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吉林·姜丹
說說水庫的加氧泵
文/圖 吉林·姜丹

大家都知道東北幾乎要經歷半年之久的冰封期,也都見過剛剛開化的水庫邊,有數量不等的死魚現象。這種景象在東北的春天司空見慣,屬于正?,F象,畢竟不是每條魚都有能力熬過漫長的冰封期的。死魚數量較小的現象屬于正常淘汰,而大面積的死魚現象則是場災難,是水庫老板所不能承受的。東北人把這樣的情況叫做“悶庫”,主要原因就是缺氧。這種災難過后沒有三五年的時間這個水庫無法恢復元氣。為了減少損失,就有水庫老板采用人工加氧的辦法幫助該水域的魚過冬,加氧泵晝夜不停,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開河。
那么這個東西和魚情有多大的聯系呢?
——關系可大了!
下面我就說說我的經歷。
和每個釣友一樣,每年的3月末,我那蠢蠢欲動、迫不及待的心情都會被喚醒。突然有一天,一個釣魚群里署名叫某水庫的網友發了個小視頻,那個并不陌生的水庫碧波蕩漾,已經進入釣魚季。我的天呀!這個春天并不溫暖,水庫已經開了?有著30年釣齡的我居然沒有及時掌握水情,錯過了第一竿!我恨不得抽自己幾巴掌!
那個周末,我悄無聲息地上路了,目標是小魚塘。這就是我的經驗,春天的時候水面越小魚兒越先開口。
可到了目的地我的心就涼了——10畝地的小坑只有小部分的河面冰的顏色才剛剛變綠,大部分的冰面還沒呈現開化前的蜂窩。在我的經驗里小坑先開化,這個經驗是我釣魚幾十年積累的,不會有錯。于是我前往下個目標——直線距離不超過1公里的另外兩個小水庫。到了地方一看,我就納悶了——分明是冰封依舊的景色,某水庫怎么就能提前開河?我甚至懷疑我收到的是假信息。猶豫再三,我還是決定親自去看看,畢竟十八拜都拜了,不差那一哆嗦了。又是一通急行軍后,眼前的景象再次把人雷暈——完全是一幅碧波蕩漾的景象,站在高處遠遠望去,水面上干干凈凈,找不到任何殘冰的跡象??墒切碌膯栴}隨之而至——能釣魚嗎?也就是說,魚能開口嗎?水庫就是這樣,開化了魚兒未必會開口,唯一的希望就是這里的小鯽魚有一定密度,試一下還是值得的。畢竟漫長的冬天中我曾不止一次地幻想過,要是能有個地方拋上幾竿,就算沒口也是一種幸福。好吧,先享受一會兒幸福。
因為目標是小鯽魚,所以我使用細線小鉤;又因為釣點在大壩上,護坡石容易掛鉤,為了躲開護坡石,我用了5.4米的竿子;再因為是春天,我找到了大壩最南角水深1米的位置下竿。一切準備停當,開釣!
盡管每一竿的拋出都帶著希望,但是想象中的溫柔送標始終沒有出現,魚竿如同扔進水缸里一樣??v使如此,我一如既往地打出一個穩定緊湊的拋餌頻率——我的目標不是魚,把一盆餌料全都打進去也算是成績——畢竟憋了一冬天了。其間我和水庫老板聊過為什么他的水庫開得會這么早,他回答:我這冬天三臺加氧泵呢,大壩前面一冬天都沒結冰。這里比其他水庫提前十天開河的原因找到了!
不知不覺到了中午,每一竿下去我都希望浮標能夠溫柔地送起一到兩目,那是春天小鯽魚的標準吃口,可是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現了——一個意料之外的黑標,我手腕一抖,結果更是出乎意料——魚沒動!好在春天魚的力道并不大,我小心翼翼地順著它慢慢揚起竿子,覺得死沉死沉的,這個時候傻子都能判斷出來這絕對不是鯽魚。我真不敢相信能遭遇到鯉魚,耐心緊張地跟它周旋了幾個回合后終于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了——果然是紅翅金鱗,目測3斤以上。于是我個人史上最艱難的一次遛魚開始了。我太想得到這條魚了,這是我今年的第一尾魚,也很可能是今天的唯一一尾,可是我沒上抄網沒掛失手繩,小鉤細線哪個環節都極可能造成跑魚,于是我耐著性子慢慢地哄,只要它不外竄,在可控的范圍之內任它隨便溜達。但是野鯉魚絕不甘心被束縛,它幾暴躁地沖擊了好幾次,倔強地一路前躥,把我弄得狼狽不堪,什么技術動作、什么遛魚招法在細子線面前統統失靈,唯一的辦法就是發揮魚竿的腰力,針鋒相對,決不妥協,硬著頭皮往回拉!有好幾次我覺得子線已經到了承受力的極限,眼看就要斷了,心里暗叫完了,這時魚卻回來了。這幾分鐘的較量分外漫長,好在有驚無險,我終于將這條鯉魚成功擒拿上岸,是條近5斤的小胖子。



