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毓雯
(北京服裝學院,北京 100029)
民國時期傳統服飾制作工具小考
張毓雯
(北京服裝學院,北京 100029)
與現代服飾制作工具不同,傳統服飾制作工具大都由制作服飾的手藝人,按照使用需求自己考量制作,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與精華。本文列舉民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服飾制作工具,對其功用與使用方式進行梳理,從工具與手藝的關系視角出發,探究兩者之間的相輔相成的關系。
傳統服飾;制作工具;手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件精美的手工藝作品必然離不開得力的工具做輔助。最了解工具實用功能的莫過于使用者本身,與現代服飾制作工具不同,傳統服飾制作工具大都由使用者自己思度制作。“神授予人類以手,人類又用手制作了種種工具,這樣,手就能更好地進行手之工作[1]。“手工藝人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創造,改進制作工具,這些工具不僅最大程度的契合了使用者的需求,而且也節約了一定的成本,就工具制作過程而言,本身也一種手工技藝的體現。
“生產工具不僅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而且是人類發展水平的標志,還是社會形態之所以演變更替的最基礎的東西[2]。”中國傳統造物的歷史源遠流長,自古就有“圣人創物“的傳說,《易經.系辭下》中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的記載。民國作為傳統服飾手工制作與機械化生產交替的時期,手工制衣保留著其機械不可取代的個體化與技藝性的優勢。刮漿刀、粉線袋、銅熨斗……這些在今天看來已經十分陌生的物件,對于當時制作傳統服飾的手工藝人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各種造型的粉線袋、鏨刻精細的刮漿刀、繪制精美的繞線板等等,在工具的實用功能之外,手工藝人還將自己美好的情感寄托在這些小小的物件上。
“手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人類以其智慧創造了這些工具,使手的力量成倍地增長起來[3]。“傳統手藝人在制作服飾的過程中,十分注重運用材料的特性,在盡可能減少破壞面料的前提下進行裁剪、縫制與熨燙。所以,大多數服飾制作工具是用來配合手藝的需要,輔助手藝人完成服飾的制作。
下面結合傳統服飾制作工藝中幾個代表性的環節,梳理民國時期幾款典型的制作工具:
刮漿刀有鐵質、銅質、竹制數種,主要用于傳統服飾制作中某些部位的刮漿處理。刮漿的目的是使局部不易變形,制作時易于操作,尤其是絲綢面料,刮漿工藝會使柔軟的絲綢邊緣變得挺括、平整,賦有筋骨,便于制作,而且保證面料的絲路不會跑位。漿刀刀頭一般呈三角狀,底部帶把,使用起來輕便,有韌性(圖1)。老一些的漿刀多為鐵質或銅質,梯形的刀體上常鏨刻有精美的圖案,刀把多為如意云頭的造型。除金屬質地外,竹制漿刀的材質更容易自己制作,且使用起來輕便、有韌性,漿刀一般厚0.5cm、長20cm、寬3cm。雖然刮漿刀的造型各異,但刀體的邊緣必須筆直平滑,這樣才能保證刮出的漿子均勻,且在刮漿的過程中不會損壞面料。
刮漿前首先要沏漿,用開水將瓷碗燙熱,然后把小麥粉加入碗中,小麥粉總量略少于瓷碗總量的1/2。加入少許明礬攪勻,將燒開的熱水徐徐加入碗中,加水時用漿刀不停地攪拌小麥粉,直到形成柔軟的面團。之后,再往碗中注入熱水,水量沒過面團,浸泡1分鐘左右。最后,將熱水倒掉,再用漿刀攪勻小麥粉,依此程序進行2-3遍,直至面團呈稀糊狀。
以制作上衣為例,刮漿的主要部位有衣片邊緣、領子、以及緄邊、鑲牙子所用面料背面。里料依照面料裁剪成一致的形狀后,也需要在邊緣進行刮漿處理,之后里料與面料相背對齊,粘合邊緣,便于縫紉。
刮漿時,把一小塊沖好的漿子用漿刀在手掌和勻,取適量漿子在面料上由里向外或由上至下順次刮勻。待漿子完全陰干后,將面料進行揉搓,用指甲刮去浮漿,直到面料表面摸起來平滑柔軟,然后將邊緣熨燙平整待用。
與“刮漿”類似的程序還有“上漿“。與刮漿不同,上漿運用的方面是紗線或成衣。“在成束的棉紗線繞到梭子上(作緯線)或上織機作經線前,先放入煮開的大米漿里,然后取出掛起來晾干[4]。”給成衣上漿則是將洗過的衣服浸泡在漿水中,然后拎出擰干,待衣服快干時,折疊平鋪在桌子上,再用重物將其壓平。
