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振茂,韋家書,何毅波,余坤興,劉 欣,秦延春,黎冬梅,李 松
(1.玉林市農業科學院,廣西農業科學院桂東南分院,廣西 玉林 537000;2.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廣西蔗糖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廣西 南寧 530007)
桂果蔗1號在玉林市的引種表現
莫振茂1,韋家書1,何毅波2,余坤興2,劉 欣2,秦延春1,黎冬梅1,李 松2
(1.玉林市農業科學院,廣西農業科學院桂東南分院,廣西 玉林 537000;2.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廣西蔗糖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廣西 南寧 530007)
以玉林果蔗主栽品種拔地拉(俗稱黑皮果蔗)為對照,對引進的桂果蔗1號進行品種比較試驗。結果表明:桂果蔗1號生長速度較快,后期生長無縮尾現象,蔗株高大直立,上中下莖徑粗細均勻,適中節間長度占比較高,特短節出現頻率較低(特短節仍保持圓筒形),且高產穩產;與對照品種相比,3個試驗點蔗莖的平均產量增產11.73%,其中商品蔗產量增產18.08%,商品蔗率增高5.30個百分點,種植經濟效益達195 868.4元/hm2,比對照增收27.90%。這表明桂果蔗1號適宜在玉林市蔗區,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桂果蔗1號;新品種;品比試驗;玉林
玉林市是廣西果蔗主產區之一,全市各縣區均有果蔗種植,其中以博白縣、福綿區、興業縣等地種植面積較大[1-3]。全市約90%的果蔗為拔地拉(俗稱黑皮果蔗),其余為地方果蔗品種。拔地拉由于種植時間長,栽培面積大,品種逐漸退化[4],且近年來受病蟲危害較為嚴重,每年造成8%~20%不等的產量和經濟損失[3]。因此,引進果蔗新品種已成為該市果蔗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試驗引進廣西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最新育成的果蔗新品種桂果蔗1號[5-6]進行品種比較試驗,研究其產量和品質性狀,為該品種在玉林市的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1.1 試驗地點及材料
試驗在廣西省玉林市博白縣三灘鎮、福綿區新橋鎮、興業縣大平山鎮進行。供試土壤為壤土,中等肥力水平,前茬為水稻。供試品種為桂果蔗1號,從廣西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引進繁育種莖,由玉林市農業科學院培植。以該市當家品種拔地拉為對照品種。
1.2 試驗設計
晚稻收獲后犁田曬土、耙地整地,整地及種植方式按當地蔗農種蔗習慣進行。
試驗采用小區簡單比較設計,3次重復,每小區種植6行,行長10 m、行距1.6 m,小區面積96 m2,每行播種梢部蔗芽110個左右,大培時定苗72株,種植密度約4.5萬株/hm2。2015年2月下旬種植、2016年1月上旬收獲;2016年1月下旬種植、12月下旬收獲。試驗地4周設有保護行,其他栽培管理按當地常規大田生產進行。
1.3 主要性狀測定
1.3.1 農藝性狀及產量調查 (1)農藝性狀。果蔗收獲時,每小區選擇20株商品蔗調查株高、莖徑、節間長度、田間蔗汁錘度等,其中:株高以商品果蔗收獲后的長度為準;莖徑分別測上部、中部、下部莖徑,取平均值,其中上部莖徑測定蔗莖倒序第三節中間,中部莖徑測定基部往上第十三節中間,下部莖徑測定基部往上第三節中間;節間長度,從地面往上第六節起至第二十節止共15節的節間長度,取平均值;田間蔗汁錘度:取蔗株中部節間測量。(2)產量。實測小區蔗莖產量及商品蔗產量,折算成單位面積蔗莖產量和商品蔗產量;蔗莖產量是指所有果蔗蔗徑產量;商品蔗產量是指所有符合客商北運要求的果蔗蔗徑產量;次品蔗產量=蔗莖產量-商品蔗產量;商品蔗率(%)= 試驗區商品蔗產量/蔗莖產量×100。
1.3.2 經濟收入 商品蔗收入=商品蔗產量×銷售單價。銷售單價根據收獲時果蔗實際銷售情況綜合平均。次品蔗收入=次品蔗產量×銷售單價。次品蔗價格為不符合北運要求的果蔗在本地的銷售價格。
1.4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 Excel 2003和DPS3.01軟件進行整理分析。
2.1 不同試驗點2個果蔗品種農藝性狀的比較
2.1.1 株高和莖徑 由1中可知,3個試驗點桂果蔗1號的株高、莖徑均高于對照品種拔地拉。綜合平均,桂果蔗1號株高257.2 cm,比對照品種拔地拉高22.7 cm,且差異性達顯著水平;桂果蔗1號莖徑3.99 cm,比對照品種拔地拉略增粗0.04 cm,差異不顯著。

