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貝君
肯尼亞偏愛馬拉松
◎文/黃貝君

從布魯塞爾到波士頓,從芝加哥到迪拜,在所有知名馬拉松賽事中,前幾名幾乎都是清一色的肯尼亞人。說來也奇怪,東非近鄰埃塞俄比亞同樣在耐力性項目上實力非凡,但在全馬和半馬等路跑賽事中,卻跟肯尼亞人有著比較大的差距。
在男子馬拉松比賽中,跑進2小時10分大關絕對是個很有說服力的成績,但這種說法并不適用于肯尼亞。2015年,全世界共有136名男子馬拉松選手跑進2小時10分大關,其中80名為肯尼亞人,40名為埃塞俄比亞人。毫無疑問,肯尼亞人是馬拉松項目的絕對王者。
肯尼亞人組團參加各種路跑賽事,惟一的目的就是去“搶”錢。為了擴大知名度與影響力,馬拉松賽事的主辦方通常都會設置高額的獎金,吸引世界級高手參賽。世界上最土豪的迪拜馬拉松,男女冠軍的獎金可以達到20萬美元,2008年破世界紀錄者額外獲得100萬美元的獎勵。顯然,這類賽事的獎金遠高于場地賽事。
在肯尼亞,渴望將來能夠成為職業跑者的孩子很多,他們希望通過努力訓練,參加更多的比賽,獲取更多的獎金,從而實現經濟獨立,走向人生巔峰。據估計,肯尼亞國內的失業率高達40%,且超過50%的人口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因此,從很大程度上,肯尼亞跑者的光榮與夢想時時刻刻充滿著對于生存的渴望。
擺脫貧窮的途徑有無數種,肯尼亞人為什么偏偏要選擇跑步呢?原因再簡單不過:跑步不需要太多投資,甚至連一雙跑鞋都不需要,只要有兩條正常的腿就可以了,從來沒聽說過哪位肯尼亞跑者是富二代出身。
話說回來,以肯尼亞自身的經濟實力,確實很難發展其他的體育項目。對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美元,甚至連雙跑鞋都買不起的肯尼亞人來說,如果不能通過跑步改變命運,大部分跑者的結果只有一個:回家繼續種地。
在廣袤的東非大裂谷,到處都有能證明跑步可以給人帶來巨大財富的楷模。幾乎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跑步明星,他們打好行李,動身去奪取世界冠軍或者參加國外的大型路跑比賽,回來時便成了有錢人,至少以肯尼亞人的標準看是這樣。他們駕駛著四輪驅動的豐田陸地巡洋艦,造了一棟大房子,買了幾頭牛,還購置了一片土地用來種玉米。這樣的例子不計其數。
肯尼亞有個神話般的地方埃藤,這是一個人口僅有四萬人的小鎮,但令人驚訝的是,任何時候都能找到至少1000名頂尖跑者在那兒生活和訓練。
科爾姆修士被譽為肯尼亞跑步教父。他的學生中,有25人獲得過世界冠軍,其中4位贏得了奧運冠軍。如今一提起中長跑,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肯尼亞,仿佛中長跑就是這個國家的象征。這種繁榮的現象究竟是怎樣演變來的呢?
