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戎耕
【粟司令員】
文/戎耕
1926年的中國。軍閥禍亂,陷黎民于水火;仁人志士,尋救亡于暗夜。
仲夏,湖南省會同縣伏龍鄉(今坪村鎮)楓木樹腳村。一座楓林掩映的老宅院,蒼郁濃蔭下,一位少年正吟詩奮筆:
鎮日讀經,何堪國事?
終朝面壁,愧作須眉!
這少年,是19歲的粟裕。這首詩,是他兩次離家出走之間留給故鄉、留給親人的“一封信”。第一次離家是在1924年1月,他掙脫父母阻攔去求學。第二次出走,就在寫完這言志之詩后的8月,他要掙脫茫茫暗夜,去尋找光明。這一次,他自稱為“出逃”。
3個月后,粟裕在位于常德的湖南省立第二師范加入共青團,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瘋狂鎮壓共產黨人的血雨腥風襲來,粟裕智泅地下水道、夜攀北上火車,輾轉來到武昌,投身葉挺領導的24師教導大隊,“從此,我堅定地走進了黨領導的革命軍隊的行列,再也沒有離開過片刻。”這一年6月,粟裕加入中國共產黨。
此后粟裕的戎馬戰史,廣為世人熟知:南昌起義,湘南起義,井岡戰斗,北上抗日,南方游擊……抗戰年代,他率部威震江南、蘇北;解放戰爭,他揮師橫掃半個中國,“指揮野戰軍,鏖戰蘇魯豫”,“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決戰大淮海,創下不世功”,“打過長江去,攻克金陵城,解放大上海”……
一個“出逃”的湘西伢子,在戰火洗禮中成為名震天下的粟司令員,在開國將帥中名列大將之首(本授元帥,粟裕自請降為大將),走上了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央軍委常委的崗位。毛澤東主席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劉伯承元帥說:“粟裕智深勇沉,百戰百勝,有古名將之風……”
戎馬一生,將軍暮年,常自謂:“滄海一粟。”某日,將軍訪葉劍英元帥。臨別,葉帥扶杖相送。將軍急阻之:“老帥相送,不敢當。”葉帥說:“百戰之老將,豈能不送!”將軍對曰:“滄海一粟,不足掛齒。”葉帥送出大門,望其背影贊曰:“戰功高不居功,貢獻大不自大。不簡單哪!”

將軍功高,不公亦多。夫人楚青有言:“粟裕是個悲劇性人物,六十年革命生涯,三十年處于逆境……戰爭年代打仗打得苦,和平時期挨整整得苦(1958年,粟裕在所謂反教條主義中受到錯誤批判,蒙冤至死未得平反),到了晚年生病病得苦(指揮淮海戰役七天七夜不眠,致粟裕身染美尼爾氏綜合癥,終生備受折磨)。”
歷盡風浪,嘗盡浮沉,將軍的心,縱橫九萬里,蒼茫越關山。1979年,將軍以詩抒懷:
半世生涯戎馬間,一生系得幾危安。
沙場百戰談笑過,際遇數番歷辛艱。
松蒼敢向云爭立,草勁何懼疾風寒。
生死沉浮尋常事,樂將宏愿付青山。
1984年2月5日,將軍逝世。火化的頭顱骨灰中,竟有三塊彈片閃閃發光、錚錚作響。
1994年12月25日,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和張震在《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同時聯名發表文章《追憶粟裕同志》,對粟裕豐功偉績、崇高品德作全面客觀評價,特別明確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的批判,并因此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這是歷史上的一個失誤。這個看法,也是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意見。”至此,這一長達36年之公案終作公正了結,此時,將軍逝去已十年。
榮辱生前事,天地身后名。不為家國計,何事披戎衣?此時萬語千言,未若夫人楚青緬懷將軍的一首詩:
時晴時雨正清明,萬里送君伴君行。
寬慰似見忠魂笑,遣懷珍惜戰友情。
唯思躍馬揮鞭日,但憶疆場捷報頻。
東南此刻花似錦,堪慰英靈一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