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銘+周青+徐友剛+沈曉峰
摘 要:大檢修體系為國家電力公司的核心建設任務,它突破了國家電網傳統、陳舊的檢修模式,有所進步,旨在借此完成運行維修綜合化管理,形成依托電壓等級且分別由國家電網的每一級檢修機構獨立承擔的維修任務,達成業務專業化,實現資源共享化。該體系關乎著電網的改革,我們只有有效規避風險,采取可行的應對措施,方可達成配電自動化系統的正常運營。
關鍵詞:大檢修體系;配電自動化系統;運維管理
中圖分類號:TU8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23-0134-02
1 傳統電網模式和大檢修模式之間的對比
1.1 傳統電網模式主要特點
國家電網以往采用的生產模式較為分散,同級別部門較多,主要包含國家電網、省電網、市電網與縣電網公司。因分工具體,導致變電檢修和運行等對應的工作效率并不高,與現下的檢測維修標準存在出入。因管理機構偏于復雜,各個部門之間重復配置,造成了電力資源的不必要浪費,專業人員短缺,變電器電壓等級不高,無法迎合電力發展需求。
1.2大檢修體系的主要特點
大檢修模式的根本目標是達成運維維修綜合化、檢查修建現代化管理、在各省組建檢修檢修公司,其中地方檢修公司依據電壓等級落實綜合化運作體系。原有輸電路區以及檢驗維修區等需實施變電整合,成立資深的檢修公司,形成技術工作組,負責輸電運行與變電運行檢測等工作,并為適應逐步拓展的發展規模,大力實施運維外包。
2 大檢修背景下配電自動化基本功能定位
設立配網信息資源交換總線,攻克信息孤島問題,把當前的各類系統全面整合到一起,降低運行人員工作任務,完成和營銷管理系統及GIS等眾多系統的內部交互,滿足無縫連接標準,促進指揮平臺構建,達成精益化管理。
搭設故障搶修集中管理平臺,完成自動化信息、地理信息及電纜信息等的全面剖析,達成配網故障搶修的動態管控和規范化管理,改善服務工作。
搭設配網調控系統化基礎平臺,完成調度運行以及故障隔離等不同的工作服務,基本應用功能應符合調度需求。
完成配網調控和配網運行之間的整合,達成系統應用和業務應用之間的整合,設立配網調控綜合化管理與技術支撐機制,完成配網高度化運行、規范化檢修、現代化管理的目標,增加供電可靠性,有效提升配網管理與智能化水平。
3 自動化系統當前的不足
3.1 人員不穩定
大檢修建設包含不同電力部門的有機組合,工作人員需重新分配,讓工作人員自身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環境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引發了人員不穩定的問題,若各部門內部相互整合,例如,把維修人員安排到運營部門,既會在工作環境中表現出一定的不適應,也將擾亂人員的思想態度,阻礙工作進程,無法實現改革的穩步開展。
3.2 三盲問題
現下,配電自動化水平并不高,依照具體的建設標準,當前能夠達成遙信與遙測信息收集、存儲以及通信上傳,同時,可經由主站完成故障定位和故障隔離,借此達成供電恢復。然而,卻有一些單位偏離實際,片面追求體系的綜合應用配置,上述配置通常不具備實用性,例如,把溫度和濕度信息采集設備安裝在終端,把負荷預測和短路計算等附加到主站測。根本不考量裝設高級設備的可行性,隨意改造配電設備。在對配電自動化進行建設與改造時,也應思量配電自動化踐行區域四年后配電網動態信息整體的量,不允許片面強調經由大型主站安裝來防范突發問題,由此引發的配電網可行性降低程度是可觀的。同時,投入和產出差異,還會產生資源浪費現象。國家電網于全國范圍全面推行自動化建設與電網改造,致使某些運維單位當前的改造速度不斷加快,且各電網部門在配電自動化方面的認識存在不足,并未正確認識三遙率,導致開關裝設過程胡亂應用三遙裝置。基于此引發的成本提升與產出比減小需引起重視。
3.3 管理分工混亂
當配電自動化設備正式投入應用后,對應運維管理工作極有可能出現分工無序的問題,同時,通信運維與配電運維內部相互推諉,而這制約了運維工作的開展。例如,在配電調度環節,某重要節點傳送的信息驟然失敗,依照配電調度便會馬上告知配電工區和通信運維部門,立即深入現場著手勘察,然而,配電工區人員與通信運維部門卻相互指責,分別指出是因對方設備才引發故障。但最后進行現場檢查后發現,故障產生的根本原因為節點開閉箱自身的DTU與ONU電源插座連接不牢靠,只要插緊電源便能夠將其解決。
4 安全運維管理舉措
4.1 強化技能培訓
