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權+夏昕+張艷+姚波
“唐大爺,你養的黑山羊長得咋樣了,有什么需要我幫忙的?”
“長得好得很,感謝你喲,要不是你給我指這條路,我這一輩子想都不敢想養羊的事……”
7月10日,居住在大英縣蓬萊鎮五謀村的鎮人大代表田君,一大早就走進結對的“窮親戚”唐作軍家里,與他聊起了養羊的點點滴滴。
近年來,像田君一樣的各級人大代表在市、縣(區)人大常委會的領導下,積極響應“脫貧攻堅—人大代表再行動”活動號召,主動上門與貧困戶“攀窮親”“結對子”,用“釘釘子精神”“繡花功夫”幫助貧困戶“鋪路子”“掙票子”。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市8035名各級人大代表結對幫扶貧困戶8675戶,投入、捐贈和協調各類資金1.42億元,提出意見建議1750余條,有力幫扶貧困戶致富奔小康,譜寫了人大代表助推脫貧攻堅的動人篇章。
主動“結窮親”暖民心 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人大代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與人民群眾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父母兄弟姐妹”有難,需要“搭把手”扶助,作為“家里人”的人大代表義不容辭。可全市的貧困戶大多是“插花式”分布,致貧原因各異,如何才能扶在“點子上”,幫到“心坎里”,確保按期脫貧后不返貧?
“我們要主動上門‘認窮親‘一對一‘結對子,與他們打成一片、融為一體。真心察實情、解民意,引導他們樹立正確觀念,克服‘等、靠、要思想,發自內心支持和參與扶貧工作,經過自身努力與真幫實扶,如期實現脫貧目標!” 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劉云不僅給370余名市人大代表提出了要求,更要求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率先行動。
劉云聯系了安居區分水鎮大碼口村、文井鎮印盒山村等貧困村,并與貧困戶肖昌明結成“幫扶對子”;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賀武,副主任戴見明、昝中國、李孝富、施瑞昶、成斌等主任會議成員帶頭聯系貧困村,深入貧困村與貧困戶“一對一”“結窮親”。市人大常委會機關黨委積極行動,組織機關人大代表和干部職工結對幫扶安居區分水鎮大碼口村貧困戶35戶。各縣(區)人大常委會紛紛響應,船山區內各級人大代表結對幫扶貧困戶955戶,射洪縣內各級人大代表結對幫扶貧困戶2296戶,蓬溪縣內各級人大代表結對幫扶貧困戶2141戶……
“結親”不搞形式,重在兌現“結對承諾”。各級人大代表堅持每月1次以上深入幫扶對象家里,“拉家常”“噓寒問暖”,仔細了解生產生活情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激發了貧困戶“不等、不靠”和積極參與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用勤勞雙手改變落后面貌、創造幸福生活。
各顯“神通”匯聚合力 共筑“致富跑道”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要確保幫扶貧困戶如期脫貧,必須摸清貧困戶“家底”,精準施策,聚合財力物力,積極改善道路、住房和用水用電等生產生活條件,為貧困戶構筑快速安全的“致富跑道”。
在大碼口村,時時閃現市人大機關50余名人大代表和干部職工的身影。進農家院壩拉家常,到田間地頭察實情,與貧困群眾交心交友,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近年來,市人大機關積極捐資和協調資金近200萬元,解決村組道路、塘堰整治、農村電網改造、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具體問題,為開展脫貧幫困打下堅實基礎。
利用“代表之家、代表聯絡站”優勢,船山區人大常委會及時組織區內各級人大代表主動融入扶貧攻堅大局,“精準”發力。該區人大代表釋傳禪每年資助永興鎮明鏡村貧困學子李沛芯1.6萬元學費及生活費,直至大學畢業,圓了她的“大學夢”。區人大代表李永培,每走訪一戶貧困群眾,都留下自己的電話,記下貧困戶信息檔案,詳細了解他們生產生活、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他先后為貧困戶推薦就業崗位8個,協調社會資金兩萬余元……截至目前,全區代表捐款62萬元,捐物23萬元,協調社會資金470萬元,資助貧困學生76名,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548個,提出脫貧攻堅建議66件。
射洪縣人大常委會充分發揮轄區內企業界人大代表多的優勢,鼓勵人大代表踴躍擔負幫扶責任。市人大代表周漢知捐贈110萬元,分別建設裝機30千瓦的光伏發電站,幫助沱牌鎮4個貧困村發展光伏產業,既確保每個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達3萬元以上,又為當地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增收創造了良好條件;市人大代表江德貴帶頭捐資10萬元,縣人大代表張曉峰、涂澤洪、黃何等17名代表積極響應,共計捐資20多萬元,為13戶貧困戶硬化了院壩、入戶路,充分展示了人大代表的責任擔當……近年來,射洪縣各級人大代表捐贈幫扶資金150萬元、協調其他資金762萬元,資助貧困學生450名、幫扶貧困戶2296戶,著力改善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幫扶特困戶渡過難關。
重扶善帶“掙票子” 如期脫貧“摘帽子”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貧困戶自身發展能力弱,要重扶善帶,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增強‘造血功能,提升‘掙票子能力,防止脫貧后返貧。”
分管代表工作的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賀武在深入調查了解貧困戶現狀后,針對部分貧困戶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嚴重的現象,要求市人大代表特別是企業界代表要發揮自身優勢,在產業扶貧上做好“幫扶文章”,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就業脫貧致富。
市人大代表、蓬溪縣明月鎮學田村黨支部書記、昊輝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郭佳輝,于2014年9月告別繁華的都市,懷揣退伍后下海經商20年掙得的1000余萬元資金,回鄉創業,積極幫扶貧困戶。他在大力改善學田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情況下,流轉中河咀村閑置土地近1000畝,發展種植、養殖業,吸納貧困人口197人入股麻鴨養殖合作社,養殖麻鴨。他還招收46名貧困勞動力長期就地務工,無償支持有勞動能力、愿意發展的貧困戶養殖生態豬和生態鵝,對沒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每年無償資助1000元/人。除勞務收入外,入股的貧困戶人均每年分紅近1000元。如今,中河咀村111戶203名貧困人口,正以奔跑的速度脫貧致富。
市人大代表、安居區永正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董事長邱興軍經過打拼,成功創建了永正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園區所在的安居鎮全鎮418戶上千貧困人口零星分布在22個非貧困村,扶貧項目和資金缺乏,貧困戶脫貧困難重重。2015年10月,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邱興軍通過“政府+龍頭企業+貧困戶”的扶貧方式,主動扛起了讓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重任。經過艱辛努力,公司建立了2000畝觀音脆桃核心示范基地,輻射帶動418戶貧困戶標準化種植桃樹1000余畝,預計今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為此,永正農業產業園被安居區人大命名為“人大代表脫貧攻堅示范基地”。
(作者單位:遂寧日報社)
(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