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部署推進農村新型城鎮化
日前,市人大、市政府就“加快推進農村新型城鎮化進程,切實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議案進行研究部署,并就具體辦理工作進行協調安排。結合議案內容,市農委提出六項辦理重點,包括發揮產業融合發展中組織結構創新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深化供給側改革;利用政策和服務創新改善發展環境,形成城鎮化的新動力;提升鎮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規劃建設標準和水平;創新農民參與和實現財產權的新形式;總結、研究、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措施及政策;進行政府服務管理創新,注重發揮市場作用,幫助社會組織發揮在鄉村治理中的促進作用。
151.6萬畝
北京劃定151.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
市規劃國土委日前發布,近日本市召開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市級驗收會,除東城、西城、石景山之外,全市涉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任務的13個區均通過市級驗收,全市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全面完成。據了解,全市共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約151.6萬畝,城市周邊劃定約14.8萬畝,全市簽訂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約2652份,設立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標志牌及宣傳牌各約2475個,填寫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表格約5460張、形成表冊約171個,制作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圖件約2652幅。
11.5萬畝
本市上半年新增林地11.5萬畝
從市園林綠化局了解到,2017年截至6月上旬,全市共完成造林綠化任務面積11.5萬畝,植樹700余萬株,占全年造林綠化任務16萬畝的72%。新增林地主要分布在城市副中心、新機場、冬奧會和世園會場館周邊、永定河、密云水庫等重點節點區域。造林工程中規劃安排的公園建設數量比往年增多。城市副中心作為2017年造林的重點區域,全年安排新造林5.2萬畝,改造林地8.5萬畝。行政辦公區南側的千年城市守望林公園,作為綠地示范工程,已在春季完成主體建設任務。
18萬噸
城市副中心最大再生水廠投用
據北京日報報道,升級改造后的碧水污水處理廠6月30日正式投用。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大的下沉式再生水廠,改造后處理能力提升八成,占地面積卻僅為老廠的1/3。計劃2017年年底,地面將建成公園和景觀湖,向市民免費開放。升級改造后的碧水污水處理廠,占地面積從323畝縮減到了110畝,日處理規模卻翻了近一倍,從10萬噸增加到18萬噸。
京津冀人才一體化規劃發布
京津冀人才一體化工作又取得新成果。近日,京津冀三地共同發布了《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規劃(2017-2030年)》。這是我國首個跨區域的人才規劃,也是首個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人才專項規劃。
《規劃》提出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遠期目標:到2030年,三地區域人才結構更加合理,人才資源市場統一規范,公共服務高效均衡,人才一體化發展模式成熟定型,人才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區”。
《規劃》圍繞基本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區”的目標,提出13項重點工程,包括:全球高端人才延攬計劃、京津冀人才創新創業支持工程、“圓夢京津冀”菁英計劃、高技能人才聯合體工程、雄安新區人才集聚工程、冬奧人才發展工程、沿海臨港產業人才集聚工程、臨空經濟產業人才集聚工程、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工程、國際人才社區建設計劃、京津冀人才互聯工程、京津冀人才服務定制工程、京津冀人才安居工程。
本市45條措施鼓勵消費升級
7月6日,本市發布《關于培育擴大服務消費優化升級商品消費的實施意見》,這份《意見》中列出了45條措施,推動本市服務消費優化升級。
消費是北京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從2006年至今,全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投資,2015年達到63%,高于投資率26.1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七成。未來,北京將實現服務消費占總消費、中心城區以外地區消費占全市消費兩個比重持續提高。到2020年,最終消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到70%左右。
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說,隨著商品種類的豐富,居民消費選擇性明顯增強,品質化日益成為消費主流。因此,“升級品質消費”將是重要著力點之一,其中將主要包括塑造北京消費品牌,暢通商品進口渠道,擴大品質消費市場供應,利用北京老字號品牌資源,增強展現首都文化底蘊、具有工匠精神的特色國貨精品供應,引導品質消費需求升級。
84條
《北京市旅游條例》實施
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北京市旅游條例》于8月1日正式實施。2017年5月26日,市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通過了《北京市旅游條例》。條例共七章八十四條,包括總則、旅游規劃和促進、旅游公共服務、旅游經營、旅游監督管理、法律責任和附則。重點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強化首都核心功能,提升旅游文化內涵;二是整頓旅游市場秩序,治理非法一日游;三是按照旅游法要求,完善民宿經營管理。
本市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
市人力社保局近日發布《關于支持和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今后,高校、科研機構等事業單位中擁有創業項目或者科技成果的專業技術人員,可兼職、在職創辦企業或者離崗創業,3年時間內保留相應的人事關系、基本工資和社保待遇。創業期間取得的業績可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依據;而且即便創業不成功,還可以重返原單位。這項政策的出臺將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實現“出得去、回得來、用得活、管得好”,助力北京全國科創中心建設,著力打造北京發展新高地。
43億元
京企享“雙創”減免稅優惠43億元
近日自市地稅局了解到,2016年度本市相關企業享受到的創業創新減免稅優惠已經超過43億元。2016年度本市享受小微減免稅政策的企業95075戶,受惠面為100%,實際享受減免稅額3.61億元,同比增加0.87億元,增幅31.8%,主要分布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研和技術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2016年度本市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政策優惠的有1547戶,減免稅額40.25億元,同比增加8.17億元,主要分布在制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北京多項互聯網+指數全國居首
北京社科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近日共同發布《北京藍皮書:北京文化發展報告(2016-2017)》。藍皮書透露,北京的城市文化競爭力處于全國前列。作為“中國網都”,北京地區網站數為44萬個,占全國網站總數的13.7%,2016年全國互聯網+相關指數表明,在中國城市的互聯網+城市指數、互聯網+產業指數、互聯網+創新創業指數、互聯網+文化娛樂指數排名中,北京均位于全國第一,為網絡文化生產、文化傳播、文化消費、文化休閑娛樂方面奠定了堅實基礎,并體現出強勁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