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科技大學, 江蘇 蘇州 215000)
新加坡新鎮規劃及其啟示
呂衛軍
(蘇州科技大學, 江蘇 蘇州 215000)
新加坡針對人口高密度的情況,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新鎮規劃體系,從空間物質上解決高密度人口的住居與生活問題。
新鎮規劃、鄰里、配套設施
新加坡原本面積只有580平方公里,新加坡從一個落后的漁村,發展成“花園城市”,科學的規劃為其建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新鎮規劃與發展模式對我國的居住社區與城市結構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新加坡規劃體系分為三個階段,包括概念規劃階段、總體規劃階段和開發指導規劃階段。
概念規劃是指制定長期性、戰略性規劃,指導未來新加坡40-50年應對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急速增長對土地使用的策略,并確保生活環境。概念規劃側重于宏觀層次,制定遠期發展愿景和目標,并在宏觀、全局性的結構形態、空間、功能布局與重大基礎設施體系。概念規劃每10年進行一次修編。
總體規劃曾經是指導新加坡發展的法定規劃,是以概念規劃作為基礎制訂的中期發展計劃,詳實地指導將來10-15年發展。通過總體規劃將土地利用進行規劃分區,研究土地使用的管理政策,包括功能區劃和開發強度,以及重大基礎設施選址和其它公共建設用地預留。總體規劃每5年進行一次修編。在進入80年代之后,開發指導規劃慢慢取代總體規劃,不過兩者的內容基本是相同的。
開發指導規劃是根據總體規劃的愿景,將城市聯系的片區經行細化。開發指導規劃主要研究土地使用與城市交通,在概念規劃的原則和政策指導下,針對各分區的資源稟賦,制訂功能劃分、交通優化、環境提升、步行系統和開敞特色空間、歷史文化保護和老舊社區改造等方面的開發指導細則。
新加坡的新鎮規劃作為開發指導規劃的一個重要部分,它的規劃設計是以西方居住理論為依據,結合自身的國情發展完善起來,有很多自身特色。
2.1 新鎮規劃的理論基礎
新加坡新鎮的開發模式核心思想是霍華德1898年提出的“田園城市”理論,以新鎮、鄰區、鄰里 “三級結構”單元式開發理念。同時結合了一些其他西方理﹒論,如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的構想、佩里的“鄰里單位”的理論、A屈普的道路分級原則、L大衛提出華盛頓新鎮的“快速路網結構”等各種西方理論。以“田園城市”理論為基礎,根據新加坡實際情況,結合西方其它各種理論的長處,奠定了新鎮的開發建設的理論基礎。
2.2 新鎮規劃發展歷程
2.2.1 新鎮的基本情況
新加坡的新鎮建設是以自給自足為目標,相對城市中心,新鎮就是一個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大型居住區,具有完整的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土地使用、綜合交通、中心服務體系、開發強度、公共特色空間等五方面主要內容。新鎮結合“三級結構”配置三級的服務設施,新鎮中心、鄰里中心與組團中心。
2.2.2 新鎮的發展歷程
新鎮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建設,到21世紀,新鎮的規劃建設基本上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六十年代的起步階段。女皇鎮是第一個新鎮,女皇鎮只是一個不大的公共住宅區,住宅標準較低、質量參差不齊、配套缺乏。

