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正光
武陵明珠銅仁城
文/吳正光

◎銅仁飛山廟殿
武陵山區,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區,漢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共同在此生息繁衍。苗族村民認為,銅仁是苗語,“平壩山梁”之意,全稱“嘎冬嘎忍”,簡稱“冬忍”,早自秦漢以來,便是他們的祖居之地。銅仁各族人民開發武陵山區,創造出多姿多彩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使銅仁享有“梵天凈土”“中國汞都”“花鼓之鄉”“花燈之鄉”“龍舟之鄉”“儺文化之鄉”等美譽。
銅仁城區,古建成群。銅仁東山古建筑群于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筑群包括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兩大類,迄今保存完好的公共建筑主要有東山寺、飛山廟、川主宮等。
銅仁自古得益于錦江舟楫之利,交通的便利帶來了富庶和繁華。作為“黔東門戶”,早在宋代就有湖南、四川、江西客商來此貿易,常以日用百貨、陶器換取當地朱砂、水銀、桐油、花生、五倍子、土堿、牛皮等土特產。明清時期,更是“商賈檣帆、絡繹不絕”,被譽為“黔東護商棧”。清末民初,來往銅仁的船舶,每天都有幾十艘乃至上百艘。城內有大中商戶400余家,成為黔東和川東一帶的各種土特產和湖南的常德、湖北的漢口等地工業品的集散中心。當年以八大商號為主的大小商家,集中在中南門一帶。

◎銅仁東山寺大雄寶殿

◎銅仁城區曾益生商號民宅

◎銅仁川主宮
中南門古民居多系明、清傳統的磚木結構四合院建筑,它位于錦江北岸、東山西麓,群體龐大,布局井然。從南到北,沿著中山路辟有13條小巷;從東到西,辟有6條小巷。其中較具規模的有徐家巷、陳家巷、萬家巷、張家巷等等。這些建筑群依山沿河,青磚灰瓦,前后相連,左右相通,既珠聯璧合,又自成門戶;既有做生意的臨街店鋪,也有居住的深宅大院。古城區現存木結構建筑167棟,磚木、磚房61棟,保存完好的四合院35個,古巷道11條,天井81個,石庫門63個,太平水缸32個。典型民居建筑主要有楊家大院、金家大院、徐家大院、曾益生商號民宅。
明清以來,錦江水運日趨發達,大批湖南、江西客商逆江來到銅仁,與當地少數民族共同開發武陵山區,加上川鹽入黔,促進了銅仁府城的發展與繁榮。與此同時,銅仁還是歷代封建王朝“開辟苗疆”的前沿陣地,這利于加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從而使銅仁成為古代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傳統文化的薈萃之地。有石庫門上刻的八卦、八仙、古錢、萬字、魚形水草、水牛望月、山羊銜芝、水牛守門等圖案為證。
責任編輯 肖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