一方面,應面向運維人員進行自動化知識方面的培訓,增加培訓針對性。當改造系統或者創設子模塊時,需強化系統操作和功能特點內容的培訓,基于廠家終端設備實施技能培訓。而運維人員需進行理論層面的培訓,明確不同通信方式所對應的優缺點和使用條件。另一方面,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技能培訓,增加培訓的實效性。深化試點單位與地區間相關運維人員自身的培訓學習與技術交流,通過以點帶面式培訓,培養出新的業務骨干,強化系統的應用,促進缺陷處理,逐步提升運維管理人員整體的專業水平。進行現場培訓時,在工程建設過程,應強化和廠方技術人員之間的知識傳送與現場指導,也可不定期委托廠家技術人員開展技術培訓。組織技能考試,通過技能考核,豐富運維人員的理論知識,增強創新意識,改善設備運維工作。
4.2 提高配電管理功能
經由配電SCADA對電網運行狀態進行監測,經由遙控操作減輕運行壓力,利用自動化系統基于別的配網管理系統給予數據支撐,促進配網分析和運維管理,強化事故預防。從遙控功能層面而言,配電網設備自身的遠程遙控能夠節省一定的人力物力,并可控制操作時間,改善工作情況,主站集中與分散FA功能還可改進故障處理,現下環網線路均可經由半自動FA完成故障處理,這在維護配網拓撲有效性的基礎上,還能夠實施全自動FA功能。另外,在當前的自動化系統之上,也應研制出終端運行管理主要功能模塊,面向終端運行展開動態監控。endprint
4.3 達成配電一次設備和終端設備運維的集中化
組建運維綜合班,科學分配一次設備與現場設備相關的運維人員,他們主要對配電一次設備和通信系統等進行運維,能夠把運維班組從通信公司轉移至運檢工區,由通信公司負責相關的管理與指導工作,其中運維人員一定要保證一專多能,且設備運檢能力較強。
深化技術培訓,大力培養綜合性人才,達成配電一次設備和終端設備運維的集中化。對設備進行巡視時能夠把一次設備與二次設備一起進行,不斷掌握相應的處理能力。
4.4 落實工作內容,實施風險監控
依托不留管理空白這一原則,通過各縣電力公司落實城市和農村電網之間的分界,細化到各個桿塔,絕不遺留任何管理死角,依照地域進行管轄:確定利用公變為界限,于采電終端著手維護,并掌握每一個電力信息,通過全體部門來負責。
在自動化系統正式運營前,有效組織業務流程培訓工作,組織人員積極學習和大檢修相關的新課程,認真剖析傳統模式和自動化系統之間的差異和處理方法,通過培訓維護電網安全,提高穩定性,增強崗位執行力,提升電網安全。進行大檢修時,應保障管理人員可準時到場,同時,增強安全意識。另外,還應在運行初期,全面落實安全制度,重視現場管理,每組工作人員應詳細分工,落實檢修工作,規避危險事件的出現。
4.5 制定適宜的外包方案
依照本單位的具體情況,例如,人力資源和運維成本等,依托先本單位運維、后外包原則踐行。自動化終端與運維外包方式能夠選用專業化模式,面向不同終端廠家慎重挑選,并簽訂規范的服務合同。對于省公司,能夠統一實施業務外包,圍繞外包業務所涉及的每一個廠家與運維人員實施集中管理,共同簽署保密協議,創設外包業務公司準入與退出體系,而運行單位需不定期圍繞終端運維情況實施抽檢,考核特定指標。
5 結束語
在未來,配電自動化進程將逐步加快,與此同時,將涌現出不同的問題,而我們只有堅持不懈地解決問題,大力優化配電自動化體系,方可讓配電自動化機制順利過渡到可行化及自動化階段。當前,對于配電自動化系統,其安全運維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不同的問題,這要求我們應切實增強業務素質,逐步改進管理體制,最終讓運維管理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熊波.探討與“大檢修”體系下的配電自動化系統安全運維管理[J].山東工業技術,2017(19):180-180.
[2]于雯.大連電網配電自動化系統的應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6.
[3]劉曉忠.基于EPON技術的配電自動化通信系統設計與實現[D].華北電力大學(保定),2016.
[4]劉健,林濤,趙江河,等.面向供電可靠性的配電自動化系統規劃研究[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5(11):52-60.
[5]藺麗華,劉健.配電自動化系統的混合通信方案[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7,25(23):52-54.
[6]朱正誼,徐丙垠,韓國政,等.IEC 61850應用于配電自動化系統的配置方法[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5(21):144-150.
[7]焦磊,葉繼明.一種適用于配電自動化系統的新型以太網通信方式[J].繼電器,2016,34(22):84-86.
[8]劉道兵,顧雪平.基于配電自動化系統的單相接地故障定位[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6,34(5):77-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