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天
【摘要】社會保障與勞動力供給之間是相互影響的,社會保障的經濟基礎與勞動就業也是相互依存的,社會保障對勞動力需求有著一定的影響。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能夠從根本上促進勞動就業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也能夠從根本上促進社會保障工作順利進行和良好發展。
【關鍵詞】社會保障 勞動就業 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當前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完善,為了彌補市場發展的缺陷,各級政府和相關的單位都已開始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工作,社會保障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能夠很好地彌補當前我國市場發展的弊端。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勞動就業為社會保障提供物質基礎,社會保障為勞動就業提供相關支持,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能夠從根本上促進勞動就業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也能夠從根本上促進社會保障工作順利進行和良好發展。
社會保障與勞動就業相關性的體現
社會保障影響勞動力供給。在進行社會保障時,如果社會保障的工作力度過大,社會保障的待遇也就會隨之提升起來。有很多勞動者,他們徘徊在失業的邊緣,甚至面臨失業的風險,從而能夠利用社會保障制度來獲得自己的救濟金和生活保障金,那么失業的勞動者就不愿意選擇去接受就業培訓,慢慢地也就喪失了參與社會勞動的熱情,造成了社會上出現就業消極的現象,這種情況如果不能夠及時地解決,就會影響勞動力的供給。
對于勞動就業來說,社會保障不足會牽制著勞動力的供給,如果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就會影響勞動力的供給問題。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會給就業的工作人員帶來很大的風險。生活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很多勞動力都呈現出從農村轉向城市的趨勢,對于這些勞動者來說,他們喪失了一定的土地保障,而土地保障是農村勞動者生存的基本保障。如果要求這些勞動者依靠自己的勞動收入進行生存,就會出現很多潛在的社會問題,從而會使很多勞動者無法適應實際生活狀態,也就會使他們生活變得不夠穩定。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會使很多勞動者面臨勞動技能的限制,這會阻礙他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嚴重的話還會影響我國社會的發展。
社會保障中的物質基礎與勞動就業。對于社會保障來說,社會保障的建立基礎是相關的物質財富和社會分配的不斷累積,社會參與是社會保障的核心,而相關的勞動者是社會保障的主要對象。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我國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我國正在通過采用科學合理的手段來增加勞動者的就業量,給社會上的相關勞動者提供豐富的就業機會。積極推進勞動就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能夠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能夠提高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水平。通過勞動就業能夠使社會大眾擁有更好的經濟收入,而這些經濟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為我國社會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工作提供一定的物質保障。如果要想從根本上促進社會保障工作順利進行,首先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解決好資金的支持問題,如果沒有一定的資金作為社會保障工作的物質支撐,在一定程度上會嚴重地影響社會保障體系的良好運行。
社會保障與勞動力需求。社會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工作能從根本上促進勞動力的需求,同時也能夠解決好勞動力供給問題。隨著社會保障工作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在實施社會保障工作的時候,能夠從根本上滿足勞動者的就業需求,為其帶來更高的經濟收入,反過來也能夠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良好發展。通過加強社會保障工作,能夠使我國的國民經濟和市場經濟都邁上一個新臺階。正是有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做支撐,勞動者的需求量才變得越來越大,同時勞動就業率也就會慢慢的提升。社會保障的支出會隨著勞動就業率的提升而相應地下降,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想從根本上累積一定的社會財富,那就要從根本上做好社會保障工作。這是一個正向的良性循環。即使出現經濟增長下滑,社會需求無法被滿足,失業的勞動者人數增多,相關的政府和相關的社會單位也可以將以往累積的社會財富積極地應用到社會保障工作中,為社會保障工作提供相應的物質支持。
社會保障與勞動力流動。在社會上,無論是企業職工還是自由勞動人員,都享有著基本的社會保障權利。對于當今的社會發展來說,在社會經濟積極發展的時候,一定要科學合理地建立起足夠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在進行社會保障工作的時候,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積極遵循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不要讓不同行業和不同職位之間的勞動人員享有的社會保障待遇出現過大的差別,如果出現了待遇差別過大的現象,會使勞動者在選擇勞動崗位的時候過分的傾向于社會保障待遇好的崗位,這樣一來就會影響社會上勞動力的合理流動,不能夠從根本上做到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也十分不利于我國市場經濟的良好發展。因此,在進行社會保障工作的時候,首先應該建立起足夠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政府和社會單位應該按照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工作,充分地了解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從而促使勞動力能夠合理流動。
激活社會保障基金,促進就業形勢優化發展
履行社會保障彈性費率標準,控制失業率。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當前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市場經濟環境還不夠穩定,因此社會保障費率應該根據不同時期的需求而改變和完善,跟隨經濟周期的不斷變化而及時地更新和完善,以便于從根本上適應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市場需求變大,供給有限,政府和相關的社會單位應該積極地提高社會保障使用費率。所謂的社會保障費率,其中包括企業社會保障以及個人的社會保障所要繳納的費用。而如果要從根本上擴充綜合勞動需求,首先就應該減少企業的繳納費率,這樣才能夠豐富社會上的就業崗位,同時也就能夠控制失業率的上漲。
優化更新,激發社保失業保險促進就業與防止失業的優勢功能。對于社會保障來說,在制定社會保障制度和推進社會保障工作的時候,應該從根本上激發社保失業保險活力,以便于從根本上促進就業并且防止失業。針對我國當前社會上對勞動力的需求以及勞動力的供給現狀,當今社會上的相關社會單位比較重視擴大就業,從而忽略了要如何防止失業。針對這種現象,相關政府和相關的社會單位應該更新觀念,積極制定促進社會大眾就業計劃,發揮社會保障事業保險功能,以便于從根本上實現社會大眾再就業職能,將合適的資金用在對失業人員的培訓方面,從根本上提高勞動者的專業應用實踐技能,并且從根本上為勞動者樹立再就業的信心,幫助失業的勞動者重新回到工作崗位。
履行人性化的彈性退休管理體制。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比較突出,人性化的退休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能夠為退休后的老齡人口提供一定的生活物質保障,同時對勞動力的再生產也有著一定的積極影響作用。為退休后的老齡人口建立起科學合理的退休管理體制,符合我國當前社會就業的發展趨勢。針對我國當前社會市場勞動需求與勞動供給的矛盾問題,國家和相關的工作單位應該制定相應的延長退休年齡的措施,便于從根本上做好社會保障工作。創建彈性化的退休管理機制,能夠從根本上發揮退休管理對市場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現狀的平衡作用。
(作者為湖北經濟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就業歧視形成機理及治理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4BSH07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王延中、龍玉其等:《中國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效應研究——以社會保險為例》,《經濟研究》,2016年第2期。
責編/宋睿宸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