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李德生講“打敗美國野心狼”的奧秘"/>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戴金宇
社會 SOCITEY
不怕,將鐵老虎變成紙老虎來打(上)
——憶李德生講“打敗美國野心狼”的奧秘
文/戴金宇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6月27日,美帝入侵朝鮮,戰火燃燒到鴨綠江邊。10月1日,朝鮮政府金日成首相請求中國政府出兵支援。10月5日,毛澤東決定出兵援朝。10月19日,毛澤東電令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13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率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開始了抗美援朝作戰。
1998年10月,恰逢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48周年之際,我請志愿軍老戰士,時任志愿軍第12軍副軍長兼第35師師長李德生,講述他們當年高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打敗美國野心狼”的故事。當時我和其他幾位同志正在協助他整理他的專著《軍事思考錄》。他的這部書,是用他從參加紅軍到退出現役的60年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對我軍的治軍方略和作戰藝術進行回顧與思考,揭秘我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打敗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敵人,躋身于世界強軍之林的奧秘。目的是給后人留下一點東西。我想,志愿軍與朝鮮軍民肩并肩,將武裝到牙齒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迫使他們最后在停戰協議上簽字的歷史事實,正好能印證和補充書稿中有關我軍作戰藝術的內容,對自己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李德生還是以他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向筆者作了歷史的回顧。
敢打,接受挑戰,在氣勢上先勝敵一籌。1950年12月,李德生所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軍剛在四川碧山地區完成剿匪任務,就奉命參加抗美援朝。部隊經過整編、短期訓練,番號改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2軍,1951年3月,開赴朝鮮。
李德生說:“跨過鴨綠江后,大家看到戰火彌漫的友邦國土,到處是頹垣斷壁的城鎮,田園荒蕪的鄉村,顛沛流離的百姓時,心中的怒火憤然燃起。個個義憤填膺,摩拳擦掌,決心打敗侵略者,為朝鮮人民報仇,絕不讓剛剛獲得新生的祖國再遭侵略者的鐵蹄蹂躪。”
“但部隊在開進途中,白天不斷遭到敵人飛機和炮火的猛烈襲擊。晚上敵人投照明彈,在飛機上用喇叭作策反宣傳。這種情況在國內戰場還從未見過。少數同志產生了恐懼心理。”
“當時我想起了幾個月前,在中國政府應朝鮮政府的請求決定出兵時,地方有少數同志說,解放軍在國內能打贏美國支持的‘老蔣’,現在就換了一個志愿軍的名字,到朝鮮戰場直接和‘老美’較量,能打贏嗎?志愿軍剛入朝時,朝鮮同志也提出了這個問題。”
“針對地方和部隊少數同志的質疑、擔憂和‘恐美’心理,部隊及時開展了熱愛朝鮮人民,愛護朝鮮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仇視、蔑視、鄙視美國侵略者的教育,激勵大家把國際主義、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融入到殺敵立功的實際行動中去。同時,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中朝軍民浴血奮戰半年來取得的勝利事實告訴大家,我們一定能夠‘打敗美國野心狼’!”
“我們大張旗鼓地宣傳,在歷史上,中國共產黨和她所領導的革命隊伍從未在任何強大的敵人面前害怕過。現在,中國共產黨人絕不會也沒有被美帝國主義唆使南朝鮮李承晚集團越過‘三八’線入侵朝鮮,令第7艦隊入侵臺灣海峽,糾集英、法、加、奧、土等15個國家的軍隊組成所謂‘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把戰火燃燒到鴨綠江邊的侵略行徑所嚇倒,更不能聽任帝國主義對自己的鄰邦肆行侵略置之不理。”
