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從1992年到現在,一直都是以技術為核心。”在回答《英才》記者關于商業與管理模式問題時,凱迪生態(000939.SZ)總裁張海濤的回答非常簡練。
2015 年 6 月,凱迪生態成功完成重大資產重組,將業務和資源整合,公司經營規模擴大,成為我國規模最大、布局最廣的生物質發電企業。最近三年,生物質發電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52.07%、64.43%和64.68%。
實際上,早在2005年,凱迪生態就開始涉足生物質能發電,在清潔能源領域,生物質發電屬于其中一個細分市場,凱迪生態作為國內第一家摸索生物質發電領域的企業,前期也存在商業模式不清晰,技術不穩定等情況,為解決這些問題,凱迪生態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攻堅與資產重組。
“從電子化學到脫硫,再到生物質能源,核心技術全部靠自主研發,我們有自己的研發團隊,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辦和國家級企業中心、企業金融中心三位一體的研究中心。”張海濤表示。
據了解,發電機組運行效率和穩定性是影響生物質發電企業盈利的關鍵因素。而凱迪生態的生物質能發電項目,27%采用自主研發的中溫次高壓循環流化床鍋爐直燃發電技術(第一代技術),63%采用自主研發的高溫超高壓循環流化床發電技術(第二代技術)。

其中,第二代技術整體運行參數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即綜合轉換效率34%、單度電燃料消耗1.2KG/KMH、廠用率小于 10%,并已成功研發了第三、第四代生物質能發電技術,具有持續升級的技術儲備能力。
“跟其他的新能源不一樣,它運營成本很低,前期造價比較高,占到整個成本60%—70%之間。其次就是原料成本,從農民的手里去收原料。”張海濤告訴《英才》記者,“現在生物質能源的規模也不是太大,裝機規模才600多萬千瓦,電廠規模都比較小,建起來也很快。一個電廠的建設周期10—11個月。可復制性很強,推廣很快。”
另一個成本問題就集中到原料上,由于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資源密度低、體積大,原料收購成為制約生物質發電大規模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生物質燃料成本也有不斷增高的趨勢,僅靠自己收購永遠“喂不飽的生物質電廠”,需要在原料采集上進行創新。
“之前原料掛牌收購,但這種模式容易衍生中間商,中間的人從農民那塊收東西,然后再送到企業里去,這就違背我們做這個產業的初衷,我們實際上是想把這部分錢支付到農民的身上。”張海濤表示,“所以我們開辟了逐級收購的模式,組織線下網絡,把村級收購點建到農民的田間地頭去,一個廠建40—50個收購點,以合作社的方式嫁接精準扶貧。”
凱迪生態2016年報顯示,2016年,公司完成燃料收購量912萬噸,同比增幅62%;建成投用村級網絡收購點101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661個,按照“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1295戶,戶均增收4000元。
“談不上是一個暴利行業,本身就是一個承擔社會責任的事情,類似于農業廢棄物的一種處理,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治理環境。”張海濤對《英才》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