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益敏
對于中學作文來說,審題立意是評判優劣的第一標準。無論是話題類作文題型,還是材料類、故事類等作文題型,都考驗著學生的審題能力。隨著年級的升高,對提示語的分析和把握,對關鍵詞的抓取,學生也應該呈現出相應的層次性提高。其具體表現為既能準確理解題目意思,貼近題意不游離,又能在作文中有所創新。如何把握提示語與作文的合理之“度”,教師可以在平時作文審題立意的教學中關注以下方法。
一、多角度分析,針對性選擇
作文題的選取一定要圍繞提示材料的內容范圍。雖然從一定意義上說,提示語框定了作文的范圍,讓學生有“帶著鐐銬跳舞”的束縛感,但因為對材料的解讀不同,可以從中尋找多種角度思辨,選擇針對性強的中心立意。
教師可以教導學生先從提示語的整體分析題目的意義,然后從細節著手尋找有價值的觀點,還可以從正反兩方面延展探討題目的內在含義。將多角度分析的結果在作文草稿中羅列比對后,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深入分析。
選擇的過程就是對題目的深入解讀過程,切忌斷章取義、盲人摸象,也不可面面俱到、主次不明。
例如,2011年無錫市中考作文題:
請以“快樂,來自于 ”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作文題中的引導語和具體要求略。下同)
這道半命題作文,既給予了學生選擇的自由,又使學生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們可以多角度分析題目,可以在“成功”“夢想”“愛心”“堅持”四個角度來審題。可是不管選擇哪個備選項,都要注意與題目中的關鍵詞“快樂”聯系起來,“快樂”可以是過程中的感受,也可以是實現后的結果。審題時,可參考材料中的藝術家以及兒童、母親、醫生等具體形象,展開聯想,做出針對性的選擇。在動筆寫文章時,要將積極樂觀的人生觀滲透到文章中去,而且要注意,備選項只有四個,考慮時能綜合比較,下筆時卻不要貪多,更不可另選其他詞語,造成偏題。
總而言之,審題需要多角度分析,整體把握,發散思考,突出細節,針對性選擇。
二、抓住特征,選取典型
審題立意注重明確特征,不泛泛而談。既然已經選擇好切入的角度,那么就要抓住特征,處理好題目和作文的共性與個性問題。
所謂共性,即題目中推導出來的普遍的道理和觀點。圍繞觀點展開分析、敘述,才能抓住共通點,不至于南轅北轍。
所謂個性,即學生在觀點明確的前提下,發揮創造性,有獨到的見解。這樣可以避免單一的就事論事、鸚鵡學舌。
例如,2010年無錫市中考作文題:
請以“難忘的決定”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這是一道一目了然的作文題。出卷者在導語中加入了貼近學生生活、有普遍共通性的提示,使學生有可“下鍋之米”。文題說簡單也簡單,基本分不難拿到,這是因為共通性的東西太多,素材可以信手拈來。可是,失去了個性的光芒,少了深刻的內涵,文章要得高分就很難。
本題要抓住“難忘”二字,不能空泛寫人記事。選材時,便要考慮所敘事件的深廣度、難忘度。題目材料中涉及的幾樁事件,雖有一定的價值,但有些脫離生活,有些淺顯粗泛。所以,要想讓文章脫穎而出,就應該挖掘與眾不同的個性。
教師在引導學生審題時,應該先讓他們回顧自己所做過的重要決定,關于人生決定、重大變革、心靈觸動的優先考慮。即使生活中的素材平凡無奇,也要在行文構思、主題呈現、語言表達上力求與眾不同,給人留下“難忘”的深刻印象。
可見,作文審題立意,需要在共性的觀點“領導”下,將與眾不同的“特點”呈現出來,這樣才能成就一篇閱讀性強、令人過目難忘的文章。
三、適度延展,不求“形似”
由作文題目引導語引發的聯想、想象、對比、遷移而寫成的作文,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因為立意的相似出發點而與其他考生的作文雷同。所以審題立意時,有必要進行適度的延展,不求“形似”。
例如,2007年無錫市中考作文題:
請以“我在 的引領下”為題寫一篇文章。
這個題目本身對學生來說,比較高端。不同于上面兩種作文題目,它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素材比比皆是。難點在于需要審視自己的心靈生活,關注自身受某種思想、某種精神、某種文化熏陶感染后的感悟。而這種心靈滋養成長的來源,只能是一個中國古代的偉人、名人,外國人、現代人、非名人都不在題目范疇,這樣他們必然導致偏題失分。而即便確立的名人符合要求,也要注意在行文中要突出在這個人的引領下,自己思想的轉變或提升;心靈的凈化或飛躍。審題的要求非常高,于是一些同學為了保險起見,選擇了題目中的人物進行構思,確立主題,這就帶來了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雷同。
提示語中列舉了8個人物,數以萬計的考生在這8個人物中挑選,必然會有行文上的“形似”之處。寫孔子,著重講《論語》;寫蘇軾,著眼“豪放派”;寫施耐庵,必談《水滸傳》……雖然立意的側重點可以不同,但批卷老師批改到這些試卷還是感覺“審美疲勞”。
如果在把握題目的同時,我們教會學生在給定的范圍內適度延展,選擇別人第一時間沒曾想到的人物,新鮮感、敏銳性就會使批卷老師眼前一亮。如從提示中的李白、杜甫延展到陸游、韋應物;從蘇軾延展到辛棄疾、李清照;從施耐庵延展到羅貫中……而這種延展一定要建立在審題非常明確的基礎上,避免失誤。
即使是題目中列舉的人物,為避免與人形似,也可以挖掘他們身上更具特色的地方,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寫出不一樣的精彩。例如李白,以他的一系列為月所作的詩為線索,將他一生的豪放灑脫以片段的形式呈現,貫穿自己的生活實際,寫出對自己的激勵,這也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思路。
四、貼近生活,做好鋪墊
當今的作文教學越來越關注學生的自身生活,挖掘他們身邊的精彩小事。學生們遇到這類題目會有話可寫、有事可說。可是審題的難度并沒有因此削減。
例如,2016年無錫市中考作文題:
請以“比分數更重要的”為題寫一篇文章。
題目簡明扼要,沒有任何提示。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相信學生們有很多話可以說。批閱過程也確實如此,大多數學生寫到了親情、友情比分數更重要。
可是偏題現象仍是普遍。原因是學生們只注意到了描述比分數更重要的情感,卻忽略了分數這個題目中的關鍵詞。
教師在教導學生作文時,應該用好“鋪墊”這一典型手法。以此題為例,學生應該將“分數”的故事在前文做好鋪墊,然后得出分數失利后的奮起或者分數得意后的醒悟的主題。
對學生而言,作文的審題立意是一道難關。如果在一開始就選擇正確的方向,展示個人特點,適度延展拓寬,就能寫出與眾不同的好文章。為了少讓學生走彎路,我們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作文題目的習慣。只有具體分析,研究思考,巧妙遷移,才能讓學生對作文審題立意的理解與把握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