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飛
【家屬來隊】
文/月飛

在充滿陽剛之氣的軍營,家屬來隊絕對算是一個溫情的詞匯。由于軍人職業特殊性,夫妻之間鮮有朝夕相處的耳鬢廝磨、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但每一次家屬來隊,都是一次情感滿滿的幸福之旅?!凹覍賮黻牎^年一樣”。從這句基層連隊流傳甚廣的玩笑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當事人的喜悅自不必說,不僅可趁夜幕時分光明正大地牽手散步,還可享受一段時間內不用出早操的特殊待遇。即便旁觀者,也可趁此機會,蹭吃蹭喝改善伙食,當然,在大多數“連螞蟻都是公的”的野戰部隊,戰友們也可順便飽飽眼福,小小地緩解一下清一色的男同胞帶來的審美疲勞。
家屬在我軍可謂軍人配偶的專用稱呼,就連未過門的對象,也能享受到這份殊榮。由于我軍素有“戰友戰友親如兄弟”的傳統,因此,無論年齡長幼、職位高低,干部戰士的家屬(女家屬),戰友之間都一律以“嫂子”相稱。
有一部反映東北抗日聯軍英勇事跡的電視劇《趙尚志》,片尾曲就是一曲關于嫂子的頌歌:“嫂子,嫂子借你一雙小手/捧一把黑土/先把鬼子埋掉/嫂子,嫂子借你一對大腳/踩一溜山道/再把我們送好……”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雖然這個“嫂子”的原型未必是真正的軍人家屬,但無疑是很多支持抗戰“大兄弟”的女同胞的化身。家屬、軍嫂已然成為軍人同甘共苦的一分子——革命伴侶、袍澤兄弟。
這讓人想起了一生都忠于革命和愛情的楷模:周恩來和鄧穎超。長征途中,當紅軍到毛爾蓋時,周恩來因肝囊腫病倒了,連續幾天不能進食,生命垂危。聞訊急急趕來的鄧穎超在周恩來的擔架邊苦苦守候了三天三夜,終于使得他奇跡般醒來……來隊家屬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其實,在我軍波瀾壯闊的戰斗歷程中,有兩股不得不提的大規?!凹覍賮黻牎背?更是在穩軍心、鼓士氣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一次是1937年全民抗戰之后,大批青年男女懷著抗日救國的革命理想,沖破國民政府的重重關卡,奔赴圣地延安,并在這個革命的搖籃學習、生活,不少人還結為伉儷并肩作戰,讓愛情經受住了炮火與硝煙的考驗。另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初,新疆和平解放,中央命令駐疆20萬官兵墾荒屯田,就地扎根。但絕大多數官兵尚未婚配,成為影響半壁河山安危的大問題。在此背景下,組織決定征召女兵支援邊疆、支援軍隊建設。作家盧一萍在《八千湘女上天山》一書中,對此歷史事件作了生動的描述。發起“給軍人找媳婦”活動的王震將軍因此被毛澤東戲稱為“軍隊最偉大的一位紅娘”。雖然其中不乏組織意圖的成分,但這也是當時國人保家衛國、守邊固疆之熱情的一個縮影。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相繼出臺了《關于調整軍人家屬隨軍政策的意見》《關于進一步規范基層工作指導和管理秩序若干規定》等惠兵政策,從制度層面保障家屬來隊住房、差旅費報銷、子女入學等問題。從半個多世紀前爬雪山、過草地、徒步穿過封鎖線,到如今坐飛機、趕火車,“追你追到天邊邊”;從以前住房緊張,兩個單人床一拼、紙糊窗戶“過家家”,到如今修起公寓樓,鍋碗瓢盆、生活用品一應俱全……交通條件、住宿條件的改善,讓來隊家屬尤為體會到組織的人文關懷。
后顧無憂,自然勇往直前。當“嫂子、嫂子”的呼聲在一座座軍營彼伏此起之時,我們似乎欣喜地看到,來隊家屬就像一場潤物無聲的春雨,滋潤了夫妻關系,密切了官兵關系,也讓部隊的戰斗力猶如禾苗一般茁壯拔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