大巴窯地鐵站

大巴窯公交換乘站

購物中心

體育館
第二階段是從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的系統建設期間,以大巴窯、宏茂橋為主要代表。這階段中大型組屋的比重開始增加,小區配套設施問題也得到重視,但是彼此相似性較強,可識別性較差。
第三階段是自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的較成熟提速發展階段,此階段發展主要是突出各個新鎮各自的特色;鄰里組團概念被引人新鎮建設中,新鎮實行鎮、鄰區、鄰里三級規劃,鄰里之間以“綠帶”相連。
第四階段是九十年代初期開始的新鎮更新階段。1992年開始推行的市鎮更新計劃,通過翻新改造早期興建的新鎮,提升城市品質。共三大項目,包括主要翻新計劃、中期翻新計劃及整體重建計劃。
第五個階段是指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實行的21世紀新鎮發展階段。主要目標是為居民建立一個環境更加優美、配套更為完善的理想家園和提供整體的人居環境的提升。住宅建筑形式更加多樣化,品質提升,濱水住宅增多并更加注重與外部環境的結合,私人住宅大幅度增加(近40%),并逐步建成網絡化、智慧化、數字化的社區。
2.2.3 新加坡新鎮特點
通過對大巴窯新鎮與榜鵝新鎮的介紹,這兩個新鎮的規劃建設的時期不同采用的理論依據不同,但依然可以看出新鎮間有共同的特點。
(1)多種類型的混合
①功能混合
新鎮設計之初是借鑒的衛星城的理念,但受到用地面積、人口等因素的限制,新鎮的規模相對衛星城而言要小很多。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新鎮的功能可達到衛星城的標準,因此每個新鎮的功能是混合的,包括居住、商業、學校、文化體育、工業、區域公園與公用事業等多項功能。
②開發強度復合
新加坡是個地少人多的城市型國家,高層與高密度是其滿足眾多居民需求的必然手段,但同時考慮到一部分人的差異化需求,以及豐富的城市天際線景觀,因此每個新鎮在住宅建筑的開發強度上才采取多種類型的混合。新市鎮住宅以高密度為主,低密度與中密度住宅配合;以高層住宅為主,中、低層住宅為輔。
③居住人群混合
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多民族的國家,民族融合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每個新鎮內都會特意安排每個民族的居民。針對不同收入的人群,在新鎮內也經行了一定的混合,中、低收入人群在小區、組團層次中有機混合,高、中、低收入人群混合在新市鎮各個層次上,而僅在小區、組團層面進行適度分開。各民族間,各社會階層間的混合,滿足不同的需求,也在社會心理、社會利益平衡等方面取得社會效益,避免造成民族問題,環境惡化、犯罪率高的“貧民窟”等社會問題。
(2)公共交通引領
新加坡政府積極倡導公共交通出行,限制小汽車的發展,因此新鎮緊緊圍繞公共交通的建設。每個新鎮的鎮中心與軌道站點、換乘中心都高度整合、一體開發建設。新鎮中心有地鐵站,公交站,有的甚至有輕軌,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的引領作用。
(3)配套設施的完善
新鎮均有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從衣食住行到柴米油鹽茶各項生活需求均可以在新鎮內解決。根據配套設施使用頻率的不同,新鎮的配套設施采用分級模式布置,各級中心等級分明、配套合理。
(4)開放空間的注重
新鎮的建筑以高層為主,同時也非常注意開發空間的建設,新鎮中心有鎮中心公園,鄰區有鄰區中心公園,鄰里中心有鄰里中心的公園,非常注重居住環境的打造。
新加坡的新鎮與我國的居住區有很多不同,但還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尤其是對我國的大型居住區的設計與建設有很多啟示。
3.1 合理的強化用地的多功能性
我國的居住區與工業區是分開考慮,我國的居住區功能比較單一,以居住為主,配套一部分商業,其它很多功能缺乏綜合的統籌規劃設計。功能單一主要是由于我國與新加坡兩國住房體制的不同,新加坡以公共住房為主,由國家主導,因此可以全面的考慮到各項功能,尤其是不盈利的功能;我國的住房目前還是以市場為主,開發商以經濟最大化為目的,因此只注重盈利部分,從而導致我國的居住區很多功能的缺乏。因此需要加強開發商對住宅項目其它功能的配置,應以強制性的手段予以保證,完善居住區的多種功能。
3.2 提高土地功能利用和公共交通的契合度
新鎮規劃中有一顯著特點就是土地功能利用與公共交通有機結合,也就是“地鐵—購物—住家”的TOD開發模式,這也是是高密度大規模居住區開發的核心問題。而我國土地利用與公共交通組織的契合程度就相對較差。我國的地鐵站點的布置還是以大型商業區、行政辦公區為主,與住居的連接還很不緊密,很難實現從區域交通—購物休閑—區內交通轉換無縫對接。所以需要強化地鐵、軌道交通站點、地區級及以上城市商業中心、公交換乘站之間的緊密結合,能夠整合為一體。
3.3 構建具有特色的明確分工的配套服務設施等級體系
根據我國《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居住區公共設施配置按居住區(3—5萬人)、小區(1—1.5萬人)及組團(1000—3000人)三個等級配置,各個層級按照千人指標確定各配套公共設施的規模。這方法在沒有大量人口流動的情況下還是是可行的,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人口流入大、中城市后,面臨很多問題,譬如開發建設的規模與居住區規范規模大小不一致,從而導致配套的公共設施難以滿足需求,公共設施的經營和管理難、相應配套公共設施管理制度之間的銜接難等問題。借鑒新加坡開發經驗,建議配套服務設施可以保留三級配置,但要相應的增大居住區、小區、組團的規模;另外一種方法是把原三級配置變為兩級配置,仍需要完善服務設施的功能。
中新兩國之間既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政府執行力強、政府主導大量土地資本、發展速度快、土地短缺、人口密度大、亞洲國情等,在借鑒新加坡新鎮規劃、管理、建設的成功經驗同時,不能僅僅采取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應依據中國實際情況,建立適合我國自身的居住區模式。
[1]李方悅.新加坡的城市規劃經驗對深圳城市建設的啟示.2012
[2]周應海.規劃建設科學化和系統化——新加坡考察和思考.2010
[3]王茂林. 新加坡新鎮規劃及其啟示.城市規劃.2009年第33卷第8期
[4]趙海猛.新加坡榜鵝新市鎮的華麗轉身.華高萊斯外網.2015
TU7
:B
1007-6344(2017)08-00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