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新
摘要:文章介紹了安徽阜陽界首市水資源特點,水資源開發利用方面5個問題,并從三條紅線管理的角度提出了10項對策措施。
關鍵詞:界首市;水資源;問題;對策
1、市域概況
界首市地處淮北平原,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東與阜陽市太和縣相臨,東南與潁泉區接壤,南與臨泉縣隔泉河相望,西連河南省沈丘縣,北依河南省鄲城縣。受歷次黃河泛濫的影響,市域內形成以黃泛平原和河間平原相連的沉積平原地貌特征,地勢平坦,且西北高東南低,沿泉河一帶較為低洼,地表多為新生代第四紀沉積層,沙質土壤。自然比降約為1/7000~1/10000,海拔高程在33.00~37.00m左右,總面積667.8km2。界首市多年平均降雨量867.33毫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03立方米/年,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27.5%,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2.5%,屬于嚴重缺水地區。
依地下水埋藏條件,界首市地下水資源大致可劃分為淺層、中層和深層。淺層,埋深為50米以內的淺水層;中層,埋深在50-250米;深層,埋深在250-450米,中深層為承壓水(承壓水是充滿兩個隔水層之間的含水層中的地下水)。由于淺層地下水上承降水與地表水補給,水質不穩定且污染嚴重。因此中深層地下水是本市生活及部分工業用水的主要水源。
由于中層地下水含水層較薄,單井涌水量較小,隨著取水量的增加,水位下降較快,自1991年起城區開始轉入開采深層水。全市目前現有中深井152眼,其中自來水公司18眼,農飲水井51眼,地熱井29眼,自備井54眼,深度在200-1000米之間。深層地下水主要為城市供水及城區工業及生活用水,目前,開采深度最深已達500m,從深層地下水每季度一次的39項檢測指標的檢測水質監測來看,除氟含量超標外(一般超標1~2倍),其余各項指標均優于《地下水質量標準》中的三類水標準,綜合評價屬于四類水。
目前我市城區共有供水深井48眼(自來水公司18眼),全部采取地下水直供的方式,日供水能力2.5萬噸,年供水量約800萬噸(自來水公司約500萬噸、自備井約300萬噸),供水覆蓋人口約20萬人。
農村居民供水:截至2016年,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投資2.76億元,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廠53處,管網延伸15處,受益人口55.42萬人,占全市農村人口總數的78.31%,覆蓋率位居阜陽第一,2015年取水量約2000萬噸。
2、界首市水資源存在的問題
“地表水污染嚴重,淺層地下水輕度污染,中深井過度超采”是界首水資源基本現狀。一方面地下水資源缺乏,另一方面又存在水資源浪費和污染,這種趨勢正在破壞著市域水平衡和自然生態環境。
2.1 地表水資源調控能力差,污染面積大
境內擁有沙潁河、泉河2條主要河流、43條大中溝。目前全市各大溝共建有攔蓄控制工程29座,總庫容952.18萬m?(有效庫容789.46萬m?),可供水量平水年1239.45萬m?,枯水年1121.03萬m?,特枯年982.09萬m?,平水年可供水量占多年平均徑流量的9.42%,界首市地表水資源調控能力嚴重偏低。
我市產業結構中低端特點使工農業生產帶來的點源、面源污染嚴重,水體富氧化及重金屬、有機物超標,不僅造成地表水污染,而且導致土壤污染,占比在60%以上。沙潁河水質常年維持在三類水質以下,2016年1-8月潁河目標考核斷面滿足三類水質的共3個月,達標率37.5%,至今仍有8個直接排污口未有得到根本取締,難以在2018年后作為飲用水源。我市16條主要河流中萬福溝、界亳河、曹田溝、界南河受區域工業、畜禽養殖、生活污水直排等影響,水質達標的只有三條,其余為為劣V類,主要污染物為COD、氨氮。目前僅有光武以北、王集以南兩個區域生態環境相對較好。
2.2 中深層地下水超采嚴重,城區已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
因嚴重污染導致有限的地表水資源喪失其使用功能,淺層地下水難以滿足城市供水需要,中深層地下水成為主要供水水源,超采嚴重。城區中層地下水自1980年集中開采以來,到1988年開采區中心水位以每年2m的速率下降,隨著時間推移,水位加速下降,漏斗面積一度達到380m2/公里,造成地面沉降。1991年起被迫逐步調整為開采300米以上的深層水,隨著用水量的逐年增加以及城區自備井及溫泉井(城區現有自備井30眼,溫泉井10眼)過度開采,造成了中深層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據調查分析,界首城區部分地段中深層地下水超采系數高達1.99(2000年之前西城區化肥廠、酒廠等企業自備井簇群布局)。
2.3 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增加值耗水量偏大
再生資源產業是我市的循環經濟主導產業,用水量較大,2015年工業用水量3300萬噸,萬元GDP耗水量60噸(全省平均值為45噸),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是《安徽省省級生態縣考核標準》的2倍。尤其是再生塑料產業作為高耗水、高能耗、高污染“三高”企業仍大量存在,一方面導致地下水開采過量,另一方面在缺乏相應治污能力導致排放大量的生產廢水,對周邊水體環境造成影響。田營園區再生鉛產業現有深水井7眼,年取水量在120萬噸以上,與人爭水現象突出。
2.4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中水回用率不高
全市四個園區僅有田營、光武建有污水處理廠,且設計能力偏低,雨污沒有分流,日處理量約5000噸,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光武鎮和光武園區每天產生污水量10000噸左右,汛期只好直排。城鎮方面,主城區污水處理廠(現日處理量約2.5萬噸)收納范圍不足,西城區管網沒有做到全覆蓋,約30%的污水仍為直排。穎南新區雖建有污水處理廠,管網建設剛剛起步,新中醫院污水排放存在較大環境風險。沙穎河兩岸入河排污口8個,實測年排放污水量約535.3萬立方米。鄉鎮污水處理廠還未納入規劃和建設,集鎮污水直接排入溝塘。2015年全年回用率不到1%,光武、田營、城區污水處理廠中水直排入溝塘,造成了水資源浪費。
