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勛
【楊利偉】
文/趙勛

作為第一個飛上太空的中國人,楊利偉的名字家喻戶曉。飛天夢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夢想,楊利偉的飛天壯舉,向世界莊嚴宣告:太空,中國人來了!
從1961年加加林首次太空旅行,俄(蘇)、美航天員競相在太空演繹傳奇,外層空間越來越成為強國角逐的戰略制高點。對于中國航天來說,當別人已經在篝火旁載歌載舞時,我們還必須為尋找那顆火種而苦苦求索,沒有自己的火種,我們將永遠是他人篝火盛宴的看客。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果斷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國航天走過“兩彈一星”的輝煌歲月,面對一日千里的國際航天發展態勢,迫切需要一個強大的引擎推動繼續前進、追趕跨越,而改革開放的深入實施又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積蓄了財力和科技基礎。1965年出生的楊利偉,幸運地趕上了這個大時代。1992年,他正在空軍殲擊航空兵部隊當飛行員。6年后,他和13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同被選拔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從操縱飛機到操控飛船,他們要在更高更遠的太空展示中國人的志氣和風采。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訓練,楊利偉以高超的專業技能、過硬的身體素質、優秀的心理品質,代表中國航天員第一個出征太空。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劃時代的日子。上午9時整,長征二號運載火箭點火發射,在大地震顫中,楊利偉駕駛神舟五號飛船順利升空。載人航天是一項極具危險性的事業。就在楊利偉出征前8個月,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爆炸解體,機上7名宇航員全數罹難。楊利偉承擔的風險和挑戰不可預知。當火箭和飛船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時,開始急劇抖動,產生了共振。讓楊利偉幾乎難以承受的是,共振以曲線形式不斷變化,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好在共振持續26秒后慢慢減輕,當從那種難受的狀態解脫出來之后,楊利偉感到從沒有過的輕松和舒服,如同一次重生。但在痛苦的極點,就在短短一剎那,他以為自己真的要犧牲了。3分多鐘后,整流罩打開,外面的光線透過舷窗一下子照進來,陽光很刺眼,楊利偉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就是這一眨眼,讓指揮大廳安靜得誰也不敢吱聲的現場迅速沸騰開來,有人高喊:“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著!”大家擊掌相慶,不少人熱淚盈眶。
楊利偉暢快地駕駛著飛船,以平均90分鐘繞地球一圈的速度飛行。飛至第6圈,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曹剛川與楊利偉進行了天地實時對話,他精神飽滿地回答:“請首長放心,我一定會努力工作,把后期任務完成好,為祖國和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第二天凌晨,楊利偉接到“返回”的指令。昨夜還是狂風大作的主著陸場區,黎明前迎來月白風清。6時許,一顆紅紅的火球拖著長長的尾焰劃過長空,飛船降落傘“嘭”的一聲打開,幾分鐘后返回艙平穩著陸,距理論落點僅差4.8公里。搜救隊員乘坐直升機不到1分鐘趕到著陸點,打開艙門,楊利偉自主出艙,向大家揮手致意,他說:“這是祖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也是我生命中最偉大的一天。”
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不僅是我國在新世紀的壯麗騰飛,也是人類在太空探索中一次新的偉大進軍。在此之后,費俊龍、聶海勝完成兩人多天太空飛行,翟志剛出艙將中國人的足跡首次留在了無垠太空,首位女航天員劉洋搭乘神舟九號首次完成空間交會對接任務,景海鵬、陳冬進駐我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30天開展了一系列戰略前沿技術試驗……
今年是中國載人航天起步遠航的25周年。“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能夠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毛澤東主席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正在楊利偉和他的戰友搏擊天宇中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