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海鋒
【網絡政工】
文/陳海鋒

2010年9月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提出了“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的概念,并對加強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運用信息技術、開發信息資源、建設信息網絡提出了新要求,為科學推進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創新政治工作的方法手段,提供了重要的法規制度保障。
網絡政工,既是互聯網時代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種新形式,也是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互聯網,更廣泛地把握官兵思想脈搏和價值取向,從而保證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時代性、針對性、穩定性和實效性。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網絡政工已經成為軍隊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度A爾街日報》將大數據時代、智能化生產和無線網絡革命稱為引領未來繁榮的三大技術變革。然而,大數據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劇變,正顛覆著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更對傳統思維產生顛覆性的沖擊。網絡政工,就是依托信息網絡技術,對傳統思想政治工作進行全方位改造,建立從形式內容、方法手段乃至工作格局都有所提升、緊跟時代、深入創新的全新模式。
2014年10月30日,習主席在全軍政治工作會上強調指出,政治工作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必須推動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在人人都握著“麥克風”,都可當“馬路記者”的網絡時代,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加快了信息化向軍事行動和官兵日常生活滲透,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宣傳模式,更對思想傳播和新聞宣傳理念、方式產生巨大沖擊,潛移默化地進行著深層次改造。面對新形勢,軍隊政治工作必須緊緊扭住網絡特點規律,推動“互聯網+”背景下政治工作思維理念、運行模式、指導方式和方法手段等全面創新,摒除“談網色變”的鴕鳥心態,挖掘釋放網絡潛在的育人功能,使“網絡政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打造官兵學習成長的新課堂,活躍軍事文化發展的新動力,促進官兵全面發展的新園地。
美國傳播學者格伯納的“培養理論”“主流化理論”認為:傳播媒介的“培養效果”主要表現形成當代社會觀和現實觀的“主流”。隨著有限制的互聯網接入軍營,部隊網民在網上產生的海量數據,記錄著他們的思想、行為和情感,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很多規律性信息。網絡的開放性、便捷性、互動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官兵通過網絡新媒體獲取信息,有的甚至將互聯網、移動網絡終端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大量的媒體信息充斥生活的每個角落,對媒體的認知能力、駕馭能力是作為媒體“客戶端”的廣大官兵的必備素養。然而,面對洶涌來潮、冗繁復雜的“信息流”,部分官兵不知所措,甚至陷入認識偏差、判斷偏位、價值偏離的“思想怪圈”“輿論魔窟”,影響核心價值培育。
網絡是個“軟環境”。只有準確把握網絡輿論的特點規律,準確預測和把握網絡輿論發展趨勢,及時掌握網絡輿論動態,才能有效鞏固軍營網絡政治工作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切實提升軍營特色網絡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面對“拇指族”“低頭族”居多的青年官兵,應有效借助軍營網絡的滲透性、活躍性,提升官兵對網絡信息的認識、辨識和判斷能力,提升政治敏感性和鑒別力。結合軍營特色,建立依托軍營網絡基礎平臺,融入時代元素,囊括信息生成、檢索、甄別、審查、傳播等在內的具有軍事和時代特色的“活體系”。應拓展信息傳播“多維網”,縮小信息從生產到傳播、接收、引導之間的“溫度差”,積極開放并拓展依托內部網絡,時代性強、新鮮味美、青春氣息濃厚的網絡信息平臺,讓軍營故事更有厚度和溫度,更有傳播力和感染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