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
因為“近墨”,所以孟母為子三“遷”住地,這一典故歷來被傳為美談。在當今五彩繽紛的社會,“墨”樣的環境不可避免,不“近墨”的環境難以尋覓。面對種種的“墨”,有志氣的青少年的態度不應該是“遷”,而應該是“治”。(開篇由古及今,面對現實,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
讓我們先看自然界的“墨”。面對“墨”,蓮為什么能“出淤泥而不染”?近代科學表明,蓮的根、莖、葉、花都有一種特殊的阻擋功能,能把池水中的種種污穢阻擋在蠟質薄膜外,所以蓮面對“污泥”的包圍沒有“遷”,而是采用“治自身”的對策,將自身的功能提升完善,不僅改變和優化了環境,而且提高了自身的品位。(由自然界說起,為“由物及人”做準備。)
人類社會這種“近墨”而不“遷”,“治”之而成功的例子也非個別。(承上啟下)就拿南京路上好八連來說吧。好八連于1949年6月進駐上海南京路執勤。毛澤東當時曾把中國共產黨主政比作“進京趕考”,可以說,全國解放之初,最復雜的“考場”要數上海,而上海最復雜的“考場”當屬南京路。解放軍開進上海后,國民黨布下的反動殘余勢力采取“腐蝕拉攏加破壞暗殺”策略進行抵抗,并四處揚言:上海是個大染缸,共產黨解放軍紅的進來,不出3個月就要黑的出去。八連那些在窮苦中長大、從槍林彈雨中走來的戰士們是十分淳樸的。初進南京路時,他們連自來水都不會用,守著抽水馬桶還到處找廁所,按一下電燈開關,會被燈泡突然發出的光嚇一跳。但時間一長,情況便悄悄發生了變化,連隊也開始出現一些反?,F象。連隊的首任指導員張成志在黨支部會上指出:南京路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我們要讓全連保持高度的警覺性,絕不能吃敗仗。他組織全連一遍又一遍地學習領會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之后,官兵們自制針線包,衣服破了,縫縫補補再穿;用破布麻繩打草鞋穿在腳上,行走在南京路上;扛著鐵鍬、推著糞車,步行到十幾里遠的郊區開荒種菜;開展節約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一塊布等競賽活動。他們豪邁地喊出了這樣口號:“革命戰士穿草鞋,香風臭氣腳下踩!”近“墨”的“好八連”不僅沒有“黑”,而且使“黑”的環境逐漸變得不“黑”,唱響了一曲踐行“兩個務必”的凱歌。(①畫線的敘述描寫超過400字,雖然選例正確,但枝葉過多,指向分散,“敘”中少“論”;文字須壓縮大半,增強緊扣論點議論的力度。)
改革開放背景下的“近墨”者要“不黑”,情況當然要復雜艱巨得多。但只要我們堅信“內因才是變化的依據”這一規律,仍然可以奏響“治”墨而不“黑”,改造環境出新景的凱歌。(過渡自然簡明)據中央電視臺報道,云南緝毒大隊的一位王隊長為了弄清販毒團伙的活動規律,一網打盡犯罪分子,并挽救那些輕微涉毒者,只身一人至販毒團伙臥底,歷時四個多月,整天與毒販打交道,他不僅要和販毒分子周旋,處處小心陷阱以免暴露自己身份,而且還要探明團伙的“核心機密”。有好幾次,如果不是靠他的機靈和對黨的事業的忠誠,他真的堅持不下來了。他是“兩面人”,心理經常會被扭曲,但在提心吊膽中他練就了沉著老到,取得了毒販信任。此時王隊長手上“擁有”幾百萬巨資,他完全可以到境外匿名隱居,但他牢記人民的重托,與戰友密切配合一舉全殲販毒團伙。之后他還走訪有關部門,向社會緊急呼吁,為當地群眾開辟養殖等副業,讓他們多種渠道就業,純化了民風。(②此例能支撐論點,但畫線部分的記敘散亂冗長,與上一段犯同樣的毛病。)王隊長“近墨”而“治”黑,除“黑”務盡,且在原“墨”處驅除“黑”氣,喚來春風,不愧是新時期“近墨”者“治”黑的成功范例。(敘后議論簡明扣題,與分論點呼應。)
總之,“近墨”者是“遷”,還是“治”,體現出兩種不同的責任感和人生觀。新時期的“近墨”者們,讓我們都來高奏一曲嘹亮的“治墨”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