魚護下水,有了墊底兒的我的勁頭更足了,掛失手繩、架抄網,保證萬無一失。一下午魚情還真給力,我又上了一條大草魚和大鯉魚。這一天可謂是收獲滿滿,玩得心滿意足。不過,屢屢的出乎意料和種種的疑問還是要仔細琢磨研究的。
第一個疑問是加氧泵和水面開化之間的關系。這個不用細說了。東北的水庫全面開化不僅僅依賴氣溫,風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高氣溫只能使近岸向陽的地方首先開出一汪綠水,僅僅靠氣溫的回升完全溶解厚度70厘米、面積上百畝的堅冰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好在東北大平原不缺的就是狂風。一旦水庫有一汪綠水出現,風會帶起浪,在水浪的沖刷下,溶解的水面會迅速擴大,而越擴大浪越大,溶解的速度就更快,只消兩天大風,一個水庫就會徹底開河。加氧泵的工作是始終保持一塊無冰的水面存在。在氣溫達到冰點以上,其他水庫的冰面那汪綠水還沒出現時,加氧的水庫已經在悄悄地開化了,這就是加氧的水庫提前開化的原因。

第二個疑問是為什么先上鉤的不是我們經驗里的鯽魚。這似乎也和加氧有關系。打個簡單的比方,很多釣友數都飼養過觀賞魚吧,給魚缸剛換過水后魚是什么情形?游動積極,反應敏捷,表現得非常歡實是吧?為什么呢?因為新水里氧的含量高,所以魚歡實。這一點用咱們釣魚的話來說就是魚的活性高。由此看來,氧對魚的影響就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東北的水庫最怕的就是過冬,承包水庫的目的就是養魚賺錢,魚的密度小不賺錢,密度大沒法過冬,70厘米厚的冰將整個水庫一封,再隔三岔五來一場大雪一捂,就等著來年春天開著車滿河岸拉死魚吧。有加氧泵的水庫就不一樣了,一冬天都在人為給水庫增氧,在漫長的冬天里,該水域內的水族一直生活在一個特別舒適的環境中,所以春天到來時恢復的過程非常短;又因為鯉魚、草魚體型大,消耗的自然也大,所以會搶在鯽魚之前或者和鯽魚同時開口,它們先上鉤也就不奇怪了。
第三個疑問是由第二個問題引申出來的——既然氧對魚的活性影響重大,那么庫存魚的數量或者密度大小會不會對春天的垂釣產生影響?在自然狀態下,水庫中的水體含氧量區別不會很明顯,那么消耗氧的水族數量就會在冰封后對整個水體溶氧量產生影響了,也就是說耗氧的水族數量越大,水體中的氧就會越少。氧,時時刻刻都在被消耗中,又不能因為充足的日照以及和空氣接觸而得到及時的補充。所以可以得出一個推論,那就是:這樣的水域即使開河后,魚兒也需要相對長的時間來恢復。我仔細回憶了一下,這種現象確實存在,不過并不是很明顯——因為水的溶氧并不能直觀地被我們發現,于是溶氧量和魚情的關系就被忽視,所以感覺上并不明顯而已。但事實是這種聯系確實存在,并且聯系非常緊密??梢哉业降淖C據是,同一地區有的水庫開口早,有的水庫開口晚。當然了,這種現象和水溫、日照,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因素有關,不過,越冬過程中的氧含量肯定對春天魚兒的開口早晚甚至上鉤的品種、大小造成影響。舉個例子,某水庫曾經是公認的春釣禁區,為什么呢?因為別的水庫都開始鬧小魚了,那個水庫的鯽魚才開始稀稀落落地咬鉤。我當時只記住了這個水庫開口晚的規律,卻忽視了這個水庫曾經以飼養白鰱、胖頭為主,有很大的庫存量。都知道這兩種魚耗氧量極大,那么自然會導致越冬期水域中的氧含量減少,于是在春天沒有明顯悶庫癥狀的前提下,野生的小鯽魚也不歡實、不咬鉤,它們需要一個稍長一些的恢復過程。換了承包人后,庫存的數量有所減少,所以這里剛開春也能釣到些小鯽魚了,但數量不大。

