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曇旻
【“雙擁”活動】
文/劉曇旻

提起“雙擁”,很容易讓人想起“一幫一,一對紅”。只不過,前者強調的是社會和軍隊之間相互擁護擁戴,是集體對集體;后者是一段特殊時期人對人的“幫”,是個體對個體。還有,“雙擁”是雙向互動的,而“一幫一”多是單向投入的。而其目的,都是為了團結提高。
追溯起來,“雙擁”工作由來已久。紅軍初創時期就提出了“工農紅軍離不開工農群眾”的思想和口號,營造了質樸真誠的軍民關系。但一項工作發展為一場“活動”,大抵有著復雜的背景,“雙擁”活動也是如此??箲鹬?陜甘寧邊區軍民軍政關系有過“蜜月期”。但隨著國民黨當局的經濟封鎖,有的干部、群眾在支援軍隊的實際工作中出現了埋怨、應付和推諉現象,軍隊侵占群眾利益的問題也時有發生。就此問題,延安整風期間專門召開會議,軍政各方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評。爾后,中央決定在邊區開展一個軍隊“擁護政府、愛護人民”,黨政機關、群眾團體“擁護軍隊、優待抗日軍人家屬”的活動。1943年1月,這一做法得到了毛澤東的充分肯定。很快,從延安到各根據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雙擁”熱潮。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雙擁”活動。那時林林總總的關于“雙擁”工作的政策、法規和制度,會讓人感到公文的溫暖和生命力;那時參軍參戰、送軍糧、做軍鞋的一個個故事都透著中華民族的血性和堅韌;那時如火如荼的擁軍歌曲讓人覺得革命永遠朝氣蓬勃。
“雙擁”活動,不僅在抗日時期為軍民軍政團結一心、戰勝困難奪取勝利提供了政治保證、精神力量和物質基礎,也成為我黨的嶄新創造和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從當年送豬送羊、支持前線,到后來的智力擁軍、科技擁軍,再到軍民融合式發展;從當年殺敵立功、戰場凱旋,到后來支援重點工程建設、支援地方扶貧開發,再到抗震、抗洪、抗擊各種自然災害保衛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當代軍民以新的思維和行動豐富著“雙擁”工作的內容和形式,續寫著與時攜行的“魚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