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價格戰里的“特洛伊木馬”
6月10日凌晨,國內油價迎來新一輪降價,成品油價格下調0.15元/升。然而,通過對山東、河南、浙江、廣東等省份調查發現,成品油實際降價幅度在0.6元—0.8元/升,有的甚至直降1.05元/升,一些競爭激烈的地區降價最高達2.3元/升,降價幅度前所未有。加油站門前懸掛降價牌格外醒目,各種贈送禮品優惠活動奪人眼球。6月23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通知,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17年6月23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250元、240元。至此,國內油價迎來年內第6次下調,跌幅創年內最大,全國大部分地區92號汽油價格重回“5元時代”,北京92號汽油最高零售價下調至5.98元/升,天津92號汽油最高零售價下調至5.89元/升。
“過去加油站競相降價很少發生,即使有,也多在民營加油站之間進行。今年則不同,一直按最高零售限價銷售的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也加入其中,而且降價力度很大,動輒每升降5角、6角錢。”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原會長劉愛英表示,相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國有石油公司組織架構復雜,市場反映靈敏度較低,其加油站自身無調整價格權利,因而此輪價格戰可以看做是集團公司層面的、旨在擴大市場份額的銷售戰略,不會是短期行為。
“從5月份開始,中國石化所屬加油站率先打響降價發令槍。最初是在東北和華北多個城市降低油品零售價,后來逐漸蔓延到河南、山西等內陸城市,以及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城市,幅度從每升1.2元—2元不等。”金聯創(原金銀島資訊)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成品油分析師王延婷稱,中國石化江蘇石油分公司聯手江蘇農機局,推出“助耕惠農”多項舉措,為數十萬臺農機提供幅度10%價格優惠;中國石化德州石油分公司也與德州市農機局共同研究制定“三夏”農機用油保供惠農政策,6月1日—6月15日,全市84座加油站0號柴油每升限時優惠1元;中國石化在山東淄博的加油站,優惠力度高達1.2元—2.3元/升。“不甘落后”的中國石油加油站,也紛紛打出降價廣告吸引客戶:旗下駐馬店分公司所屬加油站推出0號柴油價格直降優惠;福建中國石油所屬加油站則推出微信支付隨機立減等優惠措施……

注:以上價格執行時間為2017年3月28日24時起98號汽油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
至此,一直被指責“只漲不跌”的中國成品油市場,在局部地區出現了罕見的、一邊倒下降態勢,民營加油站、外資加油站也被裹挾其中,競相降價成為油品零售商搶占市場份額的不二選擇。民營加油站零售價格已降至極低水平,華東地區部分民營加油站92號汽油零售價跌至4元/升附近。而上一次看到每升4元的汽油,差不多是10年前了。因而,用“一夜回到十年前”來形容今天的成品油零售市場毫不過分。
一直以來,國有石油企業被詬病為像是一個穿上很多層毛衣的人,不但體態臃腫、行為魯鈍,而且感受不到市場溫度變化。此次罕見地參與成品油零售市場價格戰,驅動原因引人猜想。業界認為,此舉是國內成品油供應過剩、“出口改內銷”、零售高利潤、市場化改革深入等多重因素疊加所致。此外,也不排除與中國石化銷售公司在境外IPO前夜沖銷量有關。
“近年來中國石化因為股份制改造問題正在運作境外上市,因而此輪價格戰被市場普遍解讀為該公司為赴海外上市沖銷量。事實上,這和此輪價格戰之間關聯性不大。首先中國石化本身銷量很大,不需要為海外上市增加銷量。并且,影響企業排名的主要因素是銷售額、銷售利潤,而非銷售量。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市盈率,而影響市盈率的主因是效益和利潤。”中國石油大學教授、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否定了此輪價格戰,與中國石化銷售公司在境外IPO前夜沖銷量有關。
事實也可以佐證這一觀點。眾所周知,此輪大幅降價范圍并非是全國性的,西北、西南等地基本沒有出現降價潮,北京、天津、上海3個大城市也沒有深陷大幅度降價旋渦,這是什么原因?如果僅僅是為了銷量,成品油市場容量最大的3個城市應該首當其沖。2016年京津滬三地汽油消費量995萬噸,占全國消費總量10%左右。之所以沒有被卷進降價潮,原因很簡單,這與京津滬汽車保有量大且眼下處于油品消費旺季、三地庫存壓力不大有直接關系。可見,“IPO前夜沖銷量”這種說法站不住腳,至少不是此輪價格戰主因。
“出口改內銷”引發價格戰之說,也是業內對此輪價格戰的一種解讀。去年底,坊間便流傳關于中國將取消民營煉廠成品油出口配額。今年一季度,中國成品油出口配額總額度達1240萬噸,并且取得配額的只有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海油、中化泉州4家企業,而民營煉廠并不在列,坊間傳聞被現實應驗,民營煉廠開拓成品油出口市場機會或將戛然而止。
失去了出口渠道,民營煉廠油品只能在國內市場消化,導致國內成品油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這種說法似乎很有道理,也應該是成品油市場供大于求一大誘因,但仔細分析仍不是決定性因素。眾所周知,成品油出口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加工貿易,另一種是一般貿易。民營煉廠雖然沒有拿到加工貿易配額,但可以取道國營貿易公司,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此其一;加工貿易是“兩頭在外”,煉廠掙的是加工費,其產品不在國內銷售,因而對國內成品油市場沒有影響,此其二;最關鍵的是,出口與否,主要看國內外市場價差,如果無利可圖,即使有配額,企業也不會選擇出口。事實上,2016年共有10家民營煉廠獲得141.5萬噸出口配額,實際完成率僅為50.76%。而今年發放給國有石油公司的成品油出口配額,無論是加工貿易還是一般貿易,都沒有用足,顯示出口無利可圖,企業興趣不大,此其三。
價格戰日趨白熱化,問題還是出在“價格”上,這是由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價值規律所決定的。根據價值規律,一種商品的價值,主要是由生產這種商品所消耗的社會平均勞動所決定的。雖然隨著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價格有時可以上上下下地波動,但無論怎樣波動,也不會離開它本身價值太遠。如果沒有足夠的利潤空間,價格戰也打不起來。根據金聯創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成品油公開數據,目前民營加油站從山東地煉進貨到零售之間的差價,柴油為1000元/噸、92號汽油為2700元/噸。而正常情況下,加油站利潤空間在400元/噸左右,現在利潤空間是正常的1.7倍至4倍,92號汽油甚至是6倍。在巨大的價差面前,企業為拓展市場份額,紛紛拿出一部分利潤搞優惠促銷再正常不過了。
這樣看來,價格戰之所以發生,與藏在油品零售里的利潤空間有關。可是仔細分析又不是那么回事。油品批發到零售差價大,這是開展價格戰的必要條件,但不是絕對條件。因為這種價差不是今天才形成的,在國際油價跌破30美元/桶時,并沒有發生價格戰,而在國際油價反彈至50美元/桶時,卻發生了。可見,從生產到銷售環節形成的價差并非是藏在價格里的“特洛伊木馬”,那么什么才是眼下愈演愈烈價格戰的直接誘因呢?
看來,要想破解藏在價格戰里的“特洛伊木馬”,不能離開價格,但又必須超越價格這一最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