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環
2015年,市委、市政府根據市人大代表對合慶鎮環境污染問題的反映,決定將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作為城市管理和生態建設“補短板”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全市范圍內強力推進。為共同推動這項工作,市人大常委會當年年底圍繞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組織了專題調研和代表集中視察。
2016年9月12日,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聽取并審議了市政府關于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報告,并進行了專題詢問。審議和詢問重點圍繞政策資金保障、長效機制建設、水環境治理等關鍵問題展開。16名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49位市人大代表深度參與,對16個區、28個市級重點區域逐一調研,掌握了環境整治的第一手資料。有了調研支撐,專題詢問中,委員們頻頻發言,為基層治理鼓與呼,市住建委、市環保局等16家政府部門直面問題并積極回應。
“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政府有關部門在此后的實際工作中,認真調整并完善政策“補短板”,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用實際行動進一步回應專題詢問。
突出問題導向,為環境治理解決后顧之憂
生態環境治理投入巨大,政策、資金的保障極其重要。在環境治理中,土地減量化、產業結構調整、生態補償、河道整治、農林發展等政策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各項政策并非為環境治理“量身定制”,因而存在政策期限短、申報門檻高、資金撥付周期長等問題,造成有的政策落地難,對部分區推進整治帶來較大壓力,給環境治理帶來“隱憂”。
在審議和詢問中,委員們建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基層一線推進環境整治。有些委員提出,要對現有政策進行梳理,對申報條件、審核程序、適用對象、補貼力度和驗收標準等加以優化,加大政策資源整合力度。同時,對整治工作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如建筑垃圾的處置、區域商業布局的完善、環境設施周邊地區的生態補償等,市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指導,幫助各區共同攻堅克難。
專題詢問后,市政府相關部門積極調整并完善有關政策,加強對基層的支持,環境治理工作的一些后顧之憂得到了有效解決。
——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對重點區域內產業結構調整補貼資金下調門檻,從原50家企業、500畝用地的申報條件增加為30家企業、300畝用地也可申報,擴大了支持范圍。
——明確“宜農則農、宜林則林”的生態修復原則。針對市級重點整治地塊中部分地塊復墾不適宜耕種的情況,出臺《關于本市重點環境綜合整治區域“198”減量化地塊造林相關政策的實施意見》,明確相關重點地塊可按照“特殊耕地”進行驗收,享受造林政策的市級資金支持。
——建立市級重點地塊內涉及市級重大項目的前期費用關聯機制。將綜合治理成本中有關費用納入整治地塊內市級重大工程的項目前期費用,加強對環境治理的資金支持。
——完善建筑垃圾管理體系。對環境治理產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市有關部門統籌協調建筑垃圾卸點的建設、管理、運營,通過路基填埋、堆坡造景、改善低洼地勢、循環利用等方式,加強資源化利用,為建筑垃圾落實了去向。
關注長效機制建設,破解“反復治、治反復”的難題
環境治理效果明顯,但如何破解“反復治、治反復”的難題,防止“五違”現象卷土重來,常委會組成人員十分關切。在審議和詢問中,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下一步要防反彈、防回潮,鞏固、擴大補短板的成果。許德明委員強調,要切實鞏固整治成果,對整治后的地塊加快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要加快對區塊的規劃工作,明確土地的功能用途,推動區域實現整體轉型升級。同時,要不斷提高城市的綜合管理水平,絕不讓各類違法現象回潮反復。
市委、市政府對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也提出了明確要求。今年6月21日,市委書記韓正在第六次“補短板”現場會上強調,“五違”現象要治標,更要治本,要加快形成常態長效管理機制。要從體制機制的角度深入思考分析“五違”現象反復出現的根源,拿出實實在在的治本之策,鞏固好已經取得的成績。根本上,是要取消鎮村兩級招商引資,規范經濟發展權。
市相關部門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市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積極采取措施加強長效機制建設: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將第三輪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推進情況繼續納入對各區黨政領導班子的績效考核和市政府系統運行目標管理范圍,加強跟蹤督查和檢查考核,同時,結合《關于本市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的實施意見》,對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建立健全考核問責制度,落實工作責任;嚴格落實城市網格化管理要求,對完成整治的地塊加大巡查和執法力量,對“五違”行為及時發現和處置,防止反彈回潮;發揮市城市綜合管理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牽頭作用,及時協調解決整治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和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中小河道治理、舊區改造、老小區改造等有機結合,協同推進;強化集體經濟造血機制,針對治理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下降的問題,市有關部門組織“特色小鎮”的方案研究,對高效使用符合政策的集體建設用地給予相應政策支持,增強集體經濟組織造血功能。隨著長效管理機制的不斷完善,“治反復”的問題有了現實的答案。
回應市民期盼,促使中小河道全面消除黑臭
在審議和詢問中,針對本市中小河道水質較差,部分河道黑臭問題時有反復,周邊居民意見突出的情況,有的委員提出,要加快推進中小河道水環境治理,過去河道治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水污染問題,今后環境治理要更突出治本方面,避免反復治、治反復。有的委員還提出,上海必須加強與周邊省市的合作,加快建立健全長三角區域水環境治理深度協作機制。市人大城建環保委也在報告中指出,要多管齊下推進黑臭水體治理,綜合采取措施整治攻堅。
在環境治理工作中,中小河道整治工作受到高度重視并全面啟動。2016年底,市委召開電視電話會議,提出到2017年年底全市所有中小河道、斷頭河基本消除黑臭狀態的目標,全面部署啟動中小河道綜合整治工作。市有關部門制定了《關于加快本市城鄉中小河道綜合整治的工作方案》和《關于本市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實施方案》,按全覆蓋的要求,梳理出1864條段、1756公里黑臭河道,通過“水岸聯動、截污治污,溝通水系、調活水體,改善水質、修復生態”等措施,全面推進中小河道水環境治理。同時,建立長三角地區水污染防治協作工作機制,上海、浙江、江蘇和安徽三省一市和環境保護部等12個部委組成了長三角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由三省一市共同推進工業污染防治、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城鎮污水廠提標改造和管網建設、農村污染治理、黑臭水體整治等工作,區域水環境協同治理邁出堅實的步伐。
在市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推動下,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2017年,本市“五違”問題集中區域基本實現整治全覆蓋,上半年共拆除違法建筑6000余萬平方米,提前完成5000萬平方米的年度計劃目標,同時完成黃浦江上游196艘浮吊整治和314條“三無”居家船舶整治。我們相信,在市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推動下,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今后必將繼續深化推進,將城鄉的環境面貌加快改善,以更好地促使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