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煌
課堂交流是師生面對面的交流,是通過課堂上時刻發(fā)生的行為和互動所進行的相互影響、相互溝通的活動。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課堂上呈現(xiàn)出情境創(chuàng)設、合作交流、探究活動等熱鬧非凡的交流景象,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降低了課堂交流的有效性。筆者認為,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加強師生、生生互動,必將提高初中物理課堂交流的有效性。針對這一課題,筆者聯(lián)系教學實踐,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和諧的課堂交流氛圍是以師生思想的和諧為前提的,這就需要教師以平等、關愛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營造氛圍,成為課堂交流的引領者。在教學過程中,也許會碰到這樣一些情形而阻斷課堂交流:受教學進度和課時的壓力,教師“滿堂灌”,課堂是“一言堂”;震懾于教師的威嚴,學生沉默寡言、金口難開;學生發(fā)言奇思異想、離經(jīng)叛道,課堂紀律混亂,教師授課激情受挫;……
要使課堂交流有效地進行,就需要營造一種民主的教學氛圍。民主是師生真誠交流的基礎,學生只有在民主氛圍中,才能各抒己見,交流思想。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學會寬容、善待學生的離經(jīng)叛道,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獨到見解,讓學生敢于說真話,同時還要運用智慧引回學生偏離教學主題的思維,維持正常課堂秩序,保障教學活動順利開展。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在課堂上應多一份民主少一份獨裁,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智慧少一份摩擦,多一份肯定的微笑少一份憤怒的眼神,作為學生忠誠的傾聽者,分享他們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營造出和諧課堂氛圍。
二、找準新課切入點
初中物理學課程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緊密,結合學科優(yōu)勢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導入新課是課堂互動的良好開端。例如,在教學中可通過以下幾個實驗讓學生感受液體的內(nèi)部有壓強,以及液體對容器的側壁和底部也有壓強:①向玻璃管中加水,玻璃管底部的橡皮膜向下凸;②用手指觸壓裝滿水的塑料袋,手指受到壓力的作用;③把底部蒙有橡皮膜的開口玻璃管插入水中,橡皮膜向上凸。另外,可利用“一紙托水”“吸管吸飲料”等案例,讓學生感受到大氣壓的存在;利用“死海不死”的故事,引入浮力的概念。這些導入實例在教學實踐中都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強調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不僅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優(yōu)化學生學習方式,而且符合教學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實現(xiàn)學生素質的優(yōu)化發(fā)展。運用視頻、圖片、Flash動畫等聲像并茂的媒體資源激趣導入,給學生呈現(xiàn)喜聞樂見的故事、小常識,不僅可以增強問題的現(xiàn)場感和直覺性,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降低潛意識中畏難和厭學的抵觸心理,為新課程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奠定現(xiàn)實基礎。
三、課堂提問分層遞進
要將新的知識點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就需要學生不斷通過思維的碰撞,逐步修正、認可,進而建構知識,這個過程少不了教師的設疑提問。例如,在建立力與運動的正確關系教學過程中,可設計這么幾個問題:①推桌面上的粉筆盒,然后撤去外力,你看到什么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問題?②推桌面上的小鋼球,然后撤去外力,你看到什么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的理解從“沒有力物體就不能運動,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到“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的維持”,“力是阻礙物體運動的原因”再進一步想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到底是什么”。③如果運動著的物體只受到阻力的作用,當阻力變小時,物體運動的路程將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④運動路程的長短,除了跟受到的阻力有關,還跟什么有關?如何保證它不變?⑤如何改變運動物體受到的阻力大???通過這些逐層深入的問題引導,能有效地啟發(fā)學生思考,逐步理解實驗并能主動設計實驗且領悟實驗的結論。在教學中,教師采取低起點、小步子的問題串教學,將教學目標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分解成若干遞進層次,把學生挫折降低到最低程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捕捉課堂生成的信息資源
課堂上的有效交流,不僅是師生之間思維的交互,也是學生之間展示思維活動,并與他人分享和溝通的過程。例如,有這樣一道有關浮沉條件的選擇題:
關于鐵球在水中的沉浮,有以下幾種說法,正確的是( )
A.沉入水底的鐵球一定是實心的 B.凡是鐵球就會沉入水底
C.空心的鐵球一定漂浮在水面 D.懸浮在水中的鐵球一定是空心的
正確答案是D,不少學生選C,它是本題的強干擾項。雖然類似的例題曾講解過多次,但學生碰到該類型的題還是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陷阱”。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可抓住學生爭執(zhí)焦點,營造交流氛圍,然后讓選擇C和選擇D的學生分別講述其思維過程,引導他們分析哪種思路更合理,從而找出解題思路中暗含的“陷阱”,正確解答。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剖析雖然不及教師的講解簡潔明了,但更有利于與其相當?shù)钠渌麑W生理解。
有效的課堂交流是建立在學生產(chǎn)生交流需求基礎上的思維碰撞。課堂上,除了教師預設的問題情境外,有些是學生在思考過程中閃現(xiàn)的一些預設之外的疑惑,而這些問題常常更能引發(fā)學生思考,演繹出更精彩的課題交流。這就需要教師有敏銳的觀察力,及時捕捉課堂生成的信息資源,更好地讓學生的思維在交流中相互碰撞、溝通,讓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和思維方式的學生“互補”,實現(xiàn)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