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8月29日文章,原題:中美相互依存的陷阱特朗普再次提升與中國發生貿易沖突的可能性。對中國的懲罰性舉措可能給美國商界和消費者帶來嚴重威脅。不管喜歡與否,這是兩個最大經濟體根深蒂固的互相依存關系的必然結果。
一對相互依存的關系,若一方改變交往規則,另一方會感到被歧視,肯定會做出對等回應。同樣情況適用于國家之間。在貿易沖突中,考慮相互作用非常重要,特別是中國可能對美國的回應。實際上,這正是中方對美方招數的回應。由于美國對華指責聲過于刺耳,很少人關注中國報復的可能后果。以下后果將十分突出。
首先,對中國產品和服務征稅,就等同于給美國消費者增加稅負。中國生產商的單位勞動力成本不及美國其他供應商的1/5。若把美國的需求從對華貿易上移走,進口商品成本將大幅提高,效果外溢到通脹上,美國中產將遭受沖擊。
其次,針對中國的貿易行動將導致美國利率高企。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6月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為1.15萬億美元,占外國持有總額的19%。一旦美國對華進口商品征收新稅,可預見中國會減持美國國債,強化資產多樣化戰略。
第三,美國國內需求增長持續低迷,這種情況下美企更需要依靠外部需求。但特朗普政府似乎忘了盤算中的這部分。他們的貿易威脅不但針對中國這個美國第三大和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也針對北美自貿區伙伴加拿大和墨西哥。這些國家都不會默許美國的舉動。這樣的反應將嚴重削弱美國制造業復興——特朗普承諾“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核心。
最后,中國對美國的經濟影響力很大程度上是美國低儲蓄率的結果。想拉動消費和增長,美國必須從外國吸收過剩存款,這就迫使其維持對華的大規模經常賬戶和貿易赤字。對低儲蓄的美國經濟來說,拿中國等國當替罪羊,完全是政治上的欺騙。
有諷刺意味的是,鑒于特朗普的政策可能導致更大赤字,美國對中國等的需求會增加,因而相互依存的陷阱只會更深。美國在對華經濟關系上,沒有手握王牌。特朗普政府當然可向中國施壓,某種程度上也有理由這么做。但這種施壓導致的深層次問題一直被忽略。對華強硬卻無視后果,將大錯特錯。▲
(作者史蒂芬·羅奇,傳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