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德哲
摘要:語文是一門基礎性語言學科,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審美能力、辨識能力起到培育和引領作用,還肩負著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重任。因此,高中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將課本的人文性和科學性有效結合起來,才能落實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高中 語文教學 科學性 人文性
當前,高中學生面臨巨大的高考壓力,高中語文老師也備受教學壓力,導致語文教學出現諸多問題,如語文課程的泛人文性和泛科學性,這對學生文學素質的提高具有一定的阻礙。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更新觀念,將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科學性有效結合起來,達到既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又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雙重目的。
一、合理開發課本資源,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
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層層篩選挑出來的,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典型性和權威性,因此高中語文老師要對課本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深層次挖掘。教材是學生接觸最多的文本資源,也是很容易被學生接收的一種文本資源,如語文老師能夠利用好教材,可以對學生實行較好的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老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要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分析課文,對課文進行拓展和探究,體會課文中的環境描寫以及人物的心理描寫,這樣就能夠有效保證課程教學的“科學性”。同時,老師還要帶領學生品析重點詞語,進而生情、暢讀課文引起情感共鳴進而悟情,通過想象和探究進而升情,這樣就能有效保證課程教學的“人文性”。語文老師只要做好這兩個方面,指導學生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就能夠將“人文性”和“科學性”有效統一整合起來。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篇課文之中,林沖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他若是無緣無故一下子走上“梁山”,只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他的身份地位較高,沒有理由去叛逆,去造反。因此,作者花費大量的筆墨,描寫了一系列的環境和細節特點,并且將林沖的心理和行動刻畫的很詳細,一步步地去揭示林教頭的命運,最后引出“官逼民反”這一主題,告訴讀者,林沖之所以從一個有著較高社會地位的人走上造反的道路,都是因為那個黑暗的社會所逼迫的。事件發展的步驟合情合理,讓讀者感覺到林沖走上梁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水到渠成,有著科學性的邏輯推理,而且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運用了大量的筆墨,文學意味濃郁,將“科學性”和“人文性”有效結合在一起。
二、利用好課外資源,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高中課文很多都是來源于名著,由于篇幅的限制,很多課文只是節選自名著中的一部分,導致很多學生在閱讀課文的時候云里霧里,只能觀其表面而不知內涵,沒有了解名著的具體內容,不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在課文的理解上自然就會有所限制]。尤其是在人物描寫上,教材中的課文受篇幅限制,描寫一個人知識寥寥數語,給人展現的是一種“平面感”,孤立而又單一,而一部完整的名著,從多個層次和多個側面對人物進行描寫,富有“立體感”,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對部分人物描寫和心理描寫感到疑惑。由于受閱讀量的限制,語文老師僅僅靠口頭講解是很難讓學生明白課文的“科學性”。因此,語文老師應當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名著,只有熟悉了課文中的大背景,才能對節選自名著中的課文有深層次的理解。如《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短短數語,是無法將林黛玉“事事留心、步步在意,不肯多說話多走路,怕被人恥笑”的性格特點突顯出來,也無法將王熙鳳“刁鉆狡猾、阿諛奉承”的形象立體化呈顯出來,但是如果學生熟讀了《紅樓夢》,就對王熙鳳和林黛玉的性格有了全面的了解,也對她們性格形成的原因有所掌握,理解起文章內容也就簡單得多。《失街亭》這篇課文同樣也是如此,寥寥數語是無法將馬稷足智多謀的形象和司馬懿詭詐狡猾的性格特點有效表現出來,學生也無法通過節選的課文感受到文章的“科學性”。
三、將傳授和指導有效結合起來,落實素質教育
新課改中明確要求,要落實素質教育,以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為主要教學目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高中語文老師要注重教學的“人文性”,在課堂上不僅要講解知識,還要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考和探究,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這樣也就有效落實了語文課程要求的“人文性”。當然,這種指導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進行適當的講授,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的時候,要教學生解決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這樣就能夠保證課程教學的“科學性”,也就有效落實了“科學性”和“人文性”有效結合的教學目標。
四、結論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人文性”融合,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上面,高中語文老師可以通過合理開發課本資源、利用好課外資源等方式,將人文和科學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之中,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尹文劍.淺談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J].科教文匯,2016,(12):4-6.
[2]張立新.高中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的實踐策略[J].赤子,2016,(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