“我們還給大家講歷史。自鴉片戰爭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伊始,一百余年來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侵略與反侵略,黑暗與光明的大搏斗,從未停止過。但也從未取得像今天這樣徹底的勝利。毛主席、黨中央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在還沒來得及醫治戰爭給中華大地留下的創傷,在百廢待興的時候,為了保衛這份勝利,為了祖國不再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為了朝鮮人民的解放,毅然出兵抗美援朝。這種勇氣和無私精神,給自己人增添信心,給敵人以震懾。這就好比拳擊比賽,一個傷痕累累的次輕量級的拳擊手,接受一個氣勢洶洶的重量級拳擊手的挑戰,無所畏懼地走上了賽場。觀眾發現兩個拳擊手根本不在一個等量級,很自然要提出質疑。但當觀眾看到這位拳擊手一上場就對著挑戰者大吼一聲:‘來吧,看拳!’在氣勢上已勝敵一籌時,所有的質疑和擔憂都變成了欽佩。”
“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中國共產黨人敢作敢為的壯舉,讓世界為之一震,全國軍民同仇敵愾,信心和勇氣倍增,連質疑者也自愧弗如,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懼怕!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連續取得三次戰役勝利的事實告訴大家,懼怕不是中國共產黨和她所領導的革命隊伍的品性,信心和勇氣才是我軍克敵制勝的第一強大武器。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醫治了‘恐美’病,消除了恐懼心理,為‘打敗美帝野心狼’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李德生對我軍制勝的第一個奧秘進行概括。”
因敵制勝,我軍變打“老蔣”的戰法為打“老美”的戰法,將敵人從鴨綠江邊驅至“三七線”附近。志愿軍具體是怎樣打敗“美國野心狼”的?李德生說:“拳擊手要擊敗對手,信心和勇氣是前提,但還要有招法。毛主席說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但它又是活老虎,鐵老虎,真老虎,吃人,成百萬人成千萬人地吃。志愿軍對付這個‘活老虎’的招法就是‘隨機應變’。孫悟空有七十二變。從入朝開始,到迫敵在停戰協議上簽字,志愿軍的招法就沒有停止過‘變’。
“志愿軍的第一變,就是變打‘老蔣’的招法為打‘老美’的招法。質疑和擔憂我軍打不過‘老美’的同志,最主要的是,他們只看到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比美國和它糾集的其他15個國家的軍隊差,而且差的不是一丁點。此外,他們還看到我軍是在剛剛打敗‘老蔣’,在筋疲力盡的情況下去打‘老美’的。所以說,他們的擔憂和質疑是有根據、有道理的。但他們忽略了任何強者都有‘軟肋’的事實,忘卻了兩軍對壘,既是斗力,更是斗智的古訓。
“志愿軍一入朝,就對大量運用現代化武器裝備及相應方法作戰的敵軍進行觀察。結果發現‘鐵多氣少’的美軍有三怕:怕近戰、怕夜戰、怕我軍穿插分割、迂回包圍。特別是他的側翼和后路,一旦遭到我軍攻擊或被切斷,就立即全線動搖。志愿軍抓住敵人這個‘軟肋’,變解放戰爭的大包圍,即打“老蔣”的戰法,為抗美援朝的戰役分割、迂回包圍與正面進攻相結合的戰法打‘老美’。我們先插入敵人后方,將大塊敵人割裂,使其難以進行有組織的抵抗,然后選擇其中一部包圍起來將其殲滅。志愿軍與敵軍進行的前三次戰役,就是運用這一戰法取得勝利的。

1952年,時任中國人民志愿軍12軍副軍長的李德生在朝鮮上甘嶺前線指揮所坑道口。
“如:第一次戰役,志愿軍隱蔽入朝,突然將冒進到距中朝邊境只有6公里,且向我國邊境開炮的南朝鮮第6師分割包圍,各個殲滅。同時,對其速進的第1、第8師和美軍騎兵第1師展開猛攻,13個晝夜殲敵1.5萬人,將敵人從鴨綠江邊趕過清川江。
“第二次戰役,志愿軍抓住敵人再次北犯,一線兵力密集,二線兵力少,側翼暴露,且東西兩線分離,協同困難等弱點,采取退卻示弱、釋放俘虜、電臺宣傳有意縮小第一次戰役戰果等欺騙措施,誘敵至我預設戰場,截斷其退路和補給線,實施戰役迂回與正面突擊、戰術分割包圍密切結合的戰法,殲敵3.6萬余人,收復了平壤,迫使敵人在‘三八’線轉入防御。”
