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周
【“銀河”系列計算機】
文/袁周

銀河,一條只能在晴夜星空中才能見到的乳白色亮帶,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被賦予了深邃而神秘的色彩。或許正是出于這個原因,我們中國人將自己的第一臺超級計算機命名為“銀河”,以體現出它的廣闊與無限可能。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對于計算能力的需求和渴望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顯得更為強烈。超級計算機巨大的科技價值和廣泛的應用前景使之成為各大國競相發展的重點科技項目,其中美日等西方大國一直居于超級計算機研發的領先行列,并且對中國采取技術封鎖和出口限制等措施,中國超級計算機發展舉步維艱。改革開放前,由于沒有高性能的計算機,我國在民用領域,諸如地質勘探、石油開采、氣象預報等項目的數據和資料都不得不用飛機送到國外去處理。在軍事領域,更是得不到西方在這方面的任何支持。
20世紀70年代末,為了打破西方的技術封鎖,解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大型科學計算問題,中央正式下決心研制巨型計算機。鄧小平同志將這一任務交給了國防科委,并點名要國防科技大學承擔研制任務。時任國防科委主任的張愛萍上將向鄧小平立下軍令狀:一定盡快研制出中國的超級計算機。就這樣,國防科技大學臨危受命,承擔起開發研制計算能力突破每秒1億次的超級計算機的光榮使命。1983年11月,經過中國科技工作者5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第一臺億次超級計算機終于在國防科技大學誕生了。張愛萍將軍將其命名為“銀河”,并題詩一首:“億萬星辰匯銀河,世人難知有幾多。神機妙算巧安排,笑向繁星任高歌。”
自“銀河-Ⅰ”成功之后,中國便踏上了超級計算機研發的快速通道,一代又一代的“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相繼問世,不斷追趕和超越著世界領先水平。1992年11月19日,由國防科技大學研制,實現了從向量巨型機到處理并行巨型機跨越的“銀河-Ⅱ”10億次巨型計算機在長沙通過國家鑒定,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日之后,第三個研制出10億次超級計算機的國家。1997年6月19日,由國防科技大學研制的“銀河-Ⅲ”并行巨型計算機在京通過國家鑒定,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日之后第三個具備自行開發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2000年,由1024個CPU組成,峰值性能達到每秒1.0647萬億次浮點運算能力的“銀河-Ⅳ”超級計算機問世,其各項指標均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我國超級計算機系統的研制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進入21世紀之后,面對超級計算機領域的激烈競爭,中國科技工作者以“銀河”為起點,迎難而上陸續開發出了“曙光”“天河”“星云”“神威”等高性能計算機。在2016年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行榜上,中國的“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名列前兩名,凸顯了中國在超算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目前,以“銀河”系列計算機為代表的中國超級計算機,已然成為了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助推器,在高精尖武器設計制造、情報探測與分析、戰爭模擬與設計、指揮控制、防空反導、氣象保障、軍事通信加密、軍用新材料開發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