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摘 要】當今社會,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世界性的話題,如何更好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筆者結合滁州市人口結構及養老現狀,分析了“醫養結合”的必要性,并就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發展提出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關鍵詞】養老服務;人口老齡化;醫養結合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我國的基本國情,據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超過1.78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規模的快速膨脹,養老問題已經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
1 滁州市人口結構及養老現狀
全市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70萬,占全市總人口的15%以上,70歲、80歲、90歲以上老年人口分別為20.9萬、10.1萬、1.27萬,年齡最大的老人109歲。老年人口比例比2010年提高1.26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增長,滁州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逐年增加。據市老齡辦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1988年,全市60歲以上人口30.86萬人,占總人口的8.5%;從1997年開始,全市60歲以上人口達43.29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0.5%(人口老齡化的標準為10%),滁州市正式跨入老齡化社會;到了2010年,60歲以上人口約為64.91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4.42%。從數據不難看出,滁州市老年人口呈加速增長態勢,增長速度不斷加快,老年人口總量不斷加大,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增加,人口老齡化進程持續發展。
據初步統計調查,滁州市共有各種類型的養老機構約130余所,其中敬老院約110所,老年公寓及福利院各7所,而護理院、療養院、養老社區中心、養老照料中心均沒有。絕大部分養老機構的規模及設施都不夠完善,養老條件極度匱乏,據統計,約120家養老機構的床位在50張以下。目前滁州市的養老條件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
2 新時代下“醫養結合”養老新形式的必要性
我國養老目前主要有三種模式: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無論哪種養老模式,都需要具有專業素質的老年照護員。近年來,老年照護員供不應求,相關專業培訓落后,使得市場上老年照護員的素質良莠不一,專業服務水平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嚴重影響了養老產業的健康發展。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家庭小型化和“4-2-1”家庭(指家中有4個超過60歲以上夫婦雙方父母;中、青年夫婦2人;孩子1人)的大批涌現,越來越多的老人雖進入長壽時代,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超過85%的老人患有各種疾病,需要專業的護理照料。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工作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口流動性大,兒女不在身邊的空巢家庭日益增加,家庭養老功能正面臨著巨大沖擊。
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是以基本養老服務為基礎,強調醫療和照護,并將醫療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區別于傳統的養老服務,不僅包括日常起居、文化娛樂、精神心理等服務,更重要的是包括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疾病診治、臨終關懷等專業醫療保健服務。
“醫養結合”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既能夠有效破解傳統機構養老的弊端,又能滿足廣大老年人尤其是失能、慢性病老人的養老需求,是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長久之計。
3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發展的主要問題
從工作實踐看,由于醫保政策、專業人才匱乏等多重問題,醫療與養老有機融合之路困難重重。
3.1 傳統觀念的制約
受傳統“養兒防老”思想的影響,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居家養老,大都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家。對機構養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營建養老機構的目的主要為解決“三無對象”、“五保戶”等特殊人群的養老問題。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數量的日益增多對傳統居家養老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挑戰,而我國在機構養老方面的準備并不充分。
3.2 “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成立問題重重
我國的養老機構遠遠無法滿足實際需求,特別是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本應成為重點發展的方向,但是由于受到用地規模、醫療資源等諸多因素制約而難以普及。“醫養結合”的“醫”,并不是單純的吃藥、打針那么簡單,應該至少達到一級以上醫院的醫療水平,有具備資格的、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護士,并納入醫保定點范圍。但目前我國養老機構開辦醫療機構設置的門檻過高。
3.3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匱乏
據預測到2016年,我國約有4000萬的老人需要護理,按1:4的護理人員進行配置,需要1000萬護理人員,但持證者現在僅有2萬左右,缺口極大。
醫護人員在養老機構執業,業務范圍變窄,工資收入過低,造成醫護人員不愿到養老機構就業,即使進入了也是頻繁流動,隊伍不夠穩定,目前全市養老機構招錄醫護人員占護理人員總數不足7%。而養老機構現有護理人員素質較低、年齡偏大,缺乏系統化、專業化的培訓,近半數沒有持證上崗,特別是鎮街敬老院的護理人員中,86.3%為“4050”農村婦女,很難為老人提供醫護服務。
4 對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發展的建議
4.1 降低“醫養結合”門檻
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各種醫療信息數據可以共享的有利時機,對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的,在審批條件上要降低標準和要求。健全制度保障體系,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
4.2 構建人才支撐體系
鼓勵優秀執業醫師和護士到養老機構中輪崗服務,并給予相應的崗位補貼;相關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增設老年醫學、老年照護等專業,多培養這方面的專業人才,進入養老機構就業的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在薪酬、職稱評定等方面,與公辦醫療機構享有同等待遇。將養老機構負責人和老年照護員納入政府培訓計劃,不斷提高養老照護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的同時充分調動醫護人員的積極性。
4.3 有針對性解決老人經濟負擔較重的問題
圍繞解決“醫養結合”發展模式的醫保報銷不暢通、個人支付費用較高這一瓶頸問題。對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符合醫保定點條件的依照申請納入,同時,適度放寬需要治療的老人醫保范圍,對于失能程度較重、病情嚴重且花銷較高的老人,可設立一定的報銷比例,解決部分老人經濟負擔較重的問題。
推動“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快速健康發展,需要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建立相關標準,完善養老服務人員培養和就業優惠政策,需要多方共同給力,才能使“醫養結合”走得更快、更遠。
【參考文獻】
[1]袁曉航.“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模式創新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浙江:浙江大學,2013.
[2]穆光宗.我國機構養老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31-33.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