“第三次戰役,志愿軍集中6個軍,與朝鮮人民軍3個軍聯合,采取‘穩進’方針,分左右兩路實施進攻,突破敵既設陣地的防御,從‘三八’線向南推進了80—100公里,解放了漢城,殲敵1.9萬余人,將敵趕到‘三七’線附近。”
“這恰似毛主席講的兩個拳師放對的故事,聰明的拳師先退讓一步,讓氣勢洶洶的對手辟頭使出全副本領,待他露出破綻后,一腳把他踢倒在地。”李德生概括我軍制勝第二個奧秘。”
避其銳氣,二變戰略反攻戰法為堅守防御與運動防御、陣地戰與運動戰緊密結合的戰法,化被動為主動,粉碎敵人的反攻。志愿軍經過三次戰役,部隊減員很大且相當疲勞。同時,戰線南伸,補給運輸線延長,加上敵機轟炸破壞,供應接濟不上,部隊如不休整補充,改善物資供應,就難以繼續作戰。據此,志愿軍首長按照中央軍委原先的計劃,在第三次戰役結束后,以志愿軍6個軍21余萬人,人民軍3個軍團7萬余人組織防御,掩護主力部隊休整和儲備糧彈,爭取兩至三個月的準備時間,再發動進攻。

志愿軍第39軍在云山戰斗中痛殲美軍。圖為被俘獲的美軍。
李德生說:“事后證明,這個迫不得已的休整計劃,多少流露出某種程度輕敵思想。如:對己方的行動安排,存在一線兵力少、休整時間長,對可能發生的突變沒有應對措施等缺陷;對敵方擁有制空權、高度機械化裝備和現代化運輸工具,可以在白天迅速實施機動、調整部署和進行補充,因而能夠迅速實施攻防轉換、恢復攻勢的可能的行動估計不足。”
“我軍在連戰連捷,士氣高漲,初步取得對現代化技術裝備之敵作戰經驗的情況下,未能避免的疏忽,給了敵軍以可乘之機。”
“美國統治集團自志愿軍戰略反攻第二次戰役收復平壤,美軍在‘三八’線轉入防御后,對朝鮮戰爭的戰略問題就展開了激烈爭論。侵朝美軍是撤、還是守?一直沒有結論。但到第三次戰役結束,美軍丟失漢城,被迫撤到‘三七’線附近后,他們終于在1951年1月上旬做出了強化戰爭決定:在國內,增加軍費,加大飛機、坦克生產,降低征兵年齡,將國民警衛隊編入現役,加緊后備役訓練;在國外,拼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統一領導的軍隊,派人到日本,策劃單獨簽訂對日和約,加速武裝日本;在朝鮮戰場,指令其侵略軍趁我軍疲勞、補給困難、剛開始休整之際,于1月15日,志愿軍戰略反攻第三次戰役結束剛一周,即對我發動試探性進攻。25日,對我發動全面進攻,企圖將我軍從‘三七’線趕回‘三八’線以北地區,重占漢城。”
“對敵軍的迅速轉守為攻,我軍在思想上、行動上都準備不足。毛主席、中央軍委有關堅持長期作戰,實行輪番作戰的方針尚未實施。以志愿軍空軍一部,隨同蘇聯出動的兩個空軍師輪戰,以及組成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從空中掩護我后方運輸線特別是鐵路線等措施尚未部署。中央軍委有關建設‘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和準備新的進攻戰役,改善交通運輸條件,補充人員物資和增調新的部隊入朝參戰,以及志愿軍1月下旬在第三次戰役作戰經驗總結會上提出的,有關準備進行第四次進攻戰役的方案,均未具體下達到各部隊。敵軍對我軍的全面進攻,迫使我軍原先準備進行的新的戰役進攻變成了倉促防御。”
“但在隨后進行的一系列倉促防御作戰部屬中,志愿軍指揮員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倉皇失措。而是將我軍以往在敵情發生變化時的隨機應變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查明敵人企圖后,聯司立即電令各軍停止休整。正在召開的、有中朝軍隊高級干部參加的并肩作戰經驗總結會議,也臨時改為應對敵人進攻的作戰準備會議。”
“當時的具體情況是:部隊剛開始休整,運輸供應條件尚未得到改善,人員、物資尚未得到補充;準備入朝的第19兵團還沒有到達,第9兵團尚在后方休整;在前線能夠投入戰斗的部隊,不僅技術裝備上敵優我劣,而且兵力數量上也失去了優勢;如果立即反擊敵人,制止其進攻,是很困難的。據此,聯司決心以一部兵力在西線組織防御,鉗制敵主力進攻集團,在東線則讓敵人深入,爾后集中主力實施反擊,爭取殲滅敵偽軍一兩個師,并向縱深發展,威脅西線敵軍翼側,迫其停止進攻。”
“為實現這一決心,在戰法上,諳熟孫子‘水因地而致流,兵因敵而制勝’的志愿軍指揮員,二變前三次戰略反攻戰役中通行的戰役分割、迂回包圍與正面進攻相結合的戰法,為堅守防御與運動防御、陣地戰與運動戰緊密結合的戰法:西線實施堅守防御,鉗制敵人;東線誘敵深入,集中主力實施反擊。當東線我軍反擊勝利,向縱深發展受阻后,又適時轉入運動防御,以空間換取時間,待我第二番入朝作戰部隊集結后,及時轉入進攻。”
