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勛
【北斗衛星】
文/趙勛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獨立自主研制的衛星導航系統。作為我國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國家戰略設施,北斗系統使我國擺脫了對國外衛星導航系統的依賴,掌握了時空基準控制權、國際規則制定話語權,為國家安全和現代國防提供了戰略保障。
衛星導航系統是大國強國的“標準配置”,也是核心利益所在。除北斗系統外,全球還有三大衛星導航系統:美國的GPS系統、俄羅斯的GLONASS系統以及歐盟的“伽利略”系統。美國GPS系統是最早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當GPS在歐洲開始推廣應用時,歐洲空間局敏銳地意識到:不能生活在某一天因為某種理由GPS可能關閉的危險之下。由此,歐洲開始了建設“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的漫漫征途。
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面對戰略高科技艱苦探索、奮力追趕的一大杰作,是繼“兩彈一星”之后的又一戰略工程。其實,我們的起步并不晚。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專為軍隊研制的一種子午儀衛星定位系統投入使用,這個系統就是GPS全球定位系統的前身。幾乎同一時段,中國人開始了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設計,取名為“燈塔”。但是由于國家財力等原因工程擱淺。
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把中國人警醒了,美軍的GPS在作戰中應用非常成功。高層領導深刻意識到以后打仗沒這東西是真的不行。1994年,美國完成GPS系統24顆衛星全部星座布局。這一年,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獨立自主研制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重大戰略決策。“朝受命,夕飲病;晝無為,夜難寐。”意氣風發的北斗人,從四面八方匯聚在一起,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奮勇攀登。
基于我國國情,北斗建設者創造性提出“先區域、后全球,先有源、后無源”的建設思路,按照“三步走”發展戰略推進,先建立雙星定位試驗系統,形成區域有源定位與導航服務能力;然后完成3種軌道10余顆衛星的發射,建成區域導航系統,形成區域無源服務能力,向亞太地區提供定位、導航、授時以及短報文通信服務;最后建成由3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覆蓋全球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形成全球無源服務能力。
北斗建設之初,衛星導航大國已占據優質導航頻率資源。頻率對于衛星導航系統的重要性,如同土地之于大樹,沒有頻率,衛星導航系統無地“扎根”。身為北斗導航頻率設計和國際協調首席專家,譚述森創造性提出的衛星導航信號兼容性評估準則,證明了北斗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頻率可以重疊,贏得了頻率共用的“世界共識”。多年來,他帶領團隊與幾十個國家數百次協調會談,使北斗導航頻率占有量實現了從無到有,并躍居世界前列。
2007年,北斗二號首顆試驗衛星進入太空后,因受復雜強電磁干擾與地面失去聯系。難題如不及時解決,即將組網的數十顆衛星發射將被迫推遲,已發射的衛星也無法實現預期目標。24歲即參與北斗系統建設瓶頸問題攻關的王飛雪又一次沖在了前列,他說:“在事關國家安全利益的高科技領域,核心技術買不來也引不進,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就得拿出舍我其誰、時不我待的滿腔熱血,用超常的努力去趕超。”他和團隊吃住在實驗室,3個月攻克了強干擾環境下高精度測距世界難題,使衛星抗干擾能力提升1000倍,避免了國家巨額損失。
2013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視察國防科技大學時,觀看了該校科研成果展示。“北斗少帥”王飛雪向主席報告:“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完全自主可控,能夠保證系統的安全性能!”
星參北斗,位聯全球。今年下半年北斗全球組網拉開大幕,計劃2018年前后完成約18顆衛星發射,率先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服務;2020年前后形成全球服務能力,建成世界一流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將在萬物互聯時代迸發無限的可能,成為助推中國復興騰飛的強勁動力,也預示著今后的中國在尖端高科技領域噴薄而出的盛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