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華+許星
脫貧攻堅工作深入推進,焦點逐步集中到深度貧困人口。尚未脫貧的人口中,致貧原因相對復雜,脫貧攻堅工作難度相對增大,尤其是部分貧困人員的“等、靠、要”思想,嚴重制約著他們脫貧的步伐。因此,要擺脫貧困,貧困人員的內在意志是決定性因素,扶貧必先扶志。
正確認識貧困人員的思想狀況,是扶志的前提。目前,我們所接觸的貧困群眾,那些在思想上不適應脫貧致富的表現主要是:缺乏“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觀念,等靠要;缺乏創新意識,對于新技術新門路沒有興趣,也缺乏認識;缺乏法治意識,想咋個做就咋個做;狹隘自私,對社會、周圍群眾和管理者有偏見,有些還有較大抵觸情緒,封閉自己,怨天尤人;只看見今天,缺乏長遠眼光,吃完用完了事;有些人還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認為自己“命該如此”。這些狀況我們應該正視、重視,因事制宜,對癥下藥,讓他們首先從思想上擺脫貧困。解決好了這部分人員的思想覺悟、思想認識問題,才能提升農村整體法制水平、文明水平,建設和諧文明新農村,構建法治文明社會。
夯實農村基層黨支部,提高黨員素質和技能,是扶志工作的基礎。我們黨有教育群眾、發動群眾、引導群眾的優良傳統,農村基層黨組織肩負著扶貧攻堅“火車頭”的重任。黨支部必須在教育、發動、帶動群眾脫貧致富過程中更加有擔當。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要追求脫貧攻堅最佳效果,先要夯實基層黨員這個基礎。要在農村黨員中實實在在地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三嚴三實”教育實踐活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切實提高農村黨員的黨性修養、執行政策的水平、主動承擔責任的意識,把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當成自己分內的責任。要努力提高黨員發展經濟的意識、能力,增強生產、經營技能,使他們成為幫助貧困人員脫貧致富的行家里手。在此基礎上,才能建設高素質的、富有戰斗力的黨組織,去實現扶貧攻堅的目標。
建立思想扶貧機制,是保持脫貧致富成效,提升農村整體文明程度的保證。幫助貧困人員具備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思想覺悟、認識能力,才能讓他們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主動脫貧致富,保證脫貧效果的穩定性長期化,提高農村社會整體的文明水平。
把思想教育工作列入扶貧議程,貫穿于整個扶貧過程,直至貧困人員產生思想轉變,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善于利用現有的黨課、夜校、遠程教育等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從多側面、多角度開展思想工作。黨組織的活動,盡量吸收更多的積極分子參加,擴大傳播面。
把思想教育融入生產活動,與各種農村產銷協會、合作社、幫扶單位、農技專家、經營人員配合,各自承擔一部分教育工作,做到思想工作與生產經營活動相結合。這樣的工作方式最靈活,也易被群眾接受。
思想教育工作是細致的工作,是長期的工作,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我們有高度的責任感,有幫扶貧困兄弟的寬厚愛心,有長期堅持不懈的耐力,于細微處見精神。思想工作是最難的工作,人的問題是最大的問題。我們要有堅定的信仰,有高遠的見識,有實際的措施,有引導的功夫,面對不同的思想認識,都能條分縷析,就人、就事、就物說理,以小見大,正確導向,久久為功。
(作者單位:綿陽日報社)
(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