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冬梅
【十大軍事原則】
文/張冬梅

當歷史的時鐘行進至1947年年底,我軍的歷史境況已經大不同于當年的游擊時代。在接連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后,我軍成功將戰線由黃河南北推進到長江北岸,由此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而“華麗轉身”的目標即指向奪取全國勝利!
于是,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陜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作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在這個報告中,毛澤東對前期積累的作戰經驗即“人民解放軍打敗蔣介石的主要方法”進行了系統科學的概括,提出了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
①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和強大之敵。
②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鄉村,后取大城市。
③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結果,往往需要反復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奪取之。
④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在特殊情況下,則采用給敵以殲滅性打擊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敵正面及其一翼或兩翼,求達殲滅其一部、擊潰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軍能夠迅速轉移兵力殲擊他部敵軍。力求避免打那種得不償失的、或得失相當的消耗戰。這樣,在全體上,我們是劣勢(就數量來說),但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戰役上,我們是絕對的優勢,這就保證了戰役的勝利。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將在全體上轉變為優勢,直到殲滅一切敵人。
⑤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都應力求有準備,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下有勝利的把握。
⑥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即在短期內不休息地接連打幾仗)的作風。
⑦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重陣地攻擊戰術,奪取敵人的據點和城市。
⑧在攻城問題上,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堅決奪取之。一切敵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備、而環境又許可加以奪取的據點和城市,相機奪取之。一切敵人守備強固的據點和城市,則等候條件成熟時然后奪取之。
⑨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
⑩善于利用兩個戰役之間的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休整的時間,一般地不要過長,盡可能不使敵人獲得喘息的時間。
區區600多字,卻系統涵蓋了我軍作戰思想、作戰目標、基本戰法、作戰形式、戰斗作風和戰斗保障等各方面,通俗易懂。
然而,這就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戰略戰術思想,在歷經了土地革命時期“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抗日戰爭時期持久方針下“基本是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之后,于解放戰爭時期又一里程碑式的發展。亦由此,沒上過一天軍事院校的毛澤東,打敗了留學日本軍校的優秀士官生、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
當然,毛澤東始終認為“理論不是凝固的”,十大軍事原則同樣是恩格斯之所言,“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不是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面對新的戰爭形態、戰場環境和戰爭對手,善于思考的當代軍人開始運用十大軍事原則中蘊含的人民戰爭思想、以劣勝優思想、集中優勢思想、殲滅戰思想等等,探索新的戰爭思路與對策。而企業家、運動員們則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它們運用到商戰、體育競賽等非戰爭領域的博弈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