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摘 要】科普大篷車、流動科技館、校園科技館、數字科技館都是“科技館進校園”項目的有機組成部分。為全面提升我省人民科普素質,最大限度進行科普,山東省實施“校園科技館”項目,本文就項目實施效果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科技館;效果;研究
1 科技館進校園優勢分析
(1)政策支持有保障。“科技館活動進校園”工作是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通知》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的重要舉措。山東省的科技館進校園活動正是在此背景下展開的,政策的利好為科技館進校園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支撐。
(2)部門聯合有抓手。現在社會上的科普資源很多,但是分散在不同部門、不同單位,關鍵是如何把這些資源集成起來。科技館進校園活動自開始就受到我省重視,全省多個相關部門分工明確、聯動辦公,在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給予了支持,并協調了地市科協、教育部門等下屬單位為活動的具體安排提供了便利條件,實現了資源的共建共享,構建科普資源共建共享的平臺,爭取科普展覽能效最大化。
(3)類型多樣受歡迎。科技館進校園活動涵蓋科普大篷車、數字科技館、科普劇、校園科技館等多項,不僅有可以零距離接觸的科普展品,而且不少展品可以與學生互動,另外數字科技館可以通過網絡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科普知識,無論是科協還是教育工作者都認為這種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科普素質的提高,而且對于當地科普教育的開展都十分有利。
2 科技館進校園作用分析
(1)營造培養人才的良好環境
一是,寓教于樂的氛圍。科普展品的互動性是新型學校小型科技館區別于“舊式科技館展品”和其他實驗器材的重要標志。新型學校小型科技館的展品互動性更強,主要通過簡單直觀的實物模型來表現復雜深奧的科學原理,既能吸引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又能讓學生在娛樂之中思考并學習知識,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二是,與生活密切聯系的載體。校園科技館是實現課程整合、資源整合而構建的學生課程實踐基地,展品涵蓋聲、光、電等多種與數學、物理、化學等有關的原理與現象,與生活密切相關,能夠很直觀的讓學生理解課本上公式、規律的科學背景,是創新思維與科學知識相互融合的平臺,也是中小學學科知識與社會生活相互結合的良好載體。
三是,實物展教激發探究與創新的實驗平臺。學校小型科技館是以生動的、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參與做實驗的實物展教形式,通過學生動手動腦啟迪思維,從而激發科技創作興趣。
(2)促進科普教育與學校科學教育的有效銜接和結合,助力素質教育開展
一是,科技館資源與學校資源的有機結合。科技館進校園是將科技館資源送進學校,與學校原有實驗器材設備相結合,從而實現校外科技活動與學校科學教育的有效銜接。
二是,展教與書教兩種教育方式的有機結合。科技館進校園的展品構成,充分以學校科技創新課為主線、可以開發系列科教活動,創建新型的科技創新教育體系。這不僅能夠豐富青少年課外科技生活,也能夠激發他們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們的逆向思維和創新能力。
(3)彌補科普資源的空間差異,促進科普教育資源均衡化
一是,彌補空間差異。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公眾的科普需求也與日俱增。當前,我國的科技館建設雖然處于蓬勃發展階段,省級及以上綜合性科技館相繼建成開放,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基層(市、縣級)科技館數量少,基層科普設施不健全,科普資源匱乏,無法滿足公眾的科普需求。
二是,促進教育資源均衡。校園科技館建設是省科協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促進科普教育資源均衡化,提升農村青少年科學素質一項重大舉措。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進鄉鎮、進縣城、進城市的人數急劇增加,城鎮教育資源緊缺。
(4)擴散科技館公益科普功能。科技館的主要教育形式為展覽教育,通過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展覽內容和參與、體驗、互動的形式,幫助公眾了解科學原理及技術應用,鼓勵公眾動手探索實踐,培養觀眾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
(5)引發基層黨政部門重視,促進當地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從本質上來說,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作為社會教育,它既不同于學校教育,也不同于職業教育,其基本特點是社會性、群眾性、持續性。
3 科技館進校園影響分析
科技館進校園是科技館面向青少年傳播科學知識的有益探索。科技館教育與教師教學之間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科技館為學校教育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平臺,它能為學校教育提供更加豐富的教育內容和更加多樣的教育形式。按照中國科協《農村中學科技館公益項目實施方案》要求,我省建設完成的4處農村校園流動科技館已配發到農村鄉鎮中學,并于2014年年底前啟動了全省“校園科技館”項目試點工作。當前“科技館進校園”活動的最大影響即是順利開始了“校園科技館”的試點工作,因此對“科技館進校園”活動的影響分析即是對“校園科技館”的影響分析。
(1)尋找到校園科普的新途徑——校園科技館。傳統的科技館進校園活動多是以科普大篷車、科普講座、科普劇等形式為主要載體,雖然也有效補充了學校教育的不足,為學生科普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它們流動性強、停留時間短,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到效果,并且科普大篷車等形式攜帶科普資源較少,無法充分利用省館優勢,不少偏遠地區農村學生無法充分享受到豐富的科普資源。
(2)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動手能力。課堂教育強調學科本身的系統性,而校園科技館作為課外教育的一種,則處處閃爍著科技的光輝,無論是展品展項,還是科普活動的設計,都涵蓋了諸多領域的知識,不僅對激發學生興趣有重要作用,還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其次,校園科技館展品能夠緊緊依托教學大綱,并包含部分適度超前的內容,群體針對性強,教師輔導相對方便。以課堂同步實驗為抓手,從課外的角度促使學生熟悉所學知識、鞏固所學內容,達到知與行的統一。
(3)優化了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業務能力。在科技館進校園活動中,教師在組織參觀的過程中通過與學生互動、參與科普活動,與觀摩校園流動科技館輔導員的講解、說課,從側面優化了他們的教學觀念和業務能力。首先,教師們改變了依賴教科書的觀念,不再是知識的解釋者、課程的執行者,通過操作展品與學生們互動,成為了與學生一起構建新課程的合作者。大部分教師都能自覺地以教材為平臺和依據,充分地挖掘、開放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其次,校園科技館活動的開展也提高了實驗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
(4)強化了學校的運行模式和教學管理。隨著科教興國和素質教育戰略的推進,校外教育已經具備與課堂教育同樣重要的地位。科技館進校園有助于探究校外教育與課堂教育的完美融合。它可以以校外教育的身份開拓學生的視野,鞏固學生的學習。促使課堂知識進一步豐富,促進學生課堂文化的理解與吸收,確保課堂知識得以深化;其次,有助于提升學校基礎設施建設。
【參考文獻】
[1]陳珂珂.中國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就、原因與預測.
[2]鐘燕玲.基于館校結合的青少年科學教育新模式探究——以福建省科技館為例.
[3]崔瀅瀅.科技館進校園活動的探討.
[4]劉運筑.科技館對青少年素質教育的探索.
[5]殷皓,朱幼文,陳健.推動科技館相關產業發展,繁榮科技館事業.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