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王信強

在摩洛哥主要旅游城市,穿著夸張的紅色服飾、手搖清脆銅鈴、身背羊皮囊的人,不時會闖入你的眼簾。尤其在南部古城馬拉喀什,這樣的人比比皆是。他們,便是蜚聲世界的紅衣賣水人。
奇異服飾發出耀眼紅光
馬拉喀什舊城杰馬夫納廣場,可容納數萬人,是摩洛哥乃至非洲最大的古老廣場。來到廣場,宛如進入紅色海洋。地表,城墻,建筑,呈現一片燦爛紅色。滿城紅色中,最奪人眼球的要數紅衣賣水人。他們頭戴紅色氈帽,身穿紅色長袍,胸前掛一串銅碗,肩挎羊皮囊,一手搖著銅鈴,一手端著銅碗。
他們的氈帽很有特色,呈斗笠狀,帽檐鑲著紅、黃、綠穗兒,蠻像古時武士。每一個銅碗都擦得锃亮,在陽光下發出耀眼光芒。他們成群結隊,四處走動,火一樣的視覺沖擊,撲面而來。
向導告訴我,他們都是大漠里的柏柏爾人,以賣水為生。每天一大早,就從附近山里取來滿滿一皮囊泉水。在古城廣場及街頭巷尾,四處叫賣。
“這個城市缺水?”
“過去是,如今有了自來水。但當地一些人懷舊,仍好這一口來自山里的泉水。加上這里游客較多,紅衣賣水人亦成為吸引他們的一景。”向導回答。
“味道如何?”
“你可自己品嘗一下。”
向導招了下手,一下子跑過來好幾個賣水人,叮叮當當,銅碗撞擊聲響成一片。
向導幫我選中其中一個。是一位看上去上了年紀的大爺,蓄著絡腮胡子,黝黑的臉上,布滿深深皺紋。
老人并不急著倒水,而是一手端著銅碗,一手搖著銅鈴,口中念念有詞。
“他這是在祝福您呢!”見我有點詫異,向導趕忙解釋。
之后,老人把銅鈴重新系在腰間,右手持碗,左手捏住皮囊的銅制囊嘴,手指向下輕壓,泉水便流了出來。
碗快滿了,但老人又輕輕壓了幾下皮囊,碗里泉水幾近溢出。我嘗了一口。經過半天太陽暴曬,泉水已經變熱,且還略帶點羊皮味。甘甜的味道早已蕩然無存。或許,當地居民要的就是這味道,要的就是對過去的回憶。“多少錢一碗?”
“當地人3摩洛哥迪拉姆(1美元約合9摩洛哥迪拉姆)。你看著給吧。”
我付了一個美元,老人千恩萬謝。
送水圣人拯救眾生
向導介紹說,馬拉喀什位于摩洛哥南端,靠近西撒哈拉沙漠,常年干旱,水源短缺。于是,馬拉喀什便出現了賣水人。這些來自大漠深處的柏柏爾人,不畏艱辛,從阿特拉斯山脈背來甘甜的泉水。他們最初在古城租房子賣水。后來賣水人多了,便開始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叫賣。
為了引起人們注意,他們穿上柏柏爾人傳統服裝,再配以夸張的裝飾,搖著銅鈴。馬拉喀什居民遠遠地,只要看到那一抹紅色,聽到那清脆的鈴聲,便可知賣水人來了。
向過往沙漠駝隊提供飲用水,也是當年紅衣賣水人的重要買賣。向導說,在馬拉喀什,關于紅衣賣水人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中世紀時,馬拉喀什經常大旱,災荒不斷。有一年,干旱特別嚴重,泉水斷源,河水斷流,人畜大量死亡。一天,馬拉喀什出現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他身穿紅衣,頭戴紅帽,肩挎羊皮囊,用甘甜的泉水救助人畜,灌溉土地。囊中的泉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解救了大量生靈。
大災過后,人們在杰馬夫納廣場舉辦慶祝活動,感謝紅衣老人賜予新生。他們永遠銘記紅衣老人,口口相傳,成為一段不朽傳奇。“紅衣賣水人”傳統一直傳承至今。
生意寡淡,后繼無人
隨著沙漠駝隊漸行漸遠,紅衣賣水人生意大不如前。自從馬拉喀什有了自來水,他們的買賣更是難做。紅衣賣水人起早貪黑,長途跋涉,但收入微薄,加上懷舊的人日漸減少,許多年輕人已不再從事這一職業。在今日馬拉喀什乃至整個摩洛哥,紅衣賣水人大多是50歲左右的中老年。
紅衣賣水人已不再僅靠賣水謀生,而是通過表演以及與游客合影賺取小費。只要游客愿意照相,飲水可以免費,但要收10迪拉姆的合影費。當然,不合影,只買水,也行。紅衣賣水老人穆罕默德說,盡管生意難做,但他熱愛這項工作,把賣水視為一種社會責任,為社會服務是莫大榮譽。他會一直堅持下去。夜幕降臨時,那親切的吆喝聲,悅耳的銅鈴聲,會讓你想起傳說中的賣水圣人,夢回那遙遠的中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