粉線袋是傳統服飾制作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輔助工具(圖2)。它是用面料縫好一個兩頭開口的小口袋,口袋里面裝有白色粉末,最早的粉線袋里使用的是面粉或香粉,后來采用滑石粉,現在的粉線袋里一般裝用碾成粉末的劃粉。把口袋的兩端扎好,中間穿一條長長的粗棉線,使用時用手拉動棉線,粉末被帶到線上,再提起棉線中部,把帶有粉末的棉線在面料繃彈,一條筆直的線跡便留在面料上。
粉線袋的作用類似于現在的劃粉,但又不完全等同,其繪制的線跡完全筆直,且可以無限延長,擺脫了尺子長度的限制,在面料上留下痕跡作為裁剪和縫紉的參照線。粉線袋亦可畫出優美的弧線,線跡既清晰,又不會扭曲面料的紗向。
除了粉線袋中運用到棉線,打水線的工藝中也會涉及到棉線。打水線是制作傳統服飾工藝中非常實用的技法。水線的“水”即唾液,唾液不能用清水代替,尤其是與刮漿工藝配合使用時,否則燙不實,會翻翹。因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上過漿的面料在淀粉酶的催化下水解為麥芽糖,遇唾液的地方漿子的糨性減弱或消失,但又不會像清水會擴散,容易扣燙。具體方法是將棉線拉直,使其從口中通過取出,然后按照線跡,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在棉線上前后交替按壓,水線經過處留下一道清晰的濕痕,按照水線痕跡向內折疊扣燙。打水線處理后的絲綢面料在進行扣燙時會變得相對容易,而且扣燙出的效果圓順、平滑,能扣燙得平整結實。
民國時期的熨斗多為銅質(圖3),也有少數為白瓷,在形制上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為敞口瓢形,使用時在容器里面放炭或熱水,等到熨斗底部熱了便可以燙衣服。這種熨斗在里面放置木炭時,煙霧火花會時常蹦出來,熏到人臉面,而且煙灰也會沾到面料上對面料造成損壞;另外一種形制的熨斗便解決了這個問題。三角形的空心熨斗上做有密閉的蓋子,而且有些熨斗上多了一個“小煙囪”,木炭加熱時會產生煙氣通過這個出風口排除,而且小煙囪的方向還可以調節,避免了木炭的煙熏到眼睛。這個時期熨斗的配件也相應出現,有噴水器、熨斗架等。
在傳統服飾制作工藝中有這樣的說法:“三分做,七分燙。“可見整燙在傳統制作工藝中的重要性。在熨燙時,軟緞面料上方須墊水布。在制作過程中,可通過熨斗的”歸“、”拔“工藝,對面料進行塑形。在最后整形時,以上衣為例,按照從上至下的順序依次整燙,把前后中心線打水線燙平,然后將衣身有褶皺的地方、開氣部位燙平,至此服飾的整個制作過程視為全部完成。
工具能夠得心應手,才能起到輔助的作用,手藝人的習慣、經驗以及技藝水準也是作品成敗的關鍵。“當然,在這樣的過程中,工具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而處置的經驗與行為成為習慣之后,整個處置的知識與行為便逐漸成為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5]。“民國時期傳統服飾制作工具融合傳承了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的智慧,其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具的材質、結構、樣式等根都在發生變化,在滿足手藝人實用需求的同時,又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價值與審美價值,其本身也是一種實用性的工藝制品。
如今看到這些傳統的制衣工具仍會另我們浮想聯翩,它們的主人在制作這些工具時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心靈手巧?它們與我們之間橫亙著百年的歲月滄桑,那曾經的風雪霜華只有留給后人慢慢去體味。
圖1 銅質刮漿刀
圖2 粉線袋
圖3 銅質熨斗
[1]柳宗悅徐藝乙.工藝文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堅毅.從手工工具經機器工具到智能工具也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2):36-39.
[3]魯道夫·P·霍梅爾,霍梅爾,戴吾三.手藝中國:中國手工業調查圖錄[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4]徐藝乙.手工·工具·習慣——與傳統手工藝實踐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相關的問題[J].裝飾,2014(3):58-60.
J523.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