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帥 凱麗比努
(西北民族大學維吾爾語言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論語》與《福樂智慧》中比喻類型對比研究
王 帥 凱麗比努
(西北民族大學維吾爾語言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論語》與《福樂智慧》分別是我國漢族和維吾爾族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同時又都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兩部著作中都充分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來闡述各自的觀點,增強了文章的藝術(shù)性。在比喻類型上,兩部著作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地是存在一些差異。《論語》與《福樂智慧》中的比喻類型豐富,體現(xiàn)了兩本著作均善用比喻,但《論語》以借喻為主,而《福樂智慧》以明喻為主。這與兩部著作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有關(guān)。
《論語》;《福樂智慧》;比喻類型;對比
《論語》是我國漢族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其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以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為主要內(nèi)容,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福樂智慧》是維吾爾族優(yōu)秀的思想家、學者和詩人優(yōu)素甫·哈斯·哈吉甫主要以語錄體的形式用回鶻文寫成的表達自己在教育、倫理和社會制度方面獨到見解的一部長詩,是維吾爾族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構(gòu)成比喻內(nèi)容上有三個要素,即本體、喻體和喻詞。比喻按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現(xiàn)來看可分為明喻(直喻)、暗喻(隱喻)、類喻、借喻、對喻、博喻、簡喻、詳喻、引喻、虛喻等,其中明喻、隱喻和借喻是比喻的三種基本類型。本文分析了所搜集到的《論語》中的67條比喻和《福樂智慧》中的539條比喻,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論語》與《福樂智慧》中比喻形式統(tǒng)計
從表中可以看出 ,《論語》與《福樂智慧》中比喻形式的運用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下面分基本類型和其它類型具體分析。
(一)基本類型
1.明喻
明喻的本體、喻詞和喻體需同時出現(xiàn),常用的喻詞有“像”“好比”“如”等。如:
①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十六》)
②今世的財富好比是鹽水,你越喝越渴,滋潤不了舌根。(1408)
第一句的本體為“不義而富且貴”,喻體為“浮云”,喻詞為“如”;第二句的本體為“今世的財富”,喻體為“鹽水”,喻詞為“好比”。
《論語》與《福樂智慧》中所用的明喻方式都很多,這是因為明喻是最直接、最有效、應用最普遍的一種比喻方式。兩部著作都以語錄體為主來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所以一方面是政治觀點,另一方面以通過實踐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作比喻,再加以喻詞連接,這樣不僅將抽象的哲理直接、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更把形象具體的事物賦以深刻的哲理,因而表達的道理也就很能令人信服了。
2.隱喻
隱喻的本體、喻體同時出現(xiàn),但用“是”“成為”等系詞代替“像”一類的喻詞。如:
①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二十四》)
②財富是通向善行的向?qū)В敻皇轻t(yī)治百病的良藥。(3979)
第一句的本體為“夫子”,喻體為“木鐸”,比喻詞用“為”代替;第二句的本體為“財富”,喻體為“向?qū)А焙汀傲妓帯保扔髟~用“是”代替。
隱喻這一種形式在《論語》與《福樂智慧》中運用的都不算多,這是因為隱喻與明喻的不同只是在喻詞上,因為語錄體的著作更講究直接性,即人們交談時脫口而出的優(yōu)先是明喻的方式。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隱喻中本體和喻體應是相合關(guān)系,二者關(guān)系較明喻更為緊湊,能夠達到比明喻更加肯定、有力的修辭效果,所強調(diào)的類似點也更加鮮明和突出,這時會優(yōu)先考慮隱喻。
3.借喻
借喻是不說出本體,或不在本句中說出本體,不用喻詞,借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如:
①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第九·二十八》)
