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水利局, 浙江 永嘉 325100)
水利工程建設中的人水情
陳飛達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水利局, 浙江 永嘉 325100)
由于我國經濟的不斷進步以及百姓的收入逐漸增加,河道問題的解決早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復雜的任務,而演變成了多功能、全方位的綜合整治。本文以永嘉縣橋頭菇溪河道治理為例,探討了在水利建設中如何協調人與水、水利與環境、水利與人民生活之間的關系,如何通過城市水利工程建設來構建和諧生活環境,從“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生態治水理念,達到“生態河流、文化河流、景觀河流”,實現人水情的和諧。為現階段的河道綜合治理提供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意見,也為河道綜合治理、長效管理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綜合治理;菇溪河道;分析研究
1.1 河道治理前污染嚴重,當地人民踴躍捐款
菇溪位于浙江省永嘉縣橋頭鎮, 屬于這一地區所有河流的搖籃,成就了敢作敢為的橋頭村民。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那時被外界譽為“東方鈕扣之都”的橋頭鎮,在菇溪兩岸建起了上百家私營小作坊,包括鈕扣廠、煉油廠、電鍍廠等等。樹脂煉油廠燃燒的濃煙經常籠罩了菇溪兩岸的天空,從煉油廠排放出來的廢水沒經過任何處理就直排河道,同時鈕扣廠在鈕扣拋光環節使用了大量的巖粉和洗滌劑,拋光后的廢水流入菇溪,導致到處可見涌起的白色浮沫。最終由于河流兩邊工廠和村落分布密集,工廠排出的“三廢”以及附近村民的生產生活用水和廢棄物等大部分都沒有經過加工處理就排放這條河流里面,這一現象就導致了菇溪水體惡化,流域里滿是臟水及污水。
據了解,該綜合工程治理總長度8.265公里,總投資5.5億元。2008年啟動的菇溪河道防洪治理工程,雖然當時菇溪河道治理的呼聲很高,但政府財政資金頗為緊張,工程啟動資金需3000多萬元。此時正值橋頭紐扣市場創建25周年之際,當地40多位企業家捐資3200萬元作為菇溪河道治理的啟動資金,其中單筆捐款達100萬元以上的就有22人。當年12月,菇溪河道綜合治理工程一期順利啟動。當地百姓現累計捐資6123萬元,創下了全省小流域治理民間捐資額的最高紀錄。

圖1—菇溪河道污染
1.2 政策處理當地百姓、企業家積極配合參與
河道全段8.265公里,涉及300多戶的拆遷安置,百姓的支持,給了政府很大的動力。項目啟動建設后,沿線19個村在兩天內各自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通過征遷方案,僅用1個月全部簽訂了工程2.6萬平方米156戶的拆遷安置協議,3個月全部完成拆遷,實現工程征遷“零信訪”。
河道疏浚、堤壩建設讓菇溪兩岸看起來更加靚麗,但卻不能解決水質污染的根本性因素。要讓菇溪水保持長久清澈,就需要掐斷來自岸上的工業廢水、農業養殖排泄物、居民生活垃圾等污染源。伴隨著河道整治的開展,橋頭鎮近年來對菇溪兩岸的污染型企業進行了整治,強制關停一批沒有經過有關部門允許就隨意在菇溪兩岸進行生產建設的小作坊、小企業。從河道項目開始施行到現在,這個地方總共搗毀了11萬多平方米的任何不合法的農業以及工業方面的建造。生活垃圾,一度成為菇溪的主要污染源。兩岸的不少村居曾將菇溪作為垃圾的“中轉站”,把各自收集起來的生活垃圾全部傾倒在溪灘上,等到菇溪發洪水時,將垃圾順帶沖走。如今這一現象不再出現了。目前,橋頭鎮建立了“戶掃——村集——鎮運”的垃圾清運模式,按照常住人口每年人均40元的標準,以以獎代補的形式組織各村進行垃圾清運,并進行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考核,目前該鎮的垃圾清運能力已達到每天70噸,基本上避免了垃圾集中傾倒在菇溪的現象。
沿岸的居民、企業和當地政府形成倒逼機制,更為重視環境保護,并主動投入其中。沿岸各類企業工廠陸續安裝廢水凈化循環設備,流出來的水還能循環使用,實際上比原來還有所節約。沿岸企業通過對整個生產線都進行技術改進,不僅污染減少了,企業效益依然保持持續增長。
2.1 排污管道、上游化工企業的整治、河道治理等措施
要想全面治理該流域內出現的問題,我們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1.對工廠生產中產生的“三廢”進行深度加工處理再排放;2.對城鎮中的生活污水進行集中處理,禁止向流域內排放生活垃圾,建立大量的垃圾集中處理站;3.禁止在河道附近建立一些小企業、小工廠;4.對一些污染物排放嚴重的工廠要給它們時間限制,并讓其進行整治;5.提高工業廢品的使用效率,加強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整治;4.在該流域附近建立一些垃圾集中處理站等等。借助這些途徑大力發展污水整治項目,系統地增強污水集中處理率。實施最嚴格的污染排出口管制體系,根據具體情況擬定污染源排放口整治方針以及施行相關的策略,從而縮小流域被污染的范圍。制定流域內水體的相關預警機制,建設水體污染救急管理系統,實現菇溪水域干凈無污染。系統地展開鄉村居民生活用水整治建設,減少農村居民生活用水隨意排入流域內的現象。
