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代南楚是一個獨具文化特色的地域。西漢時期南楚主要包括揚州刺史部的九江郡、六安國、廬江郡、豫章郡,以及荊州刺史部的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國。西漢南楚文學對《老子》反戰、貴柔及無為虛靜思想的接受較為深刻。
關鍵詞:南楚;老子;反戰;貴柔;無為
《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劉躍進先生在其《秦漢文學地理與文人分布》中介紹了南楚的大致范圍,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是比較直觀的參考,筆者根據史書記載及前代學者研究成果,對西漢時期南楚地域范圍給出界定:主要包括揚州刺史部的九江郡、六安國、廬江郡、豫章郡,以及荊州刺史部的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國。
西漢南楚地域作品主要有:劉安《淮南內》二十一篇、《八公操》(一曰《淮南操》)《屏風賦》《上書諫伐南越》;淮南小山《招隱士》;“民有作歌歌淮南厲王”的“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嚴助《諭意淮南王》《上書謝罪》;賈誼《吊屈原賦》《諫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鵩鳥賦》《宗首》《先醒》《上疏陳政事》《上疏諫王淮南諸子》《旱云賦》《上疏請封建子弟》;莊芷(《漢書》作“嚴正”)《上書發淮南王陰事》;梅福《上疏言王鳳專擅》《上書請封孔子子孫為殷后》;廖(不知其姓)《奏絕昌邑王后》;翟義《移檄郡國》;桓寬《鹽鐵論》;趙增壽《陳湯罪議》《又白解萬年》;馬宮《上書謝罪乞骸骨》;郭欽《奏劾豫州牧鮑宣》;孔僅《上言鹽鐵》(可能為孔僅、東郭咸陽共作);番系《上言作河東渠田》;杜延年《奏記霍光爭侯史吳事》;杜欽《舉賢良方正對策》《白虎殿對策》《上書追訟馮奉世前功》《奏記王鳳理馮野王》《說王鳳》《復說王鳳》《說王鳳重后父》《說王鳳絕罽賓》《說王鳳處置夜郎等國》《說王鳳治河》《復說王鳳起就位》《復說王鳳舉直言極諫》《戒王鳳》;杜業《上書追劾翟方進》《上書言王氏世權》《奏事》《說成帝紹封功臣》;繁延壽《奏劾蕭望之》;劉慶《上書言莽宜居攝》;陳崇《劾奏陳遵》《奏為莽祠祖禰設騎從》《上書言破翟義》。
一、對《老子》反戰思想的接受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王朝統治已不如原來鞏固,一些諸侯國逐漸崛起,為爭奪霸主地位而發動戰爭。作為小國貴族,老子也在尋求止戰的辦法,他認同小國寡民,“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不贊成國君通過戰爭擴張土地。盡管《老子》含有用兵智慧,但其本意卻是反戰。
西漢“南楚”作品對《老子》的反戰思想多有接受,在西漢“南楚”地域作品中也可看到類似語句:
“兵者兇事。”(劉安《上書諫伐南越》)
“兵者兇器也。”(劉安《淮南子·道應訓》)
“夫兵固兇器,明主之所以重出也。”(嚴助《諭意淮南王》)
“故兵者兇器,不可輕用也。其以強為弱,以存為亡,一朝爾也。”(桓寬《鹽鐵論·論功》)
“兵者,兇器也。甲堅兵利,為天下殃。”(桓寬《鹽鐵論·論菑》)
除了語句的相似,大多數作品表達的態度也是相同的。這些文章中,除嚴助的《諭意淮南王》,其余皆表達反戰思想。《漢書·嚴助傳》中記載,建元三年,閩越國發兵圍東甌,東甌向漢王朝求救,漢武帝派嚴助持節到會稽調兵,兵未到閩越,閩越就撤兵了。過了三年,閩越國又發兵攻打南越,南越遵守與天子的約定,不敢擅自發兵,上書給漢王朝,武帝派兩位將軍率兵討伐,劉安認為不應發兵,上書勸諫,他的《上書諫伐南越》中就有明顯的反戰思想,在政治上仍延續漢初黃老思想,不主張漢王朝出兵介入“蠻夷”之爭,政治思想較為保守。他說“兵者兇事”,并引用老子《道德經》“師之所處,荊棘生之”,充分言明用兵的壞處,卻并不合漢武帝的意思,終究漢武帝還是出兵了,只不過尚未到達閩越國,閩越王的弟弟馀善就將閩越王殺掉了。《淮南子》中也可見劉安的反戰思想,如《淮南子·時則訓》中“是月也,樹木方盛,勿敢斬伐,不可以合諸侯,起土功,動眾興兵,必有天殃”。那么為何《淮南子》中還要設置“兵略訓”呢?《淮南子·本經訓》中說“故兵者,所以討暴,非所以為暴也”,因此兵略更是必不可少,目的是以戰止戰,歸根到底還是反戰。
桓寬《鹽鐵論》中也有強烈的反戰思想,桓寬是汝南郡人,長期在中央做官,后來到南楚官至廬江太守。《鹽鐵論》完成時間有爭議,不過有學者考證完成時間應該在他作廬江太守時期。《鹽鐵論》中老子思想突出,盡管可以理解為漢初黃老思想之余緒,但不可否認的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很多作品已體現出明顯的儒學傾向,而《鹽鐵論》中道家思想依然明顯,在這樣一個需要以武力定天下,以兵士守四方的大一統的時代,《鹽鐵論》中卻并未歌功頌德,而是有明顯的反戰思想,可以說與他在“南楚”廬江完成這部著作相關。
二、對《老子》貴柔思想的接受