2.5 節水意識淡薄,跑冒滴漏問題嚴重
由于水資源的公益性,長期以來水費偏低,城鄉居民生活中尤其是高收入家庭節水意識欠缺,階梯水價調節作用不大,機關、企事業單位水管理缺乏,重復利用率幾乎為零,節水意識淡薄。同時城區老舊管網占比較大,更新速度慢,漏損率在25%左右,漏水排查十分困難。自來水公司內控管理薄弱,歷史遺留問題較多,養人多、負擔重,人情水、偷盜水、工程建設損壞管網現象常有發生。農村安全飲水工程運行管護不規范,管網延伸、改造、損毀問題突出,有34座小水廠規模小、設備簡單、多為2005-2011年單村建設,運行成本居高不下。另外,園林綠化、環衛保潔、建筑施工也大量使用人飲地下深水。
3、水資源管理對策
針對界首市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方面的五大問題,本人認為,要徹底扭轉水資源管理的頹勢,必須要牢固樹立“五水同治”的理念,抓節水、保供水、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空天地一體化循環用水,實行總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制度,留住雨水、客水,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開采淺層地下水,嚴格控制開采深層地下水。具體對策如下。
3.1 強化管理,規范審批
加強對現有自備井的管理,要建立專門檔案,未經批準的和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自備水井,一律予以關閉。對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單位和其他用水大戶實行計劃用水管理,2018年底前,全面實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額、超計劃累進加價制度。對于管理不規范或超級別使用深層地下水的要依法封閉。
3.2 優化配置,多水并舉
按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先過境水、后當地水,節水和中水回用并舉”的原則,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快替代水源工程建設,全力保障我市飲水安全。完善再生水利用設施,工業生產、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態景觀等用水,要優先使用再生水。具備使用再生水條件但未充分利用的再生資源產業等項目,不得批準其新增取水許可。
3.3 開源節流,節水優先
抓好工業節水,嚴格用水定額管理,建立市域用水效率評估體系。加強城鎮節水,禁止生產、銷售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產品、設備。自2018年起,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必須采用節水器具,限期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節水標準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鼓勵居民家庭選用節水器具。發展農業節水,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完善灌溉用水計量設施。加快老舊管網改造,降低漏損率,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內。到2020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以上。
3.4 區域統籌,規范治理
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建設滯、滲、蓄、用、排相結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啟動穎南新區海綿城市建設,做好專項規劃,逐步實現新城區淺層水采補平衡。要利用現有溝、塘、渠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柵和透水壩,建設生態溝渠、污水凈化塘、地表徑流集蓄池等設施,凈化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
3.5 強化監測,保障安全
加強供水水源的監測,在市區設置的12眼觀測井 ,實施專人負責,每10天觀測一次,并建立水源檔案,及時、準確地掌握界首市區域內地下水資源動態變化。同時也應設置地面沉降觀測網絡,進行環境地質觀測。對現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筑、排污口、垃圾堆等,依法進行清理。禁止在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進行區域開發和其他建設活動。報廢鉆井、取水井應實施規范管理或封井回填。
3.6 分質供水,城鄉一體
進一步加快城東地表水廠、城北水廠建設進度,并謀劃在城南新建1個飲用水水源地,增加備用水源,適應我市城市發展遠期需求。探索實行分質供水、分層取水,做到優水優價,將優質的中深層地下水供作市場化開發飲用和作為要求較高的用水水源,以淺層地下水或經處理的工業和生活廢污水作為再生水源用于洗滌、衛生、綠化等一般之用,分管道送水,依據水質的不同制定不同水價。創新投融資機制,充分整合城鄉資源,逐步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延伸服務,提高水費收繳率,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社會效益。
3.7 調整結構,嚴格準入
認真落實《界首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低端落后企業上馬,認真落實新環評法,突出規劃環評的主導作用,建立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評價體系,實行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已超過承載能力的地區要實施水污染物削減方案,加快產業結構。嚴格城市規劃藍線管理,城市規劃區范圍內應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積。新建項目一律不得違規占用水域。
3.8 強化治污,全域覆蓋