表1 不同試驗點2個果蔗品種農藝性狀及產量的比較
2.1.2 蔗株上中下均勻度 由表2可知,總的來看,不論是桂果蔗1號,還是拔地拉,蔗株莖徑大小均表現為兩頭小、中間大;其中,桂果蔗1號蔗株莖徑大小表現為中部>上部>下部,3個試驗點的中部平均莖徑為 4.07 cm,分別比上部和下部莖徑增粗0.02 和0.22 cm,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上中下部莖徑的粗細差異不顯著;拔地拉蔗株莖徑大小表現為中部>下部>上部,3個試驗點的中部平均莖徑為4.16 cm,分別比上部和下部莖徑增粗0.38和0.26 cm,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中部莖徑與上下部莖徑的粗細差異顯著,上部與下部莖徑粗細差異不顯著。綜合來看,桂果蔗1號蔗株的莖徑略粗于拔地拉0.04 cm,但差異不顯著。
2.1.3 節間長度 市場調研顯示,果蔗節間過長或過短消費者均不喜歡,節間長度在8~12 cm比較受歡迎。根據此情況,把果蔗節間長度分為4個等級:≤5.9 cm、5.9~7.9 cm、7.9~11.9 cm、>11.9 cm。從表3可見,3個試驗點,桂果蔗1號節間長度≤5.9 cm的比例很小,在0.56%~1.13%之間,節間長度在5.9~7.9 cm區間的有8.82%~9.15%,節間長度在7.9~11.9 cm區間的占比較大,有73.21%~79.74%,節間長度≥11.9 cm的有10.88%~16.54%;拔地拉品種各節間長度區間所占比例與桂果蔗1號相似,節間長度≤5.9 cm的比例較小,在5.126%~7.89%之間,節間長度在5.9~7.9 cm區間的有20.56%~23.57%,節間長度在7.9~11.9 cm區間的占比較大,有54.15%~64.81%,節間長度≥11.9 cm的有8.74%~14.39%。綜合來看,桂果蔗1號節間長度≤5.9 cm的占0.81%,比拔地拉少5.57個百分點,差異顯著;5.9~7.9 cm的占9.03%,比拔地拉少12.79個百分點,差異極顯著;7.9~11.9 cm的占76.90%,比拔地拉多16.63個百分點,差異顯著;≥11.9 cm的占13.26%,比拔地拉多1.73個百分點,差異不顯著。

表2 不同試驗點2個果蔗品種上、中、下各部位莖徑的比較

表3 不同試驗點2個果蔗品種節間長度的分級情況(%)
2.1.4 田間蔗汁錘度 由表1可知,不同試驗點的桂果蔗1號,其田間蔗汁錘度有所差異,其中博白縣試驗點的桂果蔗1號田間蔗汁錘度比對照低0.1個百分點,興業縣、福綿區試驗點的分別比對照高0.2、0.6個百分點。綜合來看,桂果蔗1號的田間蔗汁錘度比拔地拉高0.2個百分點,但差異不顯著。
2.2 不同試驗點2個果蔗品種蔗莖產量和商品蔗產量的比較由表1可知,3個試驗點桂果蔗1號的蔗莖產量和商品蔗產量均高于對照品種拔地拉。
2.2.1 蔗莖產量 與對照相比,桂果蔗1號的蔗莖產量在博白試驗點增產10.73%,在興業縣試驗點增產14.39%,在福綿區試驗點增產10.24%。桂果蔗1號3個試驗點蔗莖的平均產量為144 226.9 kg/hm2,比對照增產11.73%,且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2.2.2 商品蔗產量 與對照相比,桂果蔗1號商品蔗產量在博白試驗點增產15.57%,在興業縣試驗點增產20.62%,在福綿區試驗點增產18.09%。3個試驗點綜合來看,桂果蔗1號的商品蔗平均產量為142 334.1 kg/hm2,比對照增產18.08%,且差異性達極顯著水平。這表明桂果蔗1號商品蔗的增產幅度比蔗莖產量增幅更大。同時,桂果蔗1號的商品蔗率較高,3個試驗點均在98%以上,而對照種拔地拉的商品蔗率均低于95%,最低的只有92.11%。綜合來看,桂果蔗1號平均商品蔗率為98.69%,比對照品種拔地拉高5.30個百分點,差異達顯著水平。
2.3 2個果蔗品種經濟效益的比較
由表4可知,因為桂果蔗1號的商品蔗率高且節間較長,賣相較好,其商品蔗的銷售價比拔地拉高0.13元/kg;2個品種的次品蔗銷售價格接近,桂果蔗1號比拔地拉高0.03元/kg。因此,種植桂果蔗1號經濟效益可達195 868.4元/hm2,比拔地拉增收27.90%,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表4 2個果蔗品種經濟效益的比較
試驗結果表明,桂果蔗1號的農藝性狀、產量性狀、商品性狀均優于對照品種拔地拉。同時,桂果蔗1號生長速度較快,后期生長無縮尾現象,蔗株高大直立,上中下莖徑粗細均勻,適中節間長度占比較高,特短節出現頻率較低(特短節仍保持圓筒形),且高產穩產;而拔地拉的特短節大多數會生長變形,嚴重影響外觀質量。由于桂果蔗1號外觀質量好,商品蔗率高于拔地拉;賣相好,在市場疲軟狀況下較易銷售,客商也愿意出較好的價格;綜上所述,種植桂果蔗1號經濟效益更高。因此,筆者認為桂果蔗1號適宜在玉林市蔗區大面積種植。
