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先成
【八大員】
文/胡先成

在基層部隊,官兵各有各的崗位,各有各的任務。比如“八大員”,就是因崗位分工,被大家賦予的特定稱謂。
舊的“八大員”是指:司號員、收發員、軍械員、飼養員、給養員、種菜員、炊事員、理發員。
據說,部隊里“八大員”的稱呼,源于抗日戰爭時期,最初的“八大員”并不完全是上述8種。在百團大戰中,前方繳獲了許多戰利品。有一天,供應部送來一些罐頭,首長說分給勤雜人員。于是有人站在院子中間喊:“伙夫、馬夫、衛兵、號兵,大家快來!”當時劉伯承、鄧小平都在場,聽到喊聲后,兩人便商量將稱謂改一下。
第二天,劉伯承來到大家中間說:“同大家商量一件事兒,給我們的伙夫、馬夫取名字。”大家哄笑一片:“就是伙夫、馬夫唄,一直這么叫。”劉伯承說:“一直這么叫,不一定叫得對。八路軍和舊軍隊不一樣,我們官兵平等,上下一致。我看以后嘛,伙夫叫炊事員,馬夫叫飼養員,衛兵叫警衛員,號兵叫司號員,勤務兵叫公務員,衛生兵叫衛生員,理發師傅叫理發員,士兵是戰斗員,干部是指揮員,大家都是革命大家庭的一員。要得要不得?”一番話說得大家連連點頭。從此,“八大員”的新稱呼傳遍了解放區。
在我軍組建之初,基層單位的崗位類別并不多,這8種類型,基本可以涵蓋基層單位的崗位。隨著時代的發展、崗位的變遷,“八大員”又變成了駕駛員、話務員、打字員、放映員、衛生員、公務員、文書兼軍械員、炊事員。
無論是舊“八大員”也好,新“八大員”也罷,這員那員,首先是一名戰斗員。軍隊的職能很明確,就是因為戰爭而存在的,習主席說就是要“能打仗、打勝仗”。但很多時候,戰士們都身兼多職,既操槍弄炮、上陣殺敵,又經常援建地方、投入生產活動中,所以我軍才有“戰斗隊、工作隊、生產隊”的說法。
一個“員”字,說明了我軍親密無間的官兵關系。其他國家軍隊沒有司令員的叫法,一般都稱呼“司令”。但在人民軍隊,相當一級的軍事主官才可以稱得上“司令員”。“司令”后面加上“員”,說明我們干的都是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官兵在政治上一律都是平等的。
官兵一致,是我軍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則之一,即:戰斗中生死與共,生活中同甘共苦。用朱德總司令的話說,叫做“有鹽同咸,無鹽同淡”。這種革命性的感召和鼓舞,在當時使紅軍官兵煥發出最徹底的戰斗熱情,引得人民群眾紛紛送子參軍,也讓飽受軍閥壓迫的國民黨官兵投奔而來。
崗位在調整,稱謂在變化,折射出人民軍隊90年發展建設的鏗鏘腳步。再過90年,不知“八大員”又會以什么樣的姿態出現。相信,在邁步強軍目標的廣闊征途上,“八大員”又會出現“新面孔”,一些帶有強烈時代氣息的稱謂會應運而生,這是一種新生,也是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