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涵
摘要:詞匯是語言要素中最生動最富于變化的部分, 《廣韻》、《說文》等古籍中曾經存在的有些詞義在普通話中已不復存在或不能單用或很少使用了, 但在開封方言詞義系統中卻得以保留和繼承。分析這些詞在開封方言中的使用情況,對了解古漢語和開封方言在詞語方面的傳承關系有積極作用,對保護方言以及研究方言背后的文化內涵也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開封方言;古漢語;傳承;文化
開封方言屬于北方方言(官話區)中的中原官話,是以開封老城區為代表的,涵蓋包括鄭州、商丘等豫東地區的一種方言,并非只是狹義的開封市的方言。開封地處中原,作為八朝古都,曾長期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并且由于宋代的文化空前繁榮,市民階級的活躍,使得開封方言中保留了很多古漢語詞匯。由于古漢語中單音詞占優勢,在開封話中,單音詞就比同屬官話區的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西北官話和西南官話中的單音詞多一些,其中有許多詞匯的含義都有相當豐富的文化背景,也體現了中原文化的特點。
開封方言的聲調系統如下:
(1)陰平[24]:開封方言的陰平其主要特點是低而上升。
(2)陽平[53]:開封方言的陽平其主要特點是高降。
(3)上聲[44]:開封方言的上聲其主要特點是高平,但不是最高,和普通話陰平調較為接近。
(4)去聲[214]:開封方言的去聲其主要特點是先降后升,類似普通話中的上聲聲調。
一、舉足輕重的“中”
“中”字在開封乃至河南方言中都占有不可小覷的重要地位。由于地處九州之中,開封人自古以來都帶有天下之中的意識。“中”字在開封話里帶有認可,允許,同意之義,可以做形容詞、副詞,在句中充當謂語,狀語,補語等成分,用來形容一切好的、令人贊嘆的、合適的人和事:“這個人真中!”、“你辦了這個事中啊!”在普通話里對應為“行”“好”“可以”的意思。“中”字也可單獨使用,作為別人提問是否可以,是否合適的回答:“明天五點見面吧?”“中!”,“小王這個人咋樣啊?”“中!”表達反義則在前面加上否定副詞“不”,“不中”無論是形容人還是事,都表達了說話者極度的失望或者不認可。如:“小李這個人不中,不能和他多來往。”“你辦了這個事不中,下次不叫你了。”運用“中不中”構成正反問,除了可以表達對一個人或事物是否合適的提問,還可以表示讓步,祈求等語義,如:“你嫌我吃了多,我不吃了中不中。”“我求你饒了我中不中。”由此可見普通話中的“好”“可以”“行”在開封話中都用一個“中”字來表示。
有的學者認為甲骨文的“中”字是一桿旗的中間放置了一面鼓,這是上古時期統治者用來招集眾人的一種方式:擊鼓聞聲,得知統治者召見;立旗為標,得知召見的地點。唐蘭先生對此做出過進一步解釋:“蓋古者有大事,聚眾于曠地,先建中焉,群眾望見中而趨附,群眾來自四方,則建中之地為中央矣。列眾為陳,建中之酋長或貴族恒居中央,而群眾左之右之,望建中之所在,即知為中央矣。然則中本徽幟,而其所立之地,恒為中央,遂引申為一切之中。”由此可見,“中”字代表了統治者號令群眾時的所在地,才有可能進一步引申為高貴的,好的,令人信服的含義。另外,建中時所用之中旗,平日里也有卜筮的作用,用來觀測風向大小,判斷否泰晴雨,確定吉時兇時。甲骨文卜辭中常見立中之語,如“貞,來甲辰,立中”、“貞,王隹立中,若”等。因此,“中”字才能依托卜筮的結果,逐漸帶有了好、可以、可行的含義。
古時,尚中的現象十分普遍:為區分夷狄將炎黃子孫稱為中華,炎黃子孫活動的地區稱為中原、中州,古時的首都稱為中國等。孔子之孫子思提出的中庸思想,更是盛行于中國數千年而不衰,“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與其相對則有“過”,過猶不及、過為己甚,都強調了事情做過了頭和做不夠是一樣的。再如《戰國策·齊策二》:“是秦之計中,齊燕之計過矣。”這里隱藏了一個“中”的概念,在這里,“中”已經化身為一種標記,一種尺度,一種衡量是非對錯好壞的標準。“中”字承載了中華文化的天地之中的觀念,表現了開封人的中原意識和中土情結,簡單明了,體現了開封人爽朗大方的性格特點,是中原文化傳承最有力的體現之一。
二、源自先秦的“邪許”
開封話中把大聲叫嚷,大聲說話稱為“協伙”(音)。常常可以聽到在控制人群音量的時候,管事的人說:“白協伙了!白協伙了!”就是讓人群不要叫嚷的意思。由于年代久遠這個詞的本字已經逐漸被人忘卻,這個經常被人說到的詞被訛傳或誤記為“協伙”“邪火”或“歇惑”。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我才發現,在很多秦漢時代的古籍中就有這個詞的身影。