②世人用水來洗滌穢物,水若是污穢,靠什么洗凈。(2108)
第一句以“歲寒后知眾木與松柏之別”喻“凡人同君子之別”,第二句以“污穢之水”喻“國君的劣行”。句中都是只出現(xiàn)喻體,沒有本體和比喻詞,本體隱含在句意或上下文當中。
《論語》與《福樂智慧》中所用的借喻方式有明顯不同,《論語》中所運用到借喻所占的比例遠大于《福樂智慧》。這主要是話語雙方的身份、地位的不同所導致的。借喻的形式在《論語》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較多,且一般是孔子和隱士們語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隱士一般為有賢能而不為社會所容的人,他們都是時代的智者,是有思想、有學問的人,他們在談話中常采用類似暗語的借喻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見解。這種方法往往在形象生動之外更多一層含蓄蘊藉,更能表現(xiàn)出《論語》的哲理性。而《福樂智慧》中則不存在這一問題,書中以國王、大臣和修道士的對話為主,所以他們就是國家的統(tǒng)治者和治理者,因而他們不需要也沒有必要用含蓄的話語表達自己的見解,故而書中用借喻的方式較少而更多地選擇明喻。
(二)其它類型
《論語》與《福樂智慧》中所運用到的比喻形式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種基本類型外,還運用了在此基礎上由于不同的修辭目的和效果而形成的比喻的特殊方式或附加類型,如虛喻、類喻、博喻、引喻、對喻、簡喻等。這里簡單列舉兩類:
1.對喻
對喻是同時列舉兩個或更多的喻體而構(gòu)成對比的比喻方式。如:
①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泰伯第八·四》)
②麝香般的烏發(fā)落滿了白霜,滿月般的面龐布滿了皺紋。(6530)
第一句以“將死之鳥”喻“將死之人”,以“其鳴也哀”喻“其言也善”;第二句以“麝香”喻“烏發(fā)”,以“滿月”喻“面龐”。這種比喻的喻體并列對比,相反相成,使本體的意思更加鮮明強烈。
2.博喻
博喻是用多個喻體說明一個本體的比喻方式。如:
①子曰:“譬如一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第九·十九》)
②你若留意,世界如影子一般,你追它逃,你逃它卻又追趕。(3536)
這世界將自己喬裝打扮,好似艷婦使你神魂飄然。(3540)
第一句以“在快堆成土山時停止”和“剛倒一筐土時繼續(xù)”喻“堅持不懈”;第二句以“影子”和“艷婦”喻“世界”。這種比喻用不同形象突出描繪同一事物,極富表現(xiàn)力,給人以多樣統(tǒng)一的美感。
可以說,《論語》與《福樂智慧》中的比喻形式多樣、種類豐富,體現(xiàn)了兩本著作均善用比喻。但是從總體來看,《福樂智慧》中所運用的比喻其它類型的比例比《論語》多一些,這是由文本格式所決定的。首先,《福樂智慧》中的語言存在著上下文之間的聯(lián)系,《論語》中的語言大多數(shù)不存在其上下文之間的聯(lián)系,而是單獨成句,但是其它類型中的比喻形式大多需要較大的篇幅,如類喻、博喻、詳喻等,這就給《論語》帶來一定的限制,因為許多短句無法構(gòu)成這些形式;其次,《論語》是一部文言文的著作,在選用比喻格式時容易受到文言文形式的限制,而《福樂智慧》中則不存在這一因素。
本文從比喻類型方面對所搜集的《論語》與《福樂智慧》中的比喻進行了對比分析。《論語》與《福樂智慧》中的比喻形式多樣、種類豐富,有明喻、隱喻、借喻、對喻、博喻等,體現(xiàn)了兩本著作均善用比喻,但《論語》以借喻為主而《福樂智慧》以明喻為主,這與兩部著作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有關(guān)。通過對比研究兩部著作中對比喻修辭格的運用,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其中要表達的深刻道理,進而促進修辭學甚至語言學研究和《論語》與《福樂智慧》研究的共同發(fā)展,對于促進民族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1]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阿爾斯蘭·阿不都拉.《福樂智慧》中的比喻及其民族特色[J].民族文學研究,2002.
[3]楊伯俊.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4]優(yōu)素甫·哈斯·哈吉甫,郝關(guān)中等譯.福樂智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5]劉志霄.時代巨變的產(chǎn)物——談維吾爾族古典長詩《福樂智慧》的時代背景[J].新疆社會科學,1984.
[6]陳茉.試論儒學是一種宗教——從《論語》看孔子的信仰[J].宗教學研究,2001.
I207.9
A
王帥(1992-),男,河北省辛集市人,碩士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語言學;凱麗比努(1975-),女,維吾爾族,新疆烏魯木齊人,教授,主要從事語言學研究。
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現(xiàn)代維吾爾語發(fā)音生理特征研究”(項目編號:14XYY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