狠抓工業集聚區水污染防治。集聚區內工業廢水必須經預處理達到集中處理要求,方可進入污水廠集中處理設施。改擴建、升級工業集聚區應同步規劃、建設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等污染治理設施。2017年底前,工業集聚區應按規定建成(改擴)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加強污水管網建設,做到雨污分流,并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落實排污單位主體責任,對園區內企業未上治理設施的要采取強制措施,不符合產業政策的要堅決關停,符合產業政策的,促其上好治理設施,確保達標排放,才能允許生產;對已建好治理設施仍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要限期停產整頓,達不到排放標準不得恢復生產;對擅自停運治理設施,偷排的企業,要加強監管,依法嚴肅查處。
強化城鎮生活污染治理。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要求,到2020年,全國所有縣城和重點鎮具備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縣城、城市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5%、95%左右。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開展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擴建工程、潁南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工程,加快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實施。全面加強配套管網建設。強化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現有合流制排水系統應加快實施雨污分流改造,難以改造的,應采取截流、調蓄和治理等措施。新建污水處理設施的配套管網應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運。加強船舶港口污染控制,增強港口碼頭污染防治能力,全市34個加油站點地下油罐全部更新為雙層罐或完成防滲池設置。
推進農業農村污染防治。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2017年底前,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現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要根據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設糞便污水貯存、處理、利用設施。自2017年起,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要實施雨污分流、糞便污水資源化利用。制定實施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方案。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補助試點經驗,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精準施肥技術和機具。到2020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積極開展《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區》創建工作,推進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地膜殘留、病死畜禽資源化利用,在農業循環經濟方面補齊短板,助推生態農業示范市建設。
3.9 加大執法,從嚴監管
逐一排查工業企業排污情況,對超標企業予以“黃牌”警示,一律限制生產或停產整治;對整治仍不能達到要求且情節嚴重的企業予以“紅牌”處罰,一律停業、關閉。重點打擊私設暗管或利用滲井、滲坑、溶洞排放、傾倒含有毒有害污染物廢水、含病原體污水。嚴控排污監測數據,對造成生態損害的責任者嚴格落實賠償制度。加強環境監測、環境監察、環境應急等專業技術培訓,嚴格落實執法、監測等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加強基層環保執法力量,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實行環境監管網格化管理,具備條件的鄉鎮(街道)及工業園區要配備必要的環境監管力量。
3.10 “河長”先行,碧水藍天
目前,“河長”制正在全省各地悄然起動,界首市近年來也做了不少前期工作,關鍵在抓落實。應當按照界發【2015】12號文件要求,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力度,定期對全市16條主要河流22個河段55個監測點位進行取樣監測分析,對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重金屬及其他影響人體健康的污染物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措施,于2017年底前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于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體治理目標。為全面落實好“河長制”做好前期工作。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當前我市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水污染防治任務繁重艱巨。要切實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按照“地方履行屬地責任、部門強化行業管理”的要求,明確責任主體和執法主體,做到各司其職,恪盡職守,突出重點,綜合整治,確保水環境治理與保護目標能夠支撐起“皖北爭先進、全省進一流、率先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