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
民族英雄林則徐的自勉聯運用托物抒情法,以“壁立千仞”自喻,抒發他無私無畏、剛正不屈的性格志向,令人肅然起敬。中華民族的無數志士仁人以他們無私的胸懷、剛正的行為譜寫了一曲曲令人蕩氣回腸的正氣歌。
翻開中學語文教材,陳然的《我的“自白”書》何等感人——“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無法叫我開口”!陳然就是“無欲”的“千仞壁”,就是堂堂的剛正人。吳晗的《談骨氣》這樣贊美文天祥:他被拘囚在北京一個陰濕的地牢里,受盡了折磨,元朝以做大官勸降,但他堅決拒絕,終于被害。文天祥就是“無欲”的“千仞壁”,就是堂堂的剛正人。《最后一次講演》的結尾又是何等感人:“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的精神!我們隨時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聞一多在回去的路上終于被暗殺。聞一多也就是“無欲”的“千仞壁”,就是堂堂的剛正人!讀陳毅的《梅嶺三章》絕筆詩,能不為陳將軍的浩然正氣所感動?面對“血雨腥風”,陳毅唱出“此頭須向國門懸”的強音,決心“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陳毅更是“無欲”的“千仞壁”,堂堂的剛正人!綜上所述,學“無欲”之“千仞壁”,做堂堂剛正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人民公仆孔繁森是當今學“千仞壁”、做剛正人的典范。他生前寫的條幅“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就是他一生實踐的做人宗旨;他死后藏民敬獻的挽聯“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兩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事業重如岡底斯山”催人淚下,向世人宣告:孔繁森是新時代的“無欲”的“千仞壁”,堂堂的剛正人!
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我們又激動地看到像沈浩那樣學“千仞壁”、做剛正人的模范。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沈浩因積勞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線。“感動中國”頒獎詞這樣說:“兩任村官,六載離家,總是和農民面對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廠和農田,對不住家中嬌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紅手印,改變鄉村的命運;如今,他們再次伸出手指,鮮紅手印,顆顆都是他的碑文。”是啊,沈浩就是新時代“無欲”的“千仞壁”,堂堂的剛正人!
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學“無欲”之“千仞壁”,做堂堂之剛正人的優良傳統將會一代代傳下去,在我們偉大祖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矗立起一座座高潔峻峭、聳入云天的千仞之壁!
點評
有些同學怕寫議論文,主要原因就是不善于說理論證,相信這篇升格文會給你許多啟示。例如第二段增加《最后一次講演》的結尾,“不怕死”扣住“無欲”,“隨時像李先生一樣”緊扣“剛正”,論據與論點間構成論證關系;又如第三段增加藏民敬獻孔繁森的挽聯,其內容緊扣論點,增強了說服力;再如第四段補入頒獎詞,“對不住家中嬌妻幼女高堂”對準無私“無欲”,贊語“顆顆都是他的碑文”凸顯其剛正忠誠,這樣的行文不僅使論點更加鮮明,論證更加有力,而且造成強大的情感沖擊力。這些論證方法值得我們揣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