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天敏
【“斤半加四兩”】
文/武天敏

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的伙食標準指標之一。1985年12月全軍后勤工作會議提出,全軍要在兩三年內實現“斤半加四兩”的目標,即保證部隊干部戰士的伙食達到每人每天1斤半蔬菜、1兩肉、1兩油、1兩魚禽蛋、1兩豆制品。
老兵如我,對這個詞條已經相當陌生,卻是“斤半加四兩”的受益者,說是“斤半加四兩”哺育起來的新一代革命軍人也不為過。“斤半加四兩”提出的時候,我還沒有入伍;“斤半加四兩”實施的時候,我正在軍校,十八九歲的半大小伙子,正是能吃的時候。
回憶入伍第一餐,感覺比家里的飯強多了,一個青椒肉片,一個素炒土豆片,米飯管夠,吃完干貨還能喝碗雞蛋湯。后來,發現軍校的伙食還有更大的驚喜:一個星期可以吃一塊拳頭大的肉排,油濃醬赤,瘦肉高蛋白鑲一圈肥膘,啃完大排別忘用大排湯汁拌米飯,過癮。那時,一個星期還能吃一頓肉包子,包子個頭堪比如今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薄皮大餡,咬一口滿嘴流油,美得很!
如今,母校已經消失在軍改的浪潮中,母校的大排和大包子依然念念難忘。每當想起,就好像從胃里伸出一只小手,撓我的嗓子眼兒,立馬口舌生津。可惜,現在再吃大排、吃包子,怎么也吃不出當年的味道和感覺了。
與其說那時的豬真是長得好,不如說那時的我們,肚里油水真是虧得很。父母工資低,家里孩子多,從小記憶里最好吃的東西,是媽媽出差從北京背回來的“動物餅干”。小時候吃過的高粱米、高粱面,現在的孩子別說沒吃過,見都沒見過。當年軍校的學員隊領導,是20世紀60年代初期入伍的兵,看到泔水桶里被學員倒掉的飯菜,總要沉痛地回憶起他們當兵時候的“瓜菜代”。
“斤半加四兩”,讓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人民軍隊,嘗到了農村改革帶來農貿市場繁榮、農副產品豐富的果實。長期以來,部隊伙食每天僅四五角錢。實事求是地說,“斤半加四兩”盡管進步不小,但遠還談不上豐盛。舌尖上的軍校,之所以成為青蔥歲月的記憶符號,那是可愛的食堂管理員把“斤半加四兩”的標準進行巧妙安排,騰挪出來的。單說那塊大排,就肯定不止一兩肉。要是放開肚皮吃一頓大包子,好幾個“一兩”就集中報銷了。所以,“斤半加四兩”的意義,某種程度上在于讓當時的中國軍隊官兵,可以實行“標準加補助型”的膳食結構,有了在更高級的層面改善伙食的物質基礎,巧婦可為有米之炊。從此,中國軍隊開始從“吃得飽”,走向“吃得好”。
“斤半加四兩”,也是中國軍隊第一次根據基層連隊作戰訓練能量消耗情況和體質需要制定的膳食標準,“卡路里”“熱量”這些新名詞,從此開始指揮部隊司務長的算盤珠子,部隊的伙食標準由此定量測算制定。后來,隨著條件的進一步改善,基層官兵伙食標準逐步提高,官兵每天也可以吃上1個雞蛋,伙食清單里還增加了牛奶和水果。
2000年,我軍大幅度調整了食物定量標準,優化食物結構,增加動物性食物品種和數量。如一類灶動物性食品由每人每天150克提高到280克,動物類品種由4至5種增加到8至10種。降低糧食定量,由每人每天800克下降為750克,增加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品種,保證了食物定量的綜合營養素供給量由81%提高到93%。
進入新世紀,新軍事變革對軍隊提出新要求,軍人特殊營養需求更加突出,軍隊伙食由“溫飽型”向“營養型”發展。如今,部隊已經逐步從憑經驗訂食譜到“電子營養師”科學制定營養食譜,等級廚師走進連隊食堂,營養配餐員也將成為部隊生活保障的新崗位,部隊餐桌上由兩菜一湯,發展到三菜一湯、四菜一湯、六菜一湯乃至自助餐。軍人稍微不注意,體重就要超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