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朝暉
漢風遺韻照古今
文/陳朝暉
◎西漢 龍鳳象猴紋銅鏡
友人小喻,受父親影響從小就喜愛收藏,并特愛中國古代的銅鏡。近日,小喻偶得一面漢代銅鏡,喜不自禁,愛不釋手。
小喻介紹,銅鏡又稱銅鑒。古人常用來盛水以照容。銅器發明以后,銅水盆扁平化而成鑒,青銅鏡由此而生。銅鏡鑄造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所承載的人文內涵,成為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小喻說,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可從齊家文化開始,其歷經了戰國、兩漢、唐代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每一時期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點,形成了我國銅鏡完整的發展演變體系。銅鏡從出現就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銅鏡文化是長時期發展的產物,其內涵十分豐富,通過銅鏡文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一個民族的進步歷程。由于歷史原因,在貴州這種政治及文化相對落后的地區,能收藏到漢代的銅鏡實屬不易。
◎漢代 八乳柿蒂紋規矩鏡
◎漢代 乳丁紋人獸鏡
兩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發展的強盛時期,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國力昌盛,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就我國銅鏡發展史上來看,漢代銅鏡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其制造工藝也有了新的進步。
西漢早期銅鏡沿襲戰國銅鏡風格,西漢中期出現博局紋鏡、乳釘禽獸紋鏡、連弧紋鏡等。吉祥語為主的銅鏡銘文此時開始流行,透光鏡、新莽紀年鏡等都極具特色。東漢時期的畫像鏡以神人神獸紋、歷史故事為主,采用高浮雕技法裝飾,出現變形四葉紋鏡。
漢代銅鏡主要有以下特點:
鏡面刻畫精巧,文字瑰奇;形狀一般為圓形;鏡緣從突緣發展成平緣、斜緣;鏡鈕采用半球形鈕、連峰鈕、獸形鈕等。
鏡背面的紋飾由靜化趨于動化,出現了象征祥瑞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以及各種瑞獸、瑞鳥分布四方作主要裝飾,外緣加各種水波云紋,連續云藻紋等。
漢代銅鏡銘文凸起,寓意深刻。銘文的內容主要表達當時人們尊崇神仙,祈求吉祥富貴和子孫繁昌的愿望,反映了漢代人們的思想意識及社會的歷史狀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小喻說,經過歷來愛鏡之人不斷的總結和歸納,漢代銅鏡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風格,其發展具體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指西漢初期至中期、末期。這時期的銅鏡多用平雕手法,鏡面較平,花紋平整,鏡邊簡略,裝飾性強。漢初沿襲戰國銅鏡的裝飾作風,多采用底紋與主紋相結合的重疊式手法,戰國盛行的云雷紋地的蟠螭紋鏡繼續流行,鏡背中心作圓形或矩形,有的加鑄銘文,通常如“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等言語。
◎東漢 中平四年群神鏡
◎東漢 『長宜高官』銅鏡
小喻收藏的部分古銅鏡
陳朝暉 攝
◎戰國銅鏡
◎唐代瑞獸銅鏡
◎宋代八寶蓮花人物銅鏡
第二時期:這個時期指的是西漢末期至東漢初期,這時期主要流行規矩鏡。王莽鑄鏡為炫耀其政績,曾制了一批華美而精巧的作品,漢代銅鏡也以王莽時期最為精美。規矩鏡:因其鑄造雕鏤都非常精細規矩,鏡紋有規則的TLV形裝飾格式而得名,外國學者也稱之為TLV鏡。其程式相當標準,一般均劃分鏡背而為若干裝飾區,從鈕座起,以圓鈕為中心作為一個單獨裝飾單位,鈕座的外形有圓形、方形、覆萼形幾種。這時期的漢代銅鏡多在內區主花位置鑄造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所謂四神,有的還在鈕座邊加上十二生肖銘文,或“左龍右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的字句,所以也稱規矩四神鏡。
第三時期:這個時期則指的是東漢中期至末期。這時期的漢代銅鏡鏡面微凸,便于照出面形的全形,更加符合科學原理。鏡鈕變得更厚大結實。與第一時期相反,連弧形多在內區。漢代后期的神獸鏡還出現了一種新的圖案排列形式,即作同一方向的階梯形排列,類似木雕的散點透視,稱為階段式鏡,這種漢代銅鏡因流行于建安時期,又稱為建安式銅鏡。
◎元代八寶雙魚蓮花銅鏡
◎明代五子登科銅鏡
◎清代八卦銅鏡
小喻還說,在漢代銅鏡中,有一種非常奇特的銅鏡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那就是透光鏡。這種鏡子發明于西漢時期,外形和普通鏡子是一樣的,但是當光線照在鏡面上的時候,鏡面相對的墻面上,會反映出鏡背花紋的影像,由此也有古人稱之為“幻鏡”。近代研究表明,銅鏡透光是銅鏡冷卻和加工研磨鏡面過程中產生的內應力所致。
談到銅鏡收藏,小喻說,在我國輝煌的歷史上,戰國、兩漢、唐代是銅鏡發展的三個輝煌時期,這段時間打造的銅鏡,在用料上以及花紋設計上都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價值相較于其他時期的作品要高一些,但由于一些原因,戰國、兩漢時期的銅鏡在市場上并沒有受到和唐鏡一樣的待遇。由于鑒別技術有限且品相不佳,戰國、兩漢時代的銅鏡時常于拍賣會上遭遇流拍的尷尬,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戰國、兩漢時期銅鏡的價值就不高。
總而言之,銅鏡是古代人們用來妝飾理容的一種生活用品,它們既可以用來觀賞又是非常實用的,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不可多得的瑰寶。
責任編輯 陸青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