這個現象在另一個以野生鯽魚大而多的水庫也得到了證實。一個周末,5級大風,想要釣魚就需要找到一個避風的地方,而能滿足避風條件的只有一個在春秋兩季大鯽魚較多的平原小水庫。據同行的釣友介紹,這里往年不論用筏竿還是手竿,每人一天遇到三五條過斤的鯽魚完全不在話下,半斤到一斤的鯽魚手法好的可以弄到三四十斤。盡管我比較討厭釣鯽魚,但是總比在家里呆著強。有釣友帶路可以省略很多過程,他直接把我帶到一個河汊子,背風向陽,水深90厘米到1米之間,一切條件都能滿足春釣的要求,靜等過斤的大鯽魚上鉤吧!等啊等,等啊等,結果等得花兒都謝了,別說1斤的鯽魚了,三兩的都沒來,2兩左右的才釣了28條。收拾東西準備回家的時候,身后種樹的老鄉過來閑聊,我們一打聽,老鄉說,這水庫完了,開化那幾天這片淺水區拉出去兩萬多斤死魚,大鯉魚、大草魚,最大的青魚40多斤,白鰱、胖頭幾乎清根兒(相當于清庫)了。我們問鯽魚死了多少,老鄉說,還真沒看到有死鯽魚。沒看到死鯽魚我認為并不代表鯽魚沒死。再退一步說,就算是鯽魚大部分都幸存下來,那么為啥咬鉤的都是些小鯽魚?再舉個例子,女兒回娘家和老媽一起照顧重病的父親,結果煤氣中毒,身體最好的女兒中毒最嚴重,虛弱的老父親中毒最輕。原因就是健康強壯的人肺活量大,相反,病人或者小孩肺活量小,在同樣的環境中中毒就淺。小鯽魚耗氧量小,存活后的恢復期相對也短一些;而大鯽魚艱難地從嚴冬熬過來已屬不易,恢復的時間會更長。如果它們還存在的話,那么過一段時間,或者到了秋天魚兒密集上鉤的季節就會再次出現。為了證明我的觀點,咱們秋天拭目以待吧。

這則小文里說了兩個極端,一個是人工加氧的水庫,一個是悶庫了的水庫。如果三伏天釣魚,氣壓、風向等和溶氧有關的因素一定會被考慮到,而春天釣魚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我認為春天出行也有必要考慮該水域內冬天是否有缺氧的現象,這種跨季節的間接影響同樣不容忽視。
后記:寫這篇小文的時候是4月份,悶庫的那個水庫大鯽魚沒有出現。直到6月初,過斤的大鯽魚姍姍來遲,不過數量不大,和往年每天能釣幾十斤的情況相比遜色了不少,但是7兩以上的每天也能弄個十條八條的。值得注意的是春天就咬鉤的小鯽魚已經產完籽了,但是大鯽魚還是滿籽,并在淺水處活動。這說明什么?說明它們才恢復過來。它們整個的生理周期都因為缺氧推遲了,在這種環境里想釣體型稍大的魚時間應該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