[1] 龐采連,張立肸. 黑皮果蔗與青刀豆套種栽培技術[J]. 農業科技通訊,2016,(6):281-283.
[2] 林 英,李春光,梁純蘭,等. 博白縣黑皮果蔗與辣椒套種的病蟲害防控技術[J]. 廣西植保,2013,(2):31-33.
[3] 朱秋蓮. 玉林市黑皮果蔗病蟲害及綜合防治[J]. 中國糖料,2013,(3):81-82,84.
[4] 巫玉平. 廣西黑皮果蔗產銷問題和發展對策[J]. 中國糖料,2013,(3):83-84.
[5] 李 松,劉紅堅,劉俊仙,等. 桂果蔗1號選育及其栽培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學報,2015,46(9):1561-1566.
[6] 劉 欣,劉麗敏,劉紅堅,等. 桂果蔗1號商品性質量分析[J]. 湖南農業科學,2015,(1):14-16.
(責任編輯:成 平)
Int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GGZ1 in Yulin
MO Zhen-mao1,WEI Jia-shu1,HE Yi-bo2,YU Kun-xing2,LIU Xin2,QIN Yan-chun1,LI Dong-mei1,LI Song2
(1. Yu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Southeast Guangxi Branch, Yulin 537000, PRC; 2. Sugarcan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xi Sugar Indu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Nanning 530007, PRC)
In this paper, a variety compariso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the imported GGZ1 with the local main sugarcane cultivar (commonly known as the black fruit ca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rate of GGZ1 was faster, there was no shrink tail phenomenon in late growth, the sugarcane plant was tall and upright, the stem was uniform thickness, the high proportion of moderate internode length, less short node (the short length cane remains cylindrical), and still maintain a high yiel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varieties, the average yield and the average yield of commercial cane increased respectively by 11.73% and 18.08 %, the rate of commercial cane increased by 5.30 percentage points, the economic bene fi t of planting was 195 868.4 yuan/hm2(RMB), 27.90% more than the control. This shows that GGZ1 is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Yulin sugarcane area, and has a good prospect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GGZ1; new variety; contrast test; Yulin
S566.1
:A
:1006-060X(2017)07-0008-03
10.16498/j.cnki.hnnykx.2017.007.003
2017-04-22
廣西農業科學院科技發展基金(2015JZ07);廣西農業科學院院市合作研究項目(2017YH15)
莫振茂(1961-),男,廣西博白縣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
李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