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調秦腔
晚唐宰相畢諴(xián)原本家境貧寒,到了咸通初年(860年),他已經是宰相了,覺得自己不應該有窮親戚。可他的舅舅此時還是太湖縣伍伯(即伍長。役卒,多為輿衛前導或執杖行刑),畢諴想提拔舅舅,以便跟自己的地位相匹配。誰知,畢諴多次派人婉轉地勸舅舅辭去差事、自己為他授官,舅舅一次也沒聽。
畢諴便特別任命候選官員楊載為太湖縣令,囑咐其到任后一定要替自己的舅舅解除卑賤的身份,并將舅舅送往京城。
上級交代的事,又事關上級的親舅舅,自然非同小可。楊載一到任就找到畢諴的舅舅,詳細轉達了畢諴的意思。然而舅舅根本不領情,上來就拒絕了。楊載急壞了,三番五次好言相勸。最終,舅舅不勝其煩,道出了不愿意讓外甥給自己升官的秘密:“我現在每年秋夏都有朝廷給的六萬錢的事例錢,一輩子過得很優厚了,我不明白自己還要升什么官?”
古人有種不好的傾向,認為“千里做官只為財”。畢諴的舅舅卻認為:當了大官雖然可以有更多收入,但是隨之而來就是繁雜的事務,萬一沾上貪贓枉法之事遲早會東窗事發,哪有在太湖縣衙門當伍伯坦蕩、不虧心呢?
盡管這位舅舅沒有太大的“為官志向”,但和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員相比,他起碼不會謀求巨額貪腐。可惜,并不是當時的所有官員都有畢諴的舅舅這種“思想境界”。唐朝是在公元907年滅亡的,畢諴的舅舅說出“我能安穩地拿到六萬錢就挺知足了”這句話的時候,距離唐朝滅亡只剩四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