當我們在進行河道政治的時候,也應該完善這一地區早前的下水道相關的設施,最大限制利用雨水的同時也要整治河道污水。在這之內,降水依靠這些下水管流到菇溪的下游流域,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就通過排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 污水經過處理然后符合排放要求之后,有些可以繼續使用的就借助管道運輸給工廠循環使用,其余不能繼續使用的并且保證無污染就排入流域內,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工廠和居民排出的廢水對流域水體的破壞。。在以往,該流域周圍的居民總是把所有的廢棄物任意倒入菇溪河中,導致其流域里的衛生情況極其差,同時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居民周圍的生活環境。當流域在進行政治的過程中,借助居民比較密集的流域范圍內,將垃圾進行統一擱置、統一清理這個措施,改善了河道的污染程度,避免了流域內越來越多廢棄物排放的現象,確保了流域內的水質,改善了該流域附近居民的生活品質。
側重對該流域河面的清理,實施長久有效的清理策略,在該流域附近安置大量的清潔工,借鑒其他一些地區成功的管制方式,落實管制體系,盡量實現“河面、河灘、堤岸不存在大量的懸浮廢棄物;不存在任何帶有破壞性的物體;不存在那些對水環境有害的花草、生物以及死去的動物”的基本目標。同時,建立“河長制”,而且要在流域兩岸明顯地區設立河長公示牌,標明河長職責、治理標準以及舉報方式等等。

圖2—河道治理框架
2.2 濱水公園的建設、園林綠化等建設,來構建人水和諧的面貌
沿何區段布局了許多水利及文化等基礎設施工程,促進水利設施與文化景觀相映襯,兩者共同進步。同時這一地區還設置了自行車道,完善水上活動觀光的相關設施,促進這一地區山水景點的建設,從而促進該區域特色旅游業的發展。流域附近成立一些自然農業公園 、生態濕地公園、生態島、生態過濾帶、清堤園、歷史園以及水源地公園,最大限制的發揮該地區生態環境這一明顯優勢。合理發揮橡膠水閘具有的作用,開發一些與之相關的奇特景觀,提高這一地區的品味和風貌。
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時,要最大限制的維護以及宣傳良好的水文明。該地區的水利建設者不同轉運方式血常規檢驗結果在確保水利配置質量的基礎上,同時要提供一個群眾可以進行水文明相關活動的地方。將生態治河的意識延伸至項目建設里面,轉變原有的設想構思方式,結合親和性及生態性設想模式,凸顯自然,融合景點,在流域兩岸開展綠化,喬木、灌木、草坪相結合。在整治河道的過程中,流域兩岸的植被覆蓋率,完善體育、文化等休閑運動配置,從而使得居民可以和水文明有更緊密的聯系,提高居民積極維護水自然環境的觀念
由于時代的不斷變化以及我國經濟的不斷進步,河道治理早就不能完全依賴于項目建設,更要借助有效的規劃、長效的管理。該流域內沒有切實實行相關的常規監測措施,即便年年整治河道,河道的效益還是會日益降低,不能實現避免洪澇等自然災害的目的,所以一定要加強流域內的監測的規范性以及長久有效性,從而確保河道政治成效得到最大限制的利用。
由于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導致其在建設水環境方面的標準越來越嚴格。發展“環境水利項目”屬于新型水利發展的重要內容,其最重要的意圖就是為了整治水環境以及自然環境。水利建設者需要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實現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需要。從水利項目的布局、設想以及建造等各角度做出適當的調節與改善,建設大量帶有文化、自然以及創意元素的水利項目,提高其項目的整體效益。在這一方面說來,當代水利可以稱之為“大水利”,即“通過流域的綜合整治與管理,使水系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都得到完全地發揮,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適性(包括對生物而言的舒適性)都不斷改善,并支持流域實現可持續發展。”
水環境是城市中重要的景點因素,水之親切和城鎮里面的人為建筑的對比非常明顯。水是人與自然相互產生情誼的橋梁。城鎮水環境的生態要素促進了人和環境的共同進步;該流域附近地區存在著大量質量較高的文娛及旅游能源,可以為該地區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沿河沿湖區的環境建設同時提升了城鎮的素養及風貌,讓大部分的社會行為都有了一個全新的活動場所,所以,當城鎮在建設流域附近的水環境時,一定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研究,包括;自然美學、社會、經濟等角度,努力實現人及城鎮與生態的協調發展。河道整治早就不僅僅屬于一個水利項目,它逐漸變成了一個規模化的項目需要水利、城建、環保、林業等各個產業的相互結合,,治水治污,治標也治本, 才能實現工程水利、資源水利、環境水利、生態水利的正確融合,最大限制的利用水利項目的所有作用,以便更好的保證河道治理的效果具有永久性。
[1]劉曉濤.城市河流治理若干問題的探討[J].規劃師,2014(6).
[2]陳敏祥,張葉飛.城市河道的現狀與綜合整治對策[J].科技資訊.2016(10).
[3]陳霉,金苗.城市河道人工水面的水質污染綜合防治[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15.9(3).
[4]徐國東,馮邵元,王豐新.巧議我國水污染防治的新思路[J].水資源保護.2014(5).
[5]由文輝,顧笑迎.國外城市典型河道的治理方式及其啟示[J].民生聚焦.2016
G322
:B
1007-6344(2017)08-0327-02
陳飛達(1981-8)男;浙江余姚人;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工程施工質量監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