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為鑒
20世紀初的老報人對標題制作非常重視,有不少神來之筆,不僅幽默風趣,而且辛辣有力,其功力之深厚絕對甩出當今的標題黨好幾條街。
20世紀30年代的一天早晨,豐子愷翻開上海某報紙,一篇題為《豐子愷畫畫不要臉》的文章赫然入目。他不禁大吃一驚,心想自己素來與人無冤無仇,對方何以對他這樣破口大罵?豐子愷頓時怒不可遏。待他看完全文,卻發出了會心的微笑。
原來這篇文章是有人針對豐子愷《鄉村學校的音樂課》一畫所發表的評論:畫中的孩子們一個個張大了嘴巴,跟著拉二胡的先生唱歌。雖然畫面上的人物沒有眼睛和鼻子,但觀者從孩子們揚著頭、張著嘴的神態中仍能感受到他們正沉浸于唱歌之中,歡樂之情被他們表現得淋漓盡致。寫文章的人覺得這正是豐子愷的高明之處:畫中人物的臉部雖然都沒有眼睛、鼻子,卻惟妙惟肖,所以起了《豐子愷畫畫不要臉》這個標題。
豐子愷明白事情原委后,很賞識這篇品評他畫作的文章。事情過去三十多年,他還一直將文章發表的年月和作者的名字銘記于心。
還有一些新聞標題更是別出心裁,彰顯了制作者的高超藝術。
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陪都重慶的物價暴漲、產品偷工減料,連燒餅、油條也紛紛漲價。《新民報》編輯將一條物價飛漲的新聞加了一個花邊的框,又仿宋詞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擬了一條標題《物價容易把人拋,薄了燒餅,瘦了油條》。見報后,讀者紛紛叫絕。
1938年,日軍在廣東大亞灣登陸,廣東省主席吳鐵城、廣州市市長曾養甫、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均不戰而逃,廣州淪陷。某報憤慨地將失地事件與三人的名字巧妙地嵌在標題之中,即成:《余漢無謀 吳鐵失城 曾養離甫》。此嵌名標題諷刺辛辣,使國民黨軍政要員的投降嘴臉暴露無遺。
這也就難怪時間過去了那么久,很多新聞已經成為舊聞,而標題還廣為流傳的原因所在;同時也正好應了那句話:好的標題往往是一幅作品的點睛之筆。所以起標題真的是個技術活。
編 輯/夏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