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有一種說法是,“食品運輸距離越短就越安全”。而在法國,人們認為法國本地生產的食品、農產品質量最好,安全最有保障,因此寫有“madeinFrance”的價格也相對要貴。有錢的法國人只盯著法國產地的產品買。“毒雞蛋”風波出現后,《環球時報》記者去巴黎的一家家樂福采購時發現,超市的反應非常快。超市的一位負責人表示,集團看到“毒雞蛋”的報道后馬上將進口雞蛋下架。他還告訴記者,事實上只是一小部分從荷蘭、比利時進口的雞蛋涉嫌有污染,法國本土生產的雞蛋沒有任何問題,因此雞蛋供應也沒受到影響。
有了進口雞蛋和本土雞蛋之分,法國民眾的態度也變得含糊不清。法國BFM電視臺的街邊采訪顯示,有的法國人認為事情很嚴重,認為歐盟在食品安全監管問題上出了問題,收到有農場雞蛋受殺蟲劑污染的信息后卻沒有及時處理;還有人認為這樣的劑量污染并不嚴重,對人體健康危害也有限。還有一位巴黎市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毒雞蛋與當年的‘瘋牛病相比,嚴重性要小多了。”
確實,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歐盟國家經歷過多次大規模的食品安全危機事件,這些事件常常是跨國的,根本原因是歐盟大市場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歐盟范圍內的國家之間農產品進出口都是免稅的。1981年,在西班牙等國出現不法商人用混合工業用菜籽油假冒的復方橄欖油,導致食用者死亡,此后兩年,橄欖油銷售量在法國等國一蹶不振。1986年始發于英國的“瘋牛病”危機最為嚴重,歐盟幾十萬頭牛遭殃,而英國牛肉遭法國抵制,一直到1999年才開禁。這場危機促使法國食品衛生監測機構進行大規模調整,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檢驗的各項程序與法律,無論是肉類還是蔬果類食品,均建立了完善的產地追溯制度。1999年比利時發生“毒雞”事件,鄰近的法國也出現雞肉與雞蛋消費大幅下降的情況。不僅歐盟之間的農產品進出口容易出現問題,來自亞洲、非洲等地的產品也曾讓法國人不放心。2003年年底越南禽流感爆發,遠在法國的家禽市場竟然也一蹶不振。
“歐盟衛生機構應進一步強化監管職能,歐盟內部也要強化信息交流,這才是應對食品衛生危機的最有效措施。”法國《費加羅報》在做“毒雞蛋”報道時發出這樣的呼吁。法蘭西24連續新聞電視臺也評論說,盡管法國與歐盟都設有嚴密的食品安全監測與檢驗機構,但危機還時有發生。此次“毒雞蛋”是不法生產商私自使用價格便宜的氟蟲腈,本身是違法的,為杜絕此類事件發生,更需加強對各種食品的抽查。
法國食品安全監管還牽涉到餐館、商場等容易出現食品污染等問題的場所,一般由法國財政部下屬的打擊舞弊、維護正當競爭及保護消費總局的稽查人員進行處理,有問題的餐館、商場等會遭到重罰,甚至吃官司。除政府機構監管,第三方中立機構的存在也對法國食品安全起到強大的監督作用。法國有一本名為《六千萬消費者》的雜志,該雜志為保持中立、客觀的地位,不接受任何贊助與廣告,因此受到消費者的信任。該雜志的實驗室近日對外公布,包括糖果、餅干在內的部分食品也受到氟蟲腈的污染,提醒消費者選購時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