科爾姆修士說:“1976年我來這兒的時候,埃藤一個跑者都沒有。”那年,愛爾蘭傳教士科爾姆來到肯尼亞,在位于埃藤的天主教寄宿學校圣帕特里克中學教授地理課。他本打算只在這里待3個月,然而在他教書后不久,學校的田徑教練皮特·福斯特,也就是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男子10000米銅牌得主布蘭登·福斯特的哥哥返回了英國。就這樣,沒有任何執教背景和運動經歷的科爾姆修士臨時頂了他的空缺。
或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的隊伍很輕松地在全國比賽中獲得佳績。1986年,首屆世界青年田徑錦標賽在雅典舉行,科爾姆修士應邀組織一支肯尼亞代表隊前去參賽。他挑選了9名運動員,其中7名來自于圣帕特里克中學。他從來沒有參加過國際比賽,自己也不知道該對這支隊伍給予怎樣的期望。出乎意料的是,他們一下子獲得了9枚獎牌,其中4枚是金牌。
“就是那會兒,我意識到這兒正在發生著一些特別的事情”。3年之后,科爾姆修士在肯尼亞創建了第一座跑步訓練營。在他的影響下,圣帕特里克中學逐漸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體育學校,埃藤也隨之變成了如今這樣的跑步中心。
肯尼亞的跑步訓練營是個很特別的地方。水泥地上隨便挖個坑,就是所謂的衛生間。即便如此,所有身價不菲的大牌明星都會選擇待在這里,過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訓練營是一個可以讓跑者們避開外界干擾,百分百地專注于訓練的最佳環境。一旦離開這里,他們獨步天下的特有優勢也將隨之消失。
隨著世界路跑賽事的飛速發展,肯尼亞跑者在全球的圈錢運動愈演愈烈,肥沃的中國大地自然也不能幸免。2014年,中國田協取消了對路跑賽事的審批制度。隨后,國內的馬拉松賽事數量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
如此龐大的市場,自然需要勤勞勇猛的人前來開拓。一時間,眾多的體育經紀人、跑步訓練營飛速涌入中國。肯尼亞跑者的實力實在強大,即使那些很難在柏林、波士頓、倫敦、迪拜等頂尖馬拉松賽事中取得好名次的準明星級運動員,也非常具有競爭力。他們來中國參加比較知名的大型賽事,比如北馬、上馬、廣馬等,獎金雖然和馬拉松大滿貫賽事沒法比,但獲得冠軍的運動員也有三四萬美元入賬。前些年,中國女子中長跑選手偶爾還能打破黑人運動員的壟斷,但現在已經很難再“蹭”到好名次。
以往,肯尼亞運動員來中國,一般只參加全馬比賽,高手基本上不會參加半馬,因為獎金遠不如全馬。當時,中國運動員大多選擇參加半馬,或者參加一些非常小型的路跑賽事,“欺負”一下國內的業余選手,獎金雖然不多,怎么說也有個萬兒八千的,畢竟,跟黑人運動員競爭難度太大。運氣好一點的業余高手偶爾也能跑到第九名或第十名,掙個三百五百的辛苦費。媒體報道經常是這樣的:肯尼亞選手獲得了全程組冠軍,中國選手獲得了半程組冠軍。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這樣的幸福日子沒有過太久。如今的馬拉松圈子里,只要是個比賽,就要國際化,就會邀請外國人來捧場,慢慢形成了一種風氣。一流的肯尼亞跑者參加大滿貫,二流的跑者參加北馬上馬廣馬,一大批肯尼亞“業余選手”也來中國湊熱鬧,就連縣市級的小型比賽都不放過。
即使是小型比賽,也是一塊相當誘人的蛋糕。最近幾年,國內的某些機構就專門做這樣一件事:一流跑者早已被別人搶光了,就把哪怕有一丁點兒天賦的肯尼亞跑者招募過來,在中國長期居住,頻繁參加各種各樣的比賽,不論大型小型。即使冠軍的獎金只有3000元人民幣,連著二三十場下來,收入也相當可觀。
3000元雖不多,但在肯尼亞足以維持半年的生活。許多跑者為了節省來回開支,選擇長期住在中國。現在的中國,運動員從事職業訓練不會有太大的生存壓力,但對肯尼亞跑者來說,只有拿到更多的獎金,才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并補貼家用。所以,只要有機會,他們都會不遺余力。
如今,在家門口舉辦的各種馬拉松賽事中,中國選手想取得好名次已經越來越難。有人批評說,一味追求國際化,使得比賽成了東非長跑精英的圈錢運動,無法真正帶動國內賽事的發展和運動員提高水平。其實,這類批評大多都是偽命題,好像中國運動員的水平沒有提高,完全是因為別人跑得太快的緣故。
當然,逃離貧困的愿望并不限于肯尼亞或東非,世界各地都有光著腳跑步去上學的孩子,最大的區別在于肯尼亞人已經建立起一種高效盈利的跑步文化,并且越來越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