《文子·微明》:“今夫挽車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挽車勸力之歌也。”《淮南子·道應訓》:“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詞本就是一個擬聲詞,原本就是用于記載人們勞動時的呼號聲,在唐代之前的古籍中,還有“邪虎”、“邪呼”等寫法,如《南史·曹景宗傳》:“為人嗜酒好樂,臘月于宅中使人作邪呼逐除,徧往人家乞酒食。”宋元之后,則出現了“歇和”和“葉和”的寫法,如馬致遠《賞花時·掬水月在手》套曲:“伸玉指盆池內蘸綠波,剛綽起半撮,小梅香也歇和,分明掌上見嫦娥。”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我只聽的一下鼓,一下鑼,撮枷稍的公吏掐搜,打道子的巡軍每葉和。”注“歇和”為“湊熱鬧,起哄”,“葉和”為“大聲叫嚷”。已經接近了如今的讀音和意義。明清時期也有這個詞的身影,如明代陸粲的《明筆記·庚巳編·卷十》“上梁日”條:“誠意公嘗過吳門,中夜聞邪許聲,以問左右,曰:‘人家上梁也。”清代魏源的《江南吟》:“入閘閘為阻,千夫萬夫挽邪許。”從中可以看出,由于宋元以后語音的演變,“邪許”之音變為“歇和”,又因為“和”舊讀為“huo”,而這個詞本身就是擬聲詞,因此出現了“協伙”等記錄方式。從先秦至今一脈相承,在開封話中得以保留,體現了中原文化的傳承性。endprint
三、體現歷史演變的“革囊”
“革囊”一詞在開封方言中是垃圾的意思。這個詞的本意是皮口袋,《史記·殷本紀》:“(帝 武乙﹞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傳》:“公方刷馬,忽有一人,中形,赤髯而虬,乘蹇驢而來,投革囊於爐前。” 清代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十三:“革囊,以革為之,用代筐筥罌盎……或謂之皮餛飩,蓋俗呼也。”到了宋朝,“革囊”出現了與臟亂差等意象直接聯系的現象,宋代張镃《楊秘監為余言初不識譚德稱國正因陸務觀書方》:“只憐我似臭革囊,任翁薰染終難香。”有說法認為,革囊本是游牧民族用來盛裝東西用的,并非中原的產物。北宋以后,開封地區長期處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統治之下,與之貿易而生活習俗受其影響,革囊漸漸出現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中。而由于游牧民族習慣用革囊盛放酒肉:“革囊挏酒蒲陶香,駝蹄斜割勸客嘗。”致使革囊難免沾染到酒肉的腥膻氣味,清理革囊使之干凈稱為“倒革囊”,之后人們慢慢將之與氣味同樣令人不悅的垃圾聯系在一起,“革囊”就成了“垃圾”的代名詞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佛教稱人的軀體為“革囊”。《后漢書·襄楷傳》:“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 李賢注:“《四十二章經》:“天神獻玉女於佛,佛曰:‘此是革囊盛眾穢耳。” 明代梅鼎祚《玉合記·焚修》:“我心已如死灰,何以革囊見試。” 清代趙翼《古玉琀歌》:“我笑古人太癡絕,一副革囊已破裂。”由于佛教追求輪回轉世,往生極樂凈土,認為人的身體是充滿欲念和業障的不凈之物。宋朝崇禮佛教,僧人們大多有相當高的文化水平并且經常結交文人墨客相互酬答,加上以大相國寺為代表的佛教寺廟成為百姓交易、會友、游玩的集會地點。因此,佛教用語大規模進入到市民階級的語言中,受到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革囊(身體)”是不潔凈的,有污垢的,以此來代指污穢的事物:“只憐我似臭革囊,任翁薰染終難香。”隨后逐漸用革囊代指垃圾。開封話中至今說“扔垃圾”仍為“倒革囊”,簡單的一個詞背后透出的是歷史的演變,值得我們關注。
四、結語
語言是記錄文化的重要載體,人的各種生活方式需要有詞匯來表達來記錄,因此詞匯折射出的文化信息不容小覷。重視以開封話為代表的官話區下屬片區方言的研究,對于我們了解古代漢語的面貌以及漢語的發展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重視開封話中的古漢語詞匯,對方言進行搶救性的保護,對了解古代歷史,傳承中原文化,也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本文中提到的詞匯,多為開封方言(或河南方言)所特有,由于作者能力有限,所列舉詞匯的義項若有不全面或不準確的地方還望海涵。
【參考文獻】
[1]段亞廣.河南話與中原文化[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4.
[2]臧克和.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3]李逢丹.新派開封方言單音節詞與古漢語的繼承關系[J].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4):94-96.
[4]時學偉.開封方言中的古語詞[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08):22-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