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月12日,全國法院領導干部媒體素養培訓班在貴陽舉行。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周強,最高人民法院有關部門負責人,各高級人民法院有關負責人參加培訓班。全國四級法院領導班子成員、部門主要負責人、審判管理部門、新聞宣傳部門、干警約7萬人通過視頻方式參加培訓。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應邀為培訓班授課,題目是“當前輿論生態和輿情應對”,以下為講稿節選。
互聯網上有海量信息,我們面臨著一個“大眾麥克風”時代。傳統媒體的體量有限,全國報紙約2000家,雜志約1萬家,而微信公眾號多達2700萬家,每天還在增加約1萬家。“兩微一端”(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成為很多人了解新聞時事的第一信息源。有的問答型社區,經常進行一些嚴肅的社會文化議題的討論。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帶來了話語權的均等化。早期網絡用戶以年輕人、知識分子為主,如今社會各階層人士都可能借助手機上網,用微信等表達意見訴求。新聞傳播呈現人人傳播、多向傳播、海量傳播的特征,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國際與國內共同構成了一個日益復雜的大輿論場。
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警惕新聞退場,網絡自媒體獨大。微博、微信、BBS等自媒體上喇叭多、事實少,七嘴八舌卻不一定能拼湊出事實真相;人聲鼎沸,卻可能多為偏激的意見表達。需要發展政務新媒體,搞活新聞媒體特別是黨報、國家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等主流媒體,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以對沖網絡輿論的偏差。
最高法、最高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成為互聯網治理的一個拐點。盡管對轉發和瀏覽次數的認定還存在爭議,但兩高司法解釋一出,網民發言謹慎了很多。最高法《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也有助于把“人肉”搜索導入法制的軌道。
輿情熱點背后是社群訴求
今天的網絡輿論場呈現出“圈層化”。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13億國人的利益和意志高度一致,在具體的民生問題上,輿論經常是分化的。例如,網約車新政,各城市制定了嚴厲的管理措施,為“專車”設置了較高的門檻。此事涉及多個利益主體,出租車司機與專車司機的利益有沖突,以職場人群為主的專車乘客(多為外地戶口)與本城戶籍居民,還有那些希望少一些出租車、多一些發達公交系統的市民,利益也不盡一致。人民政府調和鼎鼐,在各種局部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隨著Web2.0網站和自媒體的發達,網民因“業緣”(職業、同學)和“趣緣”(共同愛好)而凝聚成不同的網絡社群。在熱點輿情個案后,網絡社群浮出水面。
當前尤其需要關注各個群體的訴求,如底層老百姓關注就業、養老等基本生活保障,中等收入群體關注財產安全、人格尊嚴等。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研究發現,近年來的網絡輿情由若干年前的城鄉接合部群眾(如湖北巴東鄧玉嬌)向城市居民轉移,從社會邊緣人群向國民主力階層擴散。一線城市經常發生網絡熱點。
在這個背景下,一方面,要警惕民生問題政治化,楊改蘭案等極端個案被上綱上線為“體制弊端”,與社會不公、階層固化等相聯系,煽動仇官、仇警、仇富情緒;另一方面,也要深切地體諒個案背后公眾的“集體焦慮”,切實解決好就業、就學、醫療、養老等民生保障問題,縮小收入差距,懲治腐敗現象,避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增強公眾對體制的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耐心,締造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
涉法輿論如何彌合撕裂、凝聚共識
