜絕高能耗、高排放、產能過剩行業進入,一邊大力引進、培育“兩新”產業,不斷優化區域布局和調整產業結構。2016年,綿陽全市八大重點產業累計實現產值2074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的74.8%,同比增長9.5%;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持續提高,分別達53.5%和36%,繼續領跑全川;2016年末,全市三次產業結構之比為15.3:49.0:35.7,較上一年有較大改善和提升。
?謀創新:共享綠色“智”造高地
近年來,綿陽將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重點產業,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培育新的增長極,依次出臺《綿陽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促進產業發展的意見(試行)》,加緊出臺《綿陽市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專項規劃》……
作為國家唯一科技城,綿陽以資源富集的科技優勢為切入點,注重引進技術研發力量,與多家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強化技術創新和支撐平臺建設,組建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和新能源汽車智慧服務創新產業聯盟,建成中國科技城新能源汽車重點實驗室、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研究院等科研中心。目前,綿陽汽車產業已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1個、省級技術中心7個、市級技術中心9個。
在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同時,綿陽不斷加大產業發展推進力度。目前,野馬汽車綿陽公司純電動乘用車E70已批量生產,正啟動新的純電動整車研發工作;華瑞汽車新能源汽車樣車已試制成功;長虹電源、豪特集團等零部件及配套設施企業發展勢頭強勁;長虹、九洲等企業正推動新能源汽車智能化和配套設施智慧化。
如何實現多點發力,全面開花?綿陽充分發揮現有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基礎,以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為產業主攻方向,以積極引進和培育整車龍頭企業為推動力,完善產業鏈各環節,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建設、產品創新開發速度和規模、完善配套體系。
?求發展:步履堅定跑出“速度與激情”
思路決定出路,只有底子好才能“打硬仗”。如何在現有新能源產業的基礎上更好地延伸產業鏈條,從而讓汽車產業實現效益倍增?綿陽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綿陽市委、市政府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十三五”期間,綿陽汽車產業發展將以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主線,重點發展以重點領域乘用車、智能網聯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車及關鍵總成、專用車為代表的汽車產業,堅持龍頭企業引領、重大項目支撐、集群化發展的發展戰略,全力打造全省第二大汽車產業基地、西南地區重要的智能汽車產業基地、全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區。
當前,綿陽全市上下圍繞一個宏偉目標而戰——到2020年,全市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0億元以上,整車制造總產能達到45萬輛以上。從產業基礎到資源優勢,綿陽“作戰任務”清晰:即不斷優化政策環境、服務水平、投資環境,圍繞汽車產業鏈,以重點項目為支撐,加大優勢企業引進力度,發揮龍頭企業的集聚和帶動作用,為綿陽汽車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單位:綿陽日報社)
(責編:夏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