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平
【“二五八團”】
文/徐平

“二五八團”,是戰爭時期我軍規定的結婚標準:年齡在25周歲以上,黨齡(或軍齡)在8年以上,職務是團職以上,簡稱“二五八團”。按照這個規定,當時軍隊干部只要符合“二五八團”條件的,就可以打報告申請結婚。
土地革命時期,紅軍干部普遍年輕,許多軍、師長也就20出頭,如林彪當軍長時只有23歲,楊成武當師長時才22歲。加之當時斗爭形勢的嚴酷性,絕大多數干部根本就顧不上考慮“個人問題”。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原紅軍干部年齡增大了好幾歲,絕大多數還孑然一身;另一方面,八路軍、新四軍有穩定的根據地,部隊駐地相對固定。這樣,干部的婚姻自然就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也不能所有干部同時找對象、結婚,必須有個限定。于是“二五八團”應運而生。當時結合根據地原有的婚姻法規,對軍隊、地方的黨員干部實行新的結婚標準規定。一般是指:軍隊干部,要求年滿25歲,8年軍齡或黨齡,團級及以上干部(地方干部則是縣級以上)。達到上述條件,黨組織方允許其結婚。電視劇《亮劍》中獨立團政委趙剛對李云龍說過:“組織規定,只要年齡、職務夠標準,就可以結婚。誰看著眼饞也沒用!”其實,“二八五團”只是組織上對黨員干部婚姻規定的一個代稱,在戰爭年代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機關里,在具體標準上也有一些差異,如“二八五七團”“二八五團”“三八五團”等,甚至還有“三三五營”的規定。“二五八團”等類似的規定雖未發現明文,但據老干部回憶,它確實在抗戰初期已于黨內、軍中嚴格地實行。劉少奇在1957年一次講話中就提到:抗日戰爭時期,對結婚訂了一個條例,叫作“二八五團”。營長、連長、排長一律不準結婚。
解放后,由于環境的變化,當時部隊對軍官結婚的標準也有所松動,從原來的“二五八團”放寬到了營級軍官也能結婚。1955年軍隊實行軍銜制和薪金制,組織對結婚條件進一步放寬,個人也有了經濟條件,全軍掀起了結婚高潮。當時軍官找對象很吃香,由于校官都是團以上軍官,“個人問題”絕大多數已經解決,年輕的尉官就成了姑娘們心中的白馬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