一些與司法案件有關的輿論熱點,涉及多個利益相關方,包括司法機關、網民、意見人士(大V和專家型中V)、律師和法學專家、公檢法自媒體及外媒等。
在涉法話題中,輿論場呈現出錯綜復雜的意見博弈。各方的意見表達,經常發生隔閡和沖撞,彌合輿論撕裂,凝聚社會共識,還需大家共同尊重事實、敬畏法律,用法理止訟息爭。對此,周強提出:自媒體時代,既不能對輿情無動于衷,也不能為輿情所左右。要善于通過發布準確完整的司法信息,避免被動。各級法院要改變過去“一篇新聞通稿打天下”的做法,把法院依法公開的信息、媒體關注問題、社會公眾興趣點三者結合起來。
司法活動有其實體判斷上的專業性和程序開展上的封閉性。但對于公眾普遍關注、社會影響重大的案件,充分公開與積極回應有助于贏得司法權威。“回應型司法”有助于化解社會爭議,聚合共識,把輿論聚焦的個案變成全民“法治公開課”。
這里還有司法機關與宣傳部門協調配合的問題。宣傳部門應敦促司法機關回應民意關切,同時需尊重司法工作的專業性和獨立性,維護司法權威。宣傳部門需要與政法部門做好溝通協調,澄清謠言和外行臆測,不宜屈服于輿論的非理性壓力,對當事人的過分要求也不宜照單全收,線下妥協,線上認栽。在這方面以往是有經驗教訓的,我們認為,法庭對鄧玉嬌案,認定在遭受不法侵害的情況下,實施的反擊行為具有防衛性質,但超過了必要限度,屬于防衛過當;案發后鄧玉嬌主動投案,構成自首;經法醫鑒定,鄧玉嬌還有心境障礙,因此免予刑事處罰是恰當的。但沒有經過檢、法、律師之間完整的法律攻防,匆忙當庭判決釋放,是否顧慮到洶洶的輿論壓力?個別律師擅長網絡造勢,形成巨大的庭外壓力。司法機關要尊重民意表達,但必須警惕民粹裹挾司法判決。
“圍觀”可能讓輿論跑偏
我們感覺,在網絡輿論場上,有必要區分本地居民和外地網民,業內人士和業外人士。一般來說,本地居民關心個案,能更為準確地傳遞現場信息,就事論事;而外地網民“隔岸觀火式”的評論離事實真相更遠。業外人士缺少專業知識的圍觀,以訛傳訛的概率極高,有的借個案宣泄對社會深層矛盾的不滿,容易讓輿論跑偏,而業內人士因有專業知識做支撐,通常比較理性客觀。
有些網民存在羅賓漢情結,習慣于扶弱抑強。而公務員、警察、城管、醫生、教師經常被妖魔化,成為“網上黑五類”。在突發事件中,一部分老百姓對政府的解釋將信將疑,公信力遭遇滑坡。
在沈陽夏俊峰案、山東聊城于歡案中,如何平衡法、理、情,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輿論經常的“未審先判”“刀下留人”“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之類的呼聲,和法治社會的精神都是相悖的。
在輿論場上,對于自然犯罪之外的法定犯罪,由于犯罪嫌疑人不一定具備反社會性和反道德性,容易得到公眾的同情。例如,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五道古火會”傳承人楊風申,因非法制造爆炸物罪被一審判刑,不少網民難以接受。楊風申的問題是在居民區非法制造煙火藥對居民構成危險,制造煙火藥數量超過入罪起點。當然,考慮到無主觀惡意和高齡,能否減輕處罰?這里也有個法、理、情如何平衡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說得好:“尊重人民群眾的樸素情感和基本的道德訴求;將個案的審判置于天理、國法、人情之中綜合考量。”
宣傳部門和業務部門各司其職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提出,要梳理有效引導社會輿論的理念,統籌好綜治資源和社會資源,做到依法處置、輿論引導、社會管控“三同步”原則。這對我們做好相關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總結了政法輿情應對績效評估指標,包括信息發布(速度、動態回應、借力第三方發聲),問責(啟動調查問責的及時性,輿論認可程度),聯動(政法系統內部合力處置輿情、引導輿論),新媒體引導,穩控管控(避免出現群體性事件等)。依法處置應尊重業務部門意見,輿論引導宜尊重宣傳部門意見。在司法機關內部,業務部門應與宣傳部門真誠協調,尊重宣傳部門的專業性意見。
打造“法治共同體”
在政法領域內,公檢法通力合作又各司其職,公檢法之間相互制約,并發揮律師在防范冤假錯案中的重要作用。在社會上,司法機關需要與媒體、網民良性互動。
一方面,司法工作者不要躲避甚至排斥媒體;另一方面,新聞媒體需增強對政法工作專業性、程序性的理解,學會用規范的“法言法語”精準報道評論司法問題,避免不準確和情緒化的報道誤導公眾,把每一起司法案件變成全民法治公開課。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 祝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