《老子》第七十六章云“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尙水,這與南方多水的地域環境也有一定關聯,水盡管是柔弱處下的,卻能把山切割成峽谷,卻能在時間流逝中削弱比它更強大的事物,而且隨物賦形,是自由的象征。
《淮南子》中這種柔弱勝剛強的思想也非常明顯,《淮南子·原道訓》中的“是故貴者必以賤為號……是故柔弱者,生之干也;而堅強者,死之徒也”可以看做對老子貴柔思想的直接繼承,只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些申發和闡釋,其思想內核并沒有改變。類似的例子在《原道訓》、《時則訓》、《詮言訓》、《說山訓》、《兵略訓》中還有很多。《原道訓》和《道應訓》中還引老聃之語,不過《淮南子》對老子的貴柔思想并非機械照搬,而是有進一步思考。老子看到了柔的生命力,但一味強調柔,忽略了剛的力量。而《淮南子·泛論訓》中則提出“太剛則折,太柔則卷,圣人正在剛柔之間,乃得道之本”,對剛與柔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三、對《老子》無為虛靜思想的接受
《老子》中強調統治者要有無為和無欲的虛靜狀態,行無為之政,百姓自然和樂。他是立足于當時的戰亂背景,站在小國立場,認為統治者不要為自己稱霸的欲望發動戰爭去擴張領土,殃及百姓。
《鹽鐵論》中沒有過多論及關于虛靜的問題,不過《鹽鐵論·申韓》中有“煩而止之,躁而靜之,上下勞擾,而亂益滋”,杜欽出自南陽,他的《舉賢良方正對策》中有勸誡君主無欲的虛靜思想:“唯陛下正后妾,抑女寵,防奢泰,去佚游,躬節儉,親萬事……唯陛下忍無益之欲,以全眾庶之命。”
對無為和虛靜思想接受最明顯的是《淮南子》,《淮南子·原道訓》云“是故清靜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虛無恬愉者,萬物之用也”,就是對虛靜的強調,《原道訓》《俶真訓》《本經訓》《主術訓》《繆稱訓》《泛論訓》《詮言訓》《說山訓》《修務訓》還多處強調無為。在《淮南子》中不僅強調君主要清靜無為,還強調普通人要虛靜以養其精神,如《淮南子·精神訓》中曰“使耳目精明玄達而無誘慕,氣志虛靜恬愉而省嗜欲,五藏定寧充盈而不泄,精神內守形骸而不外越”;《淮南子》不僅強調人的虛靜無欲,以達到無為的境界,也強調自然原本就是無為的,隨時而變,因此才能和諧順暢。劉安不僅在《淮南子》中提出無為和虛靜的思想,他也是這么做的,從《上書諫伐南越》中對于閩越國侵擾別國一事建議漢武帝采取無為而治的辦法,認為不應出兵干涉南越諸國。
西漢南楚一地的淮南國和長沙國作家對老子的接受比較深刻。位于南楚核心區域的湖北荊門郭店楚墓為戰國中期的墓葬,其中出土的竹簡中也有老子,而且是用楚文字抄寫的,說明戰國中期時“南楚”地域已經開始流傳《老子》,戰國中期《老子》定型之后,已經開始對楚地產生影響。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是漢初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之子的墓葬,出土的老子的《道德經》則說明了漢代初期長沙國的文人可能對《老子》已經有接受。淮南國對《老子》的接受從《淮南子》就可以很好的體現,它集道家之大成,對老子的思想不僅有繼承,還有發展。《淮南子》能夠代表的是劉安及“八公”等淮南國上層文人整體。長沙國對老子的接受情況如果單從傳世文獻來看比較難以判定,大多已經散佚,但做過長沙王太傅的賈誼在來過“南楚”之后的作品《吊屈原賦》和《鵩鳥賦》可以管窺其特點,其中所反映的保守和略帶消極的思想很有可能就是受到了當地文化氛圍的影響,尤其是《鵩鳥賦》中還有一些化用老子原文或體現老子思想的語句。但是也有例外,“南楚”地域的某些作家并未受到《老子》思想的深刻影響。比如梅福留存下來兩篇作品反而受孔子的影響較為深刻,對孔子之語多有引用,對儒家的接受比較多,一是由于盡管他的籍貫屬南楚地域,但他少年時曾在長安學習,二是由于他是漢成帝時期的人物,漢朝“獨尊儒術”已經有一段時間。三是由于其作品的“公文” 屬性,受地域影響較小。翟義、馬宮、劉慶等作家的儒家思想明顯,對《老子》的接受較少。
【參考文獻】
[1]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陳廣忠譯注.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6.
[4][漢]賈誼.賈誼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5][漢]桓寬.鹽鐵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6]劉躍進.秦漢文學地理與文人分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7]王永.《鹽鐵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
作者簡介:徐曉賢,山西長治人,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2015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先秦兩漢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