“原本準備進行的戰役進攻,而被迫變成倉促防御的第四次戰役,自1月25日至4月21日,經過漢江南岸堅守防御,橫城地區反擊作戰,以及寬大正面的機動防御,共殲敵7.8萬余人,使敵軍每天前進不到1.5公里,而我軍卻贏得了85天的時間,掩護了新入朝部隊的開進、集結,也積累了依托野戰工事,以劣勢裝備對現代化裝備之敵進行防御作戰的經驗。”李德生對我軍化被動為主動,制勝敵人的奧秘作了實事求是的回顧。”
因形制勝,三變戰役的大包圍、打大殲滅戰為戰術的小包圍、打小殲滅戰,經過打小殲滅戰達到打大殲滅戰。
不甘心失敗的敵人,在其北犯企圖被我軍挫敗后,又起從我軍側后登陸的邪念,企圖配合正面進攻,把戰線推進到39度線以北。為粉碎敵側后登陸企圖,中朝軍隊決定發起第五次戰役。
李德生說:“這次戰役,擔任正面戰場一線作戰任務的志愿軍共有3個兵團11個軍和3個炮兵師及1個高射炮兵師,朝鮮人民軍4個軍團,與敵形成二比一的優勢。”
“中朝軍隊決心:西線以志愿軍(含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實施主要突擊,首先殲滅南朝鮮第1師、英第29旅、美第3師、土耳其旅和南朝鮮第6師,然后會殲美第24、25師;東線以朝鮮人民軍第3、第5軍鉗制敵人,并相機殲敵一部。”
“我參加西線作戰的部隊,編成3個突擊集團,采取正面突進、迂回包圍的部署:以第3兵團為中央突擊集團,從正面進攻,首先從金化至加平線劈開一個缺口,將敵人東西割裂;以第9、第19兵團為左右突擊集團,從兩翼進行戰役迂回,各個分割殲滅敵人,力求在‘三八’線以北、北漢江以西殲敵4—5個師,得手后再向縱深發展。”
“我們第12軍剛剛到達前線,就與第15軍、第60軍和配屬炮兵第2師3個團、反坦克炮兵第31師1個團,編在中央突擊集團。計劃首先殲滅南朝鮮第1師、英第19旅、美第3師、土耳其旅和南朝鮮第6師共5個師(旅),然后再集中兵力會殲美第24師、第25師。我們第12軍的任務是殲滅土耳其旅。”
“4月22日夜,我軍發起進攻。然而,在前幾次戰役中,敵人已經摸透了我軍進攻的特點。我軍給養全靠攜行。而每個戰士最多只能攜帶7天的干糧和彈藥,待到攜帶的干糧、彈藥耗盡后,便停止進攻。敵人將我軍這種進攻戲稱為‘禮拜攻勢’。自我發起進攻的當夜起,敵人就主動撤退,每夜撤退的距離正好等于我一夜穿插的路程20公里。到了白天,敵人就以航空和地面炮火遲滯我軍行動。第二天夜間我軍主動進攻,敵人又照樣撤退至新的預設陣地。連續7天,直到志愿軍戰士肩上所攜帶的干糧彈藥耗盡,不得不停止進攻,等待補給時,敵人就不再后撤了,而是以摩托化行軍封住被我軍撕開的缺口。結果,中央突擊集團向南推進60公里,兩翼突擊集團越過‘三八’線,即將對敵形成的迂回包圍態勢反被敵人割裂。敵人的反‘禮拜攻勢’戰法,將志愿軍3個突擊集團一個禮拜的進攻,變成了一線平推。”
“志愿軍失去西線殲敵機會之后,迅速移師東線,實施戰役第二階段作戰。決心以第9兵團加12軍、人民軍第2、3、5軍團,首先殲滅南朝鮮4個師,爾后視情殲滅南朝鮮兩個師;以第3兵團(欠第12軍)割裂美軍、南朝鮮軍聯系,阻止美軍第10軍團東援;以第19兵團在西線鉗制美軍主力,配合東線作戰。”
“我們第12軍從第3兵團轉入第9兵團后,于1951年5月16日至21日參加東線作戰。還是因敵軍的反‘禮拜攻勢’戰法得逞,未能實現殲滅南朝鮮軍目的。這一情況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他發電報給彭德懷,要求我軍將戰略、戰役大包圍,打大殲滅戰的戰法,變為戰術小包圍、打小殲滅的戰法,經過打小殲滅戰達到打大殲滅戰目的。志愿軍指揮員根據毛主席的指示,及時調整作戰決心和部署:以一部牽制西線之敵,主力迅速轉至東線縣里地區尋殲分散之敵。激戰6晝夜,殲滅美、南朝鮮軍各一部后,果斷回撤至三八線附近。從而粉碎了敵人從我側后登陸、配合正面進攻、在蜂腰部建立新防線的企圖,迫使敵人轉入戰略防御,奪回了我軍在戰場上的主動權。”
“歷時50天的第五次戰役于6月10日結束,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中朝軍共投入11個軍和4個軍團的兵力。‘聯合國軍’投入了幾乎所有的地面兵力和航空兵部隊。交戰雙方投入的總兵力達100多萬。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以減員8.5萬余人的高昂代價,殲敵8.2萬余人,繳獲大批作戰物資,最終獲得了戰役的勝利。在這次戰役中,要不是指揮員在回撤時及時改變戰法,避免了因口子張得太大,穿插過快,補給線被敵截斷,付出的代價可能會更高。不過,我們第12軍和其他新入朝的部隊在這次戰役中得到了一次難得的鍛煉。”說到這,李德生臉上露出了幾分苦澀的笑容。”
(本文作者系國防大學原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