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莉
人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有的時候遇到一件倒霉的事兒,說不定還真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不,我這個替師兄頂了黑鍋,被師傅罰到后山山洞面壁思過的倒霉蛋,真要稀里糊涂地時來運轉(zhuǎn)了!
事情是這樣的。我們師門所在的山頭叫“云夢山”,那天我剛走進后山山洞,就看見一個滿頭銀發(fā)一身白衣的人,正用手指在山洞的石壁上比畫著什么。他看見我,朝我一笑。還沒等我反應(yīng)過來,只見白光一閃,人就無影無蹤了。我以為是自己的幻覺,忽然發(fā)現(xiàn)山洞內(nèi)多了滿滿一石壁文字。再仔細一看,我的小心臟立刻狂跳起來,因為開頭就寫著:“得此奇書,必成大器!”
不過,我天性愚鈍,要在面壁這幾天將石壁上的文字全都背下來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想辦法將它們轉(zhuǎn)移到紙上了。可這么多字,抄下來多累呀!“拓印”如何呢?
拓印
拓印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將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紙、墨拍印出來,以便保存和傳播的工藝方法。拓印時,把一張堅韌的薄紙事先浸濕,再敷在石碑上面,用刷子輕輕敲打,待紙張干燥后用刷子蘸墨,輕輕地、均勻地拍刷,使墨均勻地涂布紙上,然后把紙揭下來,一張黑底白字的拓片就復(fù)制完成了。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發(fā)明于唐朝,雕版工人將書稿的正面與平滑的木板相貼,這樣木板上就印出反過來的漢字。然后雕版工人將沒有字跡的地方削挖掉,一塊木板就成了一塊“大印章”。接下來的印刷就很簡單啦,“拓印”是先蓋紙后涂墨,雕版則是先涂墨后蓋紙,效率可比“拓印”高出許多啊!
不行不行,還是不行!把這書刻成雕版得多少年啊!等我刻完,估計胡子都白了,還指望成什么“大器”?唉!到底怎么辦呢?此時,我心頭冒出一句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對呀,“大器”哪里是隨隨便便就能成的呀!牙一咬,心一橫,趁著天黑溜回師傅的書房,搬走一堆白紙和筆墨,一心一意地抄“大器”書!
整整十天!我每天只睡兩三個時辰,一刻不停筆地抄,終于都抄完了。就在我放下毛筆的那一刻,石壁上又是白光一閃,滿滿的文字無影無蹤,又變成一面普通的石壁了。
我有些發(fā)愣,如今這山中的奇書在世上恐怕只我手中一本,可如果我把它弄丟了、弄壞了咋辦?看來還得多抄幾本備用。但想想這十天過的日子,寫字的胳膊立刻疼了起來。要不去山下找那個神秘的高人?前幾天遇到他時,他小心翼翼地拖著幾個箱子,說里面是一套用來印刷的“活字”!
半個月后,做了一陣子乖徒弟的我偷偷溜下山門,一路狂奔到高人住處。他看了我抄的書,點點頭,取出一堆木頭塊塊說:“正好試試這套剛到手的‘木活字!”
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宋朝工匠畢昇發(fā)明的印刷術(shù)。一年清明,他和妻子帶著兩個兒子回鄉(xiāng)祭祖。兩個兒子用泥做成了鍋、碗、桌、椅、豬、人,隨心所欲地排來排去,玩起了過家家。此時,作為雕版工人的畢昇眼睛一亮:何不把一個個漢字做成獨立的“印章”,也像過家家似的隨書稿文字排列,這樣不就免去了只要印一部書,就得刊刻那么多雕版的辛勞了嗎?
電影《畢昇》中說,畢昇先用木頭做活字“印章”,但是失敗了,因為木頭的紋理疏密不好掌握,容易收縮膨脹。很快畢昇又想到了膠泥,用膠泥制成一個個小方塊,刻上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成了“泥活字”。但后來元朝的王禎改進活字印刷,用的又是木活字,可能是選用木頭的種類不同吧。此后,木活字印刷迅速地發(fā)展了起來。
“活字”木塊果然名不虛傳,沒過幾天,高人就給我刊印出了好幾本“大器”書。可高人看過后,一臉嫌棄地說:“木活字果然不行。唉,別說我?guī)湍阌×藭鎭G人!”
這正合我意啊!山中奇書“大器”書豈能張揚得路人皆知呢?我揣著一包袱“備用書”回到云夢山,